美國食品藥物監督管理局(FDA)日前(3/18)發佈一則台灣金針菇檢驗出李斯特菌的下架公告,引起國人關注。根據食藥署目前掌握的資訊,這批由彰化菇類生產合作社出口的金針菇,共有926箱,其中2箱由美國檢疫,餘924箱全數在美國銷售。
金針菇為何會藏有李斯特菌?國內市場的金針菇也有風險嗎?專家認為這次事件應該只是微量污染,但是船運太久導致細菌增生。食藥署則表示,例行檢驗並無檢驗菇類的微生物,因為國內吃菇都是熟食,只要把金針菇洗淨煮熟再吃,就可免除疑慮,國人無需恐慌。

李斯特菌從何而來?專家推測:包裝或水源污染
李斯特菌屬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傳染途徑以食物和水為主要媒介,患者一般會出現發燒、頭痛或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等症狀,嚴重者則會出現腦膜腦炎、敗血症,伴隨死亡風險,並可從孕婦傳染給胎兒。通常以生食的蔬果和肉品的污染風險較高。
農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呂昀陞推測,此次金針菇驗出李斯特菌的原因,應該是在包裝過程,工作人員手部清潔沒做好而導致污染。他分析,金針菇在出口前可能只是低量污染,但船運過程耗時多日,造成菌量快速成長。李斯特菌在0°C的環境,並不會大量繁殖,但在5°C的低溫環境下,只要20-30天,菌量便能增長至1000倍以上。
另外也有業內人士表示,金針菇在低溫冷房中栽培時會灌水和造霧,若水源帶菌可能會有污染,但此時因為還在冷房內,菌數只有極少量,但採收之後,若脫離冷鏈,就有機會大量孳生。很多廠商都用0°C-2°C做金針菇的冷藏冷鏈,只要冷鏈不斷鏈就相當安全。
生產金針菇的久川養菌場總經理葉奇欣也推測,這次金針菇被驗出李斯特菌,可能是受菌場水源與環境的污染,在出口前也沒有特別檢驗,因此才會在美國被驗出。
.jpg)
金針菇並無例行檢驗李斯特菌,食藥署:煮熟就不必擔心
葉奇欣指出,金針菇產品一般只會檢驗是否有農藥與重金屬殘留,沒有廠商會特別檢驗李斯特菌。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鄭維智說明,當前國內法規並未要求金針菇等菌類需檢驗李斯特菌,未來也不會考慮朝此方向進行納管修法。
鄭維智強調,國人吃金針菇都是熟食,因此沒必要增加檢驗。消費者只需要把握一個原則:食材買回來後必須清洗乾淨,並且經過高溫煮熟後食用,便能避免李斯特菌可能帶來的危害。
呂昀陞則指出,國內金針菇從產地到消費者手中所需的時間很短,因此即使有受污染,一般也不太會有菌量倍增的狀況,所以消費者只需要清洗乾淨,並確保有煮熟,便可安心食用。
.jpg)
金針菇在台灣普遍用於煮火鍋、快炒或加入麻辣燙食用。葉奇欣認為,李斯特菌經過高溫烹煮後就會死亡,因此國內鮮少會發生李斯特菌致命事件。他也強調,先前美國、韓國發生的李斯特菌致死案例,多是因為生食、涼拌或生醃金針菇導致,但這與台灣人飲食習慣不符,因此也無需過度擔心。
根據衛福部疾管署資料,國內曾在生魚片、即食生鮮蔬果和即食肉品中檢出李斯特菌。國外針對李斯特菌的調查報告顯示,曾在生菜、哈密瓜、未經殺菌程序的乳製品、未經充分加熱的熱狗、火腿等即食肉品、煙燻鮭魚等食品中發現有李斯特菌污染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