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特約記者孫文臨
花蓮縣富里鄉的有機稻田面積居全國之冠,442公頃有機稻田中,有2.5公頃正在醞釀一場農業革新。「不只有機更要友善,要以種稻守護河川生態。」農民張振岳為籌措鱉溪守護基金,發起「鱉溪米」募資,邀請民眾一起成為守護河川生態的隊友,不只能吃到健康美味的有機米,也保護當地河川的自然生態。
.jpg)
富里有機水稻面積冠全國 仰賴的水源鱉溪卻幾乎斷流
富里鄉是花蓮第二大的稻米種植區,稻田耕作面積達2200公頃,其中約 1/5 為有機耕作,生產的富麗米被譽為「米之珍品」,米質Q軟、米香濃郁,有口皆碑。優質的稻米仰賴純淨的水源,海岸山脈的鱉溪,和發源自中央山脈的秀姑巒溪在此匯流,進入花東縱谷平原灌溉萬畝良田。
走出富里火車站,鐵軌旁的農田裡,農民正忙著整地,準備替二期稻作插秧,插秧後需灌水注滿稻田,秧苗才得以茁壯。7 月下旬正是農田大量需水的時節,天空卻萬里無雲,已數日沒有落雨,許多水圳瀕臨乾涸,鱉溪也快要被農田給榨乾。
從小在富里長大的張振岳推測,富里在過去十多年來增加許多稻田,才導致灌溉用水供不應求,「許多原本的河灘地、旱地都被開闢成稻田,水資源卻很有限。」他兒時記憶裡的鱉溪水源豐沛,河裡魚蝦、鱉等生態豐富,但鱉溪近年來時常發生農田缺水灌溉、農民爭奪水源的情況。
農田水利署富里工作站站長饒國東表示,鱉溪灌溉區的農地確實接近飽和,近年受到氣候變遷影響降雨,導致屢屢發生灌溉用水不足的情況,「正值二期稻作插秧大量需水的季節,但已快一個月沒下雨,工作站每天都忙著替農民找水。」
.jpg)
短短鱉溪竟有 23 座攔河堰 中華鱉快要沒有家
為了取用更多水灌溉農田,河川裡的攔河堰也愈蓋愈多,不到17公里長的鱉溪,卻有23座攔河堰、固床工等橫向構造物,許多都是為了取水而建,缺水時農水署還得改變河道讓水集中流入水圳取水口中,或是鑿井灌溉。然而,河水可不是只有農民需要使用。
鱉溪原本就因鱉數量眾多而得名,如今河川仍有許多中華鱉棲息,也是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等淡水魚類的家園,但水資源被農田用完了,河川裡的生物就等於失去了家。張振岳憂心的說,水泥化工程改變了河川環境,「每逢久旱未雨,鱉溪就幾乎快斷流,讓生態大受影響。」
.jpg)
鱉溪河岸的高灘地、河床早期被開闢為農田,導致河川愈來愈窄,河道侵蝕力道也愈來愈大,為保護農田又要興建水泥堤岸、投放消波塊等,大幅改變了河川樣貌。攔河堰成為阻礙魚類洄游河川跨不過的阻礙,三面光的水泥化工程也讓鱉溪面目全非。
曾經,洄游魚類日本瓢鰭鰕虎(又稱日本禿頭鯊)棲息在鱉溪,牠們的仔魚在鱉溪上游孵化後,會沿著秀姑巒溪出海,在大海裡成長到繁殖期,再洄游到秀姑巒溪及鱉溪產卵。如今攔河堰卻成為牠們洄游難以跨越的阻礙,導致牠們在鱉溪幾乎消失。
社區民眾自主在鱉溪流域營造溼地生態池,由社區合作搭建魚梯,就是希望能協助日本禿頭鯊洄游鱉溪,但目前仍尚未成功紀錄到牠們回家,因為整條鱉溪流域還有許多不同的難題要克服。
還地於河、還石於河、還魚於河、還水於河
在當地居民的倡議下,2019 年水利署第九河川局改變工程建設思維,與在地居民、NGO 團體共組「鱉溪流域管理平台」,共同思考河川整治的方向,評估拆除攔河堰的可能性,推動「還地於河、還石於河、還魚於河、還水於河」,一步步把原有的生態環境還給鱉溪。
首先,「還地於河」是收回被開墾為農田的高灘地,重新營造為河岸溼地生態池,讓河流恢復生命力。過去為了疏濬,政府也把很多鱉溪河床裡的大石頭搬走,改變了河川的自然樣貌,「還石於河」是要把石頭還給河川後,才會形成「潭」、「瀨」,較深的潭可以供大魚棲息、較淺的瀨則有小蝦小魚活動,是河川中的重要棲息地。
營造好棲地後,就要復育物種。台灣特有種菊池氏細鯽,原本就生活在鱉溪,卻因河川樣貌改變而數量銳減,「還魚於河」就是要在鱉溪流域復育菊池氏細鯽,還有其他的水生動物。
最後,也是最不容易的任務,是「還水於河」。鱉溪沿岸上百公頃的水稻田都仰賴鱉溪灌溉,但近年河川的水資源受到氣候變遷而變得更加不穩定,「還水於河」是希望當地農民能夠節省灌溉用水,把水留在鱉溪,也是張振岳推動鱉溪米的最大願景。
.jpg)
維繫鱉溪生態基流量,發展節水灌溉實驗
張振岳很感謝九河局的協助,但他也擔心,隨著主事者換人,公部門的經費總會有結束的一天,一旦經費中斷,這些工作又會停下來。他希望社區有能力持續進行鱉溪生態維護,因此發起「鱉溪米」募資,希望把鱉溪米打造成生態友善的稻米品牌,利用種稻盈餘成立「鱉溪守護基金」。
鱉溪米也期許「種稻」本身就是一種守護河川的方式,讓農民成為第一線守護河川的人,因而訂定「鱉溪米生產公約」,要求農友採用對生態影響最少的耕作方法,主動保留田區生物棲息環境。這些工作並不容易,因此需要提高當地稻米的價值,來保障農民在推動友善農法時的收益。
鱉溪米生產公約第一條,就是要求農友共同節省灌溉用水,盡量把水留在河川裡,特別是在枯水期的時候,農民要共同維繫鱉溪的生態基流量,讓鱉溪不要斷流。張振岳坦言,水稻的需水量非常大,特別是在枯水期,必須發展適合當地的節水農法,才能把水資源留給鱉溪生態。
早年水流充沛,較無嚴謹管理稻田的水資源運用,但隨著近年極端氣候,缺水頻仍,農委會持續推動「省水農法」,運用智慧監控設施、節水灌溉技術,詳實管控農田用水,讓稻田裡的水「夠用就好」,也要避免水田中的水流失與浪費。或是改種需水量較低的旱稻品種,亦可節省水資源。
不過,灌溉水太少,可能會影響稻米收成或品質,旱稻也未必適合鱉溪的土壤環境,若輕易改變耕作方式,農民須承擔極大的風險。因此需要長期在地實驗,才能發展出適合鱉溪的省水農法及旱稻品種,「鱉溪米」計畫在 2.5 公頃的實驗田去發展當地的省水稻作技術,在枯水期時才能把水留給河川生態。
把有機拓展到友善 保留土堤田埂、苦茶粕減量
除了珍惜水資源,種植鱉溪米的農田,也要營造成生態棲息地。張振岳說,有機米在富里非常普遍,而鱉溪米要做出品牌區隔,不只有機種植、更要友善生態,「有機農法很好,但仍沒有充分考慮到農田的生態環境」。
舉例來說,傳統稻田以土堤為田埂,會長雜草或被鼠類鑽洞而漏水,農民為了減少維護土堤所需的人力與時間,就把土堤改成水泥田埂,「但是水泥田埂寸草不生,生物少了可以躲避棲息的環境,活動範圍也可能被水泥田埂阻隔,導致棲地破碎化」。
水圳也需要改造,「現在水圳都作成三面光的水泥,很不友善生態。」張振岳說,可以在溝渠裡架一些樹枝,就可供動物攀爬,營造適合棲息的環境,也可作為生態廊道的功能。
.jpg)
此外,有機農法的農田,多利用天然的「苦茶粕」來對付福壽螺,但苦茶粕也會傷害其他有黏膜的水生動物,如螺類、蛙類、魚類,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影響。張振岳指出,其實福壽螺只會危害秧苗,當水稻長高到一定高度,就不必太擔心福壽螺危害,不必非得要根除。
張振岳解說,「鱉溪米生產公約」是在有機農法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友善農法。公約不僅要求農田逐漸降低苦茶粕用量,同時也強調水稻田的田埂要盡可能維持、恢復自然土堤,並讓田溝裡維持長年有水,提高農田的生物多樣性,讓農作物與小生物可以共存共榮。
募資最高目標100萬,邀大家一起守護鱉溪
然而,這些工作都需要耗費農民更多時間與心力,卻未必能獲得較好的報酬,「現在多數認同生態理念的農民都是在做志工,不容易長遠走下去。」所以張振岳自主發起鱉溪米募資,目前才剛達成第一階段目標30萬。
張振岳說明,募資門檻 30 萬約可支持 1 公頃的實驗田以友善農法的方式耕作,60 萬則可支持兩塊實驗田都採用友善農法耕作,並利用部分盈餘可以成立鱉溪守護基金,而募資的最高目標 100 萬,則是希望能籌措足夠的經費,來維護鱉溪沿岸的四座生態池。他期盼能凝聚社會的力量,支持農民實踐友善農法,邀請消費者一同加入成為守護鱉溪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