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魚市場的氣息?拿一把魚腥草嗅聞就能體會。魚腥草作為青草茶的靈魂原料,過去都是「默默貢獻」,如今成為是治療新冠病毒的「清冠」藥方,因而聲名大噪。
魚腥草抗菌效果高,對上呼吸道、泌尿道發炎都有藥效,日本、韓國大幅利用魚腥草抗發炎功效,開發面膜等創造商業價值,為何台灣魚腥草卻未能發光發熱?專家分享魚腥草從生產到銷售的各種知識,讓你不用捏住鼻子,也能親近這個厲害的「田中臭魚」。

鮮草散發魚腥味,泡茶、做藥材時卻又不臭了?
沒看過魚腥草,也不難從名稱揣摩它的氣味。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林禎祥解釋,魚腥草會「發腥」,是因為含有別稱「魚腥草素」的癸醯乙醛、月桂醛等化學物質,揮發到空氣時會散發多數人不喜歡的異味,因此有臭臊草、臭草等稱呼。
想聞魚腥草「芬芳」可不容易,林禎祥表示,台灣魚腥草通常是乾燥後使用,加熱會讓異味消散,中醫診所或青草店因此不會變成魚市場。他也提及,魚腥草多分佈在東北亞與東南亞地區,不少東南亞族群會鮮食魚腥草,認為它又酸又香、相當可口,「跟他們說魚腥草臭,他們可能會生氣!」
魚腥草也有狗貼耳、折耳根等俗名。林禎祥分析,魚腥草含有「耳」的名稱,推測是它的葉片像某些狗的耳朵。關西鎮農會仙草加工廠廠長吳文章補充,關西等客家族群聚集地習慣以狗貼耳、九貼耳稱呼魚腥草,早期每戶人家就會習慣種植,作為涼茶或是與肉類一起燉湯。

魚腥草屬性較涼,食用要注意?
坊間流傳,魚腥草在中醫學屬於性質較涼的藥材,免疫力低下、腎臟病人、女性經期時要避免攝取。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睿珊觀察,以含有魚腥草的「清冠一號」與「清冠二號」治療有腎臟疾病患者,並未出現明顯副作用,她認為合理服用魚腥草對腎臟病人沒有太大影響。
林睿珊補充,中醫師開立處方若有用到魚腥草,也會透過混合其他藥材,避免魚腥草產生副作用,大家也不用擔心。林睿珊提醒,以中醫學角度,魚腥草藥效為「治療疾病」,若想要靠日常食用來預防疾病,功效不大。
藥用價值繁多,因為新冠「臭魚翻身」
魚腥草名氣上揚、「臭魚翻身」,與台灣新冠疫情有關,衛福部公布治療新冠病毒的「清冠」處方藥中就含有魚腥草。衛福部中醫藥研究所中藥材標本館館長廖家慶說明,魚腥草經科學研究發現可阻止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抑制感染,所含的黃酮類、綠原酸類化合物也有抗氧化功能,能減少人體因為過度的免疫、發炎反應而受損害。
林睿珊補充,中醫研究發現魚腥草有抗病毒效果,納入清冠藥方,可以緩解病患發熱、發燒症狀。如果病患罹患上呼吸道疾病,魚腥草能協助消炎、化痰跟止咳,也能防治泌尿道發炎、細菌感染。
事實上,台灣爆發同為上呼吸道疾病的 SARS 時,衛福部雖未特別研究新的中醫處方藥,但魚腥草也跟金銀花、板南根等,作為中醫治療 SARS 的建議藥材。
生長容易、病蟲害少,商業生產卻很難?
聲名大噪的魚腥草都出現在哪裡?林禎祥表示,只要氣候溫和不悶熱、水源豐沛的地方,它都可以生存。台灣苗栗以北的丘陵地排水較好、陽光不會長時間直射、水源豐沛、氣候涼爽,是喜涼、喜濕的魚腥草生長熱區。
關西農會與農民范振財契作魚腥草,據他觀察,魚腥草幾乎沒有病蟲害,只有天氣太悶熱時可能出現白絹病,或福壽螺在田間鑽孔、影響灌溉排水,但都不太減損魚腥草產量。因為這樣的生長優勢,他受林禎祥指導,以無毒、不施農藥的方法栽種魚腥草,提升食用安全性。
魚腥草容易生長,要長好卻非易事。范振財解釋,如果供水不足,魚腥草生長就會受限,這也是野生魚腥草常長在水邊的原因。他習慣用大量水淹灌魚腥草,但魚腥草也不耐淹水,所以他透過丘陵地形與進出水口設計,才能確保田間不會長時間積水。
范振財種植魚腥草時,為了確保食用安全,也不施用除草劑,田間各種雜草錯落,增加採收時的勞力成本。他並表示,每年魚腥草採收 2至 3次,採收後的魚腥草都要盡快曬乾,以利保存,尤其第一次採收落在 4、5月,相比在秋季與冬季採收時更常遇到梅雨,延誤魚腥草乾燥,他都要出動全家一起揀選、日曬魚腥草。

沒有穩固契作,農民難進場
種植「眉角」很多的魚腥草,為何吸引范振財「撩下去」?他回憶,2003 年關西農會希望銷售魚腥草茶,父親答應先以 0.5 分地嘗試栽種魚腥草,收成後由農會收購。如今他接下魚腥草田約 7 年,栽種面積已達 4 分地。
范振財表示,新冠疫情期間,不少農民希望搭上「疫情潮」,栽種魚腥草。不過魚腥草初次種植,產量往往要經過一、二年才夠供應市場。另外乾燥魚腥草的收購價看似不低,換算回新鮮狀態其實與市面上常見的青菜價差不大,「乾脆種菜(獲益)比較快」,許多農民因此打退堂鼓。
也曾有生技公司找范振財收購魚腥草。不過范振財坦言,魚腥草若沒有固定通路,「長再好都是垃圾」,他有關西農會契作,才敢栽種魚腥草,每年產量幾乎供給農會,無法立刻提供給外界公司。疫情退燒後,也僅剩一、兩家向他採購魚腥草,顯示銷售市場並不穩定,「這樣農民不敢多種」。
吳文章觀察,農會的魚腥草茶需求量在 SARS 與新冠疫情嚴峻時快速攀升,「它都靠疫情拉高名氣」。然而即使在疫情期間,農會魚腥草也不會常常「庫存見底」,多是農會銷售量與范振財生產量剛好相符,「再多也很難消化」。
他指出,魚腥草知名度不如仙草等其他特用作物,乾燥後保存期也比較短,如果後端沒有出現更大、更穩定的市場,鼓勵生產只是徒增農民銷售壓力。
中藥市場固定,多元產品有待開發
吳文章表示,農會的魚腥草銷售量有緩慢增加,許多消費者原是因為疫情等緣故而購買,在感受到它的功效後固定回購,市場仍在發展。林禎祥也說,魚腥草在不少中藥藥方中能派上用場,但多以進口魚腥草為主,生產情況與品質較不清楚,若能都由本土魚腥草供應,栽種面積可望擴大。
林禎祥也觀察,日本、韓國等其他魚腥草生產國都會利用魚腥草抗發炎的效果,開發面膜等保養品,商業價值大躍進。反觀台灣魚腥草卻未能開發多元商品,令他深感惋惜,「它在台灣的價值被嚴重低估」。
廖家慶提及,台灣許多中藥材從中國進口,為了避免進口中藥中斷供給,國內應儘量提升中藥材產量。他認為魚腥草相對適應台灣環境,且在日常食用與中藥藥方都有需求的作物,尤其清冠藥方問世後,它的重要性與需求量增加,因此台灣可考慮進一步建立魚腥草產業,增加本土栽種量。

產業提升需計劃生產與健全產鏈
「魚腥草需要計畫生產」,林禎祥強調,魚腥草銷售模式迥異於常見農作物,要計算銷售市場來規劃生產規模,產業才能穩固。他認為台灣可以評估每年魚腥草進口量,再估算出栽種面積,鼓勵業者與國內農民契作,就能同時提高本土魚腥草栽種規模跟自給率。
此外,健全產業鏈也是魚腥草需要努力的方向。林禎祥表示,現在魚腥草揀選、乾燥等初期加工步驟多由農民負擔,勞力成本高,限制了農民生產。若有具專業揀選、乾燥設備的中盤商進場,農民可以更專心生產,而後端的生技、中藥等業者則專心研發更多魚腥草產品,才有機會擴大魚腥草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