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休耕地 米粉世家與有機小農的情義相挺

如果將台灣看成孕婦,濁水溪如同一條臍帶,孕育出富饒的彰雲平原成為台灣米倉,餵養云云眾生。然而這三十多年來,人們與臍帶的連結越來越弱,取而代之的是進口雜糧與麵粉,使台灣糧食主權彷彿是被插著鼻胃管灌養,也讓國人的稻米消費量從1984年84.4公斤降到2010年46.2公斤,創造出每年約20萬公頃的休耕農地。

以製作米粉起家而有六十多年歷史的源順食品,就座落在台灣米倉所在地之一的雲林虎尾。總經理吳全斌見證稻米產業盛衰牽動著米粉產業質變,雖免不了轉型進口各式穀類與雜糧,加工製作養生穀品,但吳全斌最掛念的,仍是思考如何透過一己力量,協助台灣小農開發加工食品,支持從事有機農業的年輕人走下去,也減少農地休耕。

「我希望透過小廠與小農共同參與開發新產品的方式,支持年輕農民投入有機農業,生產友善環境與健康的農產品,也分享整個產業鍊的價值,」吳全斌說,源順食品雖然只是一家年營業額只有三千萬元的小加工廠,使用在地食材的比例也有限,但未來會持續與小農合作,契作有機農產品進行加工。

目前源順與有機小農合作開發的知名產品,就屬「糙米米粉」與「黑豆茶」。製作「糙米米粉」的原料,來自於為保育水雉而種植有機米的台南官田水菱有機農場;「黑豆茶」則是協助台南有機豆農蘇榮燦烘焙與販售,希望創造產銷雙贏。

活化休耕地 糧食安全比糧食主權重要

吳全斌從食品加工業者的角度認為,農委會推行活化休耕地,鼓勵農民種植具進口替代的雜糧,不應僅強調「在台灣生產」,更應重視「安全」,輔導農民建立生產履歷,這樣加工業者才敢放心地利用國產的稻米與雜糧開發加工食品。

「如果國產雜糧品質與安全比不上進口,那麼加工業者直接用便宜的進口雜糧就好啦,」吳全斌認為,對食品加工業者來說,強調「糧食安全」遠比強調「糧食主權」更實際得多。

以開發糙米米粉為例,這幾年吳全斌逐漸跳過糧商,直接與有機農民契作有機米。他說,相較於雜糧,稻米產業在台灣發展雖然非常成熟,但從這次金墩米事件來看,糧商收購稻米的來源非常複雜,一旦發生農藥超標或違反食品安全的事件,幾乎很難追查源頭,就算糧商有提出檢驗報告,也無法盡信。因此對源順食品來說,直接與有機農民契作與採購,既可以穩定來源與品質,提升有機農民的收入,也兼顧食品安全與友善環境。

源順的糙米米粉使用台灣有機米製作,還外銷香港與澳洲。

米粉世家創新製程 為有機米加工找新出路

吳全斌開發的「糙米米粉」,可說是國內目前極少數以百分之百糙米為原料的米粉,也是吳全斌身為米粉世家第二代,在自我挑戰突破極限的情況下,所開發出創新及與眾不同的商品。

他說,傳統的米粉製程,都得將秈稻(俗稱在來米)從新米放到舊米後,才能進行加工。但源順食品開發的製程,不但可以使用新鮮的秈稻為原料,也沒有使用任何化學添加物,還能將整個糙米的營養精華保留,兼顧米粉的真實口感。

為了找尋適合做糙米米粉的稻米品種,吳全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遍訪中南部的糧商與農民,終於找到一種在市場上屬於小眾的秈稻。至於是什麼品種?吳全斌笑著說這是商業機密。但為了支持從事有機耕作的年輕人,這支秈稻品種完全交由台南官田水菱有機農場生產,並以高於慣行農法一倍的價格,收購有機秈稻。

雖然糙米米粉的售價較一般米粉貴約兩至三倍,但因為貨真價實,又有支持保育水雉的意涵,在有機商店依然賣得不錯,甚至還出口到香港與澳洲。為了鼓勵更多雲林在地農民朝向有機發展,吳全斌也將這支秈稻品種交給源順食品所在的虎尾埒內社區農民耕作。

產銷共享價值 小農不再孤單

至於雜糧方面,吳全斌也與台南佳里從事自然農法的農民蘇榮燦合作,用比慣行農法更優惠的價格收購自然農法的黑豆,協助加工烘焙為黑豆茶。吳全斌說,他與蘇榮燦的理念相同,都想為國產雜糧的復興一起努力,因此他除了幫蘇榮燦烘焙與銷售黑豆茶,這些加工品再回銷給蘇榮燦,讓農民也可以賣自己的加工品,共享整個農作物從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利潤與價值。

吳全斌說,當農民看到農產品加工後成果,就會在乎品質,也有信心繼續耕種。就算遇到天災導致收成不好,農民仍有加工品可以銷售,度過難關。

對於農委會推動活化休耕地,吳全斌建議政策規劃上,不是只有發放補貼鼓勵農民生產就好,更應從源頭控管農民使用農藥的方式,落實田間管理,符合食品安全的標準,同時鼓勵中小型食品加工廠的參與,讓農民了解市場需求,生產適合的農作物,發展在地特色。

「價格未必絕對,但安全絕對是唯一」,吳全斌認為,農委會既然鼓勵農民生產替代進口的雜糧,就應肩負起把關責任與訂定分級篩選制度,甚至應推出國產雜糧標章供加工業者與消費者分辨,安心選購。他說,有完整產業規劃的休耕地活化政策,才能永續發展,否則光是依賴補貼,本土雜糧產業將難有自立的一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