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水溪出代誌 02》台灣的母親河擋不住開發,保育界為濁水溪請命,留下生物庇護廊道

(續前文)濁水溪原水量豐沛,因集集攔河堰供應六輕用水,導致河川枯竭,使下游成為沙塵暴的源頭。揚塵問題未解,總數多達 36 座風機又將進駐河道。其中台塑公司分別在濁水溪口規劃 11 座風機,也讓環保人士直言:「台塑公司已經長期耗盡濁水溪,更不該以永續 ESG 為名漂綠,在濁水溪口開發風機。」

濁水溪不只在文化上與歷史上都別具意義,在生態意義上,濁水溪既是國土綠網的一部分,也是中部地區連通海洋與內陸的重要通道,提供生物演化繁殖的庇護,有許多人為濁水溪的生態與保育挺身而出,為濁水溪請命代言。

台塑將集團觸角由傳統污染耗能產業跨向再生能源產業,但此舉被環保人士林聖崇批評台塑本業已失去競爭力,應把濁水溪水還給農民。(攝影/林吉洋)

當河道滿佈風機,土豆鳥不再能安心回娘家

吳崇漢是雲林鳥會理事,也是長期研究土豆鳥生態習性的專家,「土豆鳥」學名為小辮鴴,每年來台灣度冬的 16000 多隻中,有 14000 隻都在雲林境內。牠們在鄉間曬土豆的秋冬之際來到雲林,因為喜歡在花生的梗部、土堆裡翻找蚯蚓吃,因此被稱為「土豆鳥」。

「雲林是小辮鴴的娘家,濁水溪就是牠們每年回娘家,要下交流道的必經之路。」吳崇漢懇切地說,這些來自西伯利亞跟蒙古的嬌客,每年飛行數千公里,濁水溪口恰好是台灣最突出的位置,也是重要的地標。牠們沿著濁水溪進入內陸,飛往二崙、崙背,進入土庫、元長、莿桐度冬。「如果河道上滿布風機,對牠們而言可能就是一條不再安全的路。」

「每一趟遷徙,都是偉大的旅程。」吳崇漢舉例,一隻 200 多克的鳥,從雲林出發,一個晚上要飛行數百公里,如此連續 5、60 天,途中會遭遇捕獵者、海上迷航與體力不支。雲林對土豆鳥而言是重要的度冬棲地,但河道上越來越多的風機,回娘家的旅程可能就會變成處處陷阱的死亡之旅。

吳崇漢認為,濁水溪是河道、也是生命通道,每一趟候鳥遷徙都是偉大的旅程。(照片提供/ 吳崇漢)

台塑開低估生態威脅,反對台塑將風機設置濁水溪口

「候鳥遭擊」對一般人而言可能很陌生,但對長期為候鳥繫放 GPS 訊號器的吳崇漢而言,則是一段又一段殘酷紀錄。他曾經紀錄一隻土豆鳥可能在北返遭遇強勁氣流,想進入彰化內陸避難,但經過海上風場後就失去訊號。

六輕廠區北堤現有 3 座 4.2MW 風機,加上已取得開發許可的西北堤 6 座,還有濁水河道內、位於台61 線大橋西側規劃中的 11 座納入,台塑在濁水溪河口的風機開發總數將達到 20 座。

從生態保育者的角度來看,吳崇漢認為台塑公司的風機開發相當具爭議性。2021 年,台塑公司提出在六輕廠區西北堤岸設置 6 座風機的計畫。雲林鳥會當時曾出席地方說明會,提出濁水溪口對於候鳥遷徙的重要性,建議台塑公司避開候鳥進出濁水溪的飛行廊道。

當時的建議不被台塑公司採用,開發案後來也通過環評。吳崇漢批評,台塑早期的風機開發計畫就有低報生態量的嫌疑,台塑提出的調查紀錄,數量遠低於地方生態團體調查的數量。

吳崇漢認為,濁水溪是土豆鳥跟其他候鳥的生態廊道,應該為野生動物留一條安全的生命通道。(攝影/林吉洋)

台塑公司:藉由設置陸域風機,邁向企業ESG目標

記者試圖聯繫台塑公司,瞭解該公司對濁水溪口陸域風機開發爭議的回應,該公司對外關係部門僅表示:「對申請開發中案件不予回應,依照程序,該環評就環評。」

然而,該公司 2023 年的《永續報告書》及《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報告書》中均提到,建置太陽能及與集團旗下台塑重工聯合於麥寮廠區設置陸域風電,並將電力及綠電憑證躉售回台塑,是該公司邁向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管理策略及行動方案。

然而對環保運動者而言,台塑公司藉由在濁水溪口設置陸域風機,達成企業的 ESG 目標,反而是對環境永續的最大諷刺。

台塑集團透過開發風力發電,列名為企業 ESG 成績。(攝影/林吉洋)

資深環保人:台塑要轉型,先把濁水溪還給雲彰農民

從事環保運動 40 餘年的林聖崇,長期關注台灣的水資源保護議題。對於台塑規劃在濁水溪口陸域風機,藉此達成企業 ESG 策略,他痛批:「設置陸域風機不該是台塑洗綠的跳板,台塑若要達成 ESG,先把濁水溪的水還給雲彰農民。」

林聖崇說,ESG 的精神是在地社區的和諧和環境的公平正義,雲林飽受地層下陷困擾的源頭,就是因為濁水溪沒有水,農民只能鑿井抽地下水,濁水溪應該要提供農田灌溉補注土地,結果水都給了台塑,台塑把水還給雲彰農民,地層下陷就可以緩和。

林聖崇指出,台塑承諾 2022 年啟用海水淡化廠,但是一再申請展延,「台塑霸佔濁水溪水,侷限雲林彰化的所有發展想像。」他批評,台塑轉型蓋風機只是暫時漂綠,根本之道應該結束高耗能高耗水的石化巨獸,讓濁水溪重新暢流,農民不用抽地下水,地層下陷可以停止,讓國家重新調配產業資源。

針對環保人士的批評,台塑集團永續報告書聯絡人高小姐引用台塑永續報告書供水資料說明,集集攔河堰歷年入流量在 26.5 億噸到 36.5 億噸間,工業用水僅佔 2.95%,平均移用農業用水僅佔農業用水總量 1.97%,台塑用水量並未排擠農業用水。

環團主張,台塑應停止與農業搶水減緩地層下陷,才是符合 ESG 的主張。(攝影/林吉洋)

社區工作者:濁水溪口保育層級太低,須推動早日納入濕地資格

濁水溪口是許多一級保育類候鳥的重要度冬棲地,包括珍稀的東方白鸛,還有黑面琵鷺,也包括草鴞等重要猛禽類。早年達德公司計畫在台 61 號公路以西的濁水溪口開發陸域風機,幸有地方人士挺身反對,環評未通過,達德的濁水溪口風機計畫最終停擺。

反對者之一是麥仔簝文化協會的理事長吳明宜,她長年與公部門協力推動濁水溪出海口的揚塵防制與棲地保育工作,期待在麥寮鄉建立一個值得驕傲的生態基地。沒想到,台塑公司卻在同一塊土地上、台 61 以西的河口生態棲地提出開發計畫。

這項消息如同晴天霹靂,一個陸域風機開發計畫才剛剛擋下,另一個開發又接踵而來,她認為根本上還是保育力道不足的問題。

吳明宜說,雖然濁水溪口已經被納入國土綠網一部分,即便官方保育單位亦不樂見濁水溪台 61 號公路以西出海口範圍開發風機,可惜國土綠網不具備法定敏感區位階。而本次台塑提案的風電開發危機,更凸顯出濁水溪口應早日推動邁向法定濕地的迫切性。

YouTube video
濁水溪出海口近年由民間與官方公私協力營造,除了抗風砂外,也復育為生態棲地。

生態保育工作者:以環境生態換取的新能源,是時代的倒退

走入濁水溪河口灘地,隨處可見廣闊的灘地,因人煙罕至而成為充滿生機的荒野。從空中俯瞰,濁水溪口形成一大片數十公里的荒原,成為生態專家眼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相對於其他大河的人工化,濁水溪由於泥沙含量大難以控制,因此人定勝天在這裡不存在。」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總幹事曾翌碩這兩年足跡踏遍濁水溪河口,他說濁水溪河床上並不乏人為開墾,但因為濁水溪蘊含的自然力量太大,每年颱風、洪水讓人為開發難以維持,河道得以形成大片連綿的荒野。

他感慨道,原以為不擇手段的開發歷史已停留在 1980 年代,現在卻要以棲地、自然地景去交換新能源,時代彷彿倒退。他表示,能源轉型的大旗讓開發者的論述似是而非,反而帶來價值混淆,民眾對自然生態的好奇心與守護的熱情已經不在,這或許才是風機開發爭議背後,最大的損失。

生態專家曾翌碩認為濁水溪河道是重要生態廊道,若沿岸設置風機,恐怕會是一場難以彌補的生態災難。(照片提供/曾翌碩)

紀錄者:濁水溪已為經濟發展透支

「從來沒有一條河流像濁水溪一樣,為台灣貢獻這麼多。濁水溪環境已十分脆弱,情理上都不該加重濁水溪的負擔。」說這句話的是攝影師許震唐,他成長於濁水溪口的大城鄉台西村,近年從濁水溪出海口一路溯源向上,拍攝溪流、日月潭,水庫與大壩,透過歷史考據與實地勘察,以影像記錄這條與台灣禍福相依的河流。

許震唐細數濁水溪為台灣經濟發展的犧牲,水力發電提供日治時期現代化的電力基礎,甚至往東送電到玉里。1990 年代,建設集集攔河堰阻斷濁水溪,輸水供養六輕,如今濁水溪上游也因為築壩發電而淤沙嚴重,被榨乾最後一滴溪水,下游只剩漫天風沙。這時在枯竭的河道設置風機,他難以認同。

「雖然我們需要能源轉型,但轉型過程還有其他的可能性,例如公共建築、醫院學校屋頂,除役的風機及既有光電效能應優先更新提升。」他認為企業不該為了逐利而選在環境脆弱區濁水溪插風機,尤其是開發商之一台塑集團,應該先將燃煤發電轉換為天然氣,降低空污。

延伸閱讀:

濁水溪出代誌01》36支大型風機湧入河道,免環評,影響生態環境、居民安全

濁水溪出代誌02》台灣的母親河擋不住開發,保育界為濁水溪請命,留下生物庇護廊道

綠能風電光電進入農漁村系列報導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