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娜絲颱風》強風吹毀昂貴溫室,收入歸零卻背債數百萬,農方籲:專案融資度難關

丹娜絲颱風重創雲嘉南,半數溫室嚴重受創,有些青農今年才剛蓋好溫室,還沒種下作物就被吹垮,有農民 8 棟溫室全毀,身家財產一夕之間歸零;台南麻豆文旦近九成果實落地,農民沒了收成,還得如期攤還數百萬貸款,被壓得喘不過氣。

因此次風災情況特殊,農民呼籲農業部專案處理,針對揹貸的受災農戶,拉長本金寬緩期、貸款償還年限,抑或比照 Covid-19 期間給予 1 年至 2 年免息,並協助媒合其他縣市的溫室業者、工程單位,加速南部地區清原重建,讓農民東山再起。

嘉義溫室遭颱風重創,農民失去生財工具,仍要面對貸款。(照片提供/官義峰)

嘉義精緻農業重鎮,溫室貸款未還完就受創

據農業部統計,2023 年全台溫室面積共 3224 公頃,嘉義縣因多精緻農業,溫室面積高達 594 公頃,佔比約 18.6 %。丹娜絲颱風是 120 年來,第一個在嘉義縣登陸的颱風,重創嘉義縣農漁業,其中溫室受損特別嚴重。

嘉義太保是溫室重災區,嘉義縣議員黃榮利指出,太保市溫室設施面積高達300多公頃,估約九成、近300公頃被颱風摧毀。

嘉義縣精緻農業協會理事長吳世彥說明,簡易型溫室為錏管、塑膠布結構,目前每分地造價約 90 萬元;強固型溫室為鋼骨、塑膠布結構,目前每分地造價約 180 萬元,不論是哪一種溫室,建置成本並不便宜,農民多是貸款建置,風災毀掉溫室,讓農民頓時失去收入,卻依然要面對生活、還款的壓力。

溫室投資門檻高,農民多貸款建置,颱風吹毀溫室造成農民經濟壓力。(照片提供/陳奕宏)

八棟溫室全倒,農民沒收入、要還貸款、養家

太保青農官義峰是本次苦主,返鄉靠著小番茄、美濃瓜撐起一個家,十年來,慢慢存錢、蓋起 8 間簡易型溫室、面積總計七分地,其中 3 間溫室是今年 3 月才蓋好,8 間溫室貸款共計約 800 萬,新建溫室約佔一半,丹娜絲颱風卻將 8 間溫室都吹倒,讓他陷入財務困境。

官義峰苦澀道:「新的溫室還沒幫我賺錢,就不見了」,貸款壓力比颱風無情,原本的貸款每月要償還近 4 萬元,接下來加上新溫室的貸款,每月還款將來到 5 至 6 萬元,失去溫室,他連復耕的機會都沒了,但身為 4 個孩子的父親,每天睜眼仍要張羅家人、孩子的生活費和學費。

雖然處境艱困,但官義峰決定繼續務農,不過務農需重建溫室,又面臨新的財務危機。因為目前貸款額度都已用罄,即便農業部提供溫室建置補助,他依然需要 200 萬自備款,「沒有溫室,沒有作物,我去哪裡生資金?」而若成功籌到資金重建,也意味著,他的債務將從 800 萬增至 1200 萬元。

除了資金困頓,目前嘉義所有溫室都嚴重受損,溫室業者、修復量能都有限,何時能等到清園、重建仍未知,目前他決定和妻子先外出打短工,先穩住收入,一邊等待重建契機。

官義峰 8 棟溫室全毀,每月貸款追著他跑,即便想重新開始也無從著手。(照片提供/官義峰)

青農背債壓力大,不少人失去務農信心

26 歲的太保青農陳奕宏,種有美濃瓜和小番茄,擁有 12 棟溫室、面積總計 1.2 公頃,貸款總額為 1500 萬,每年還款 200 萬。本次颱風造成塑膠布破損、錏管扭曲,溫室結構未毀,粗估重建要花 400 萬元。所幸他上半年還有收成小番茄,尚不至於捉襟見肘,但在巡田時,目睹許多農民因溫室全毀,只能呆坐原地,眼裡滿是無奈。

太保青農徐方自認損失不大,僅有一棟 2.5 分地的自建簡固型溫室倒塌,但仍有另一棟 1.7 分地的強固型溫室健在,強固型溫室僅塑膠布破損,估算更換塑膠布約需 30 萬,清園整理後數個月內可復耕。

不過,他暫不考慮將倒塌溫室重建為強固型溫室,因為原本 300 多萬貸款還未清償,「我不想再增加債務了」,也聽聞許多前輩溫室全毀、失去務農的信心。

風災讓農民貸款的還款壓力倍增,也在心裡打起退堂鼓。(照片提供/徐方)

資材連年漲,農民收入變薄、賺到的錢都拿去維修

農業高風險、低毛利的特性,讓農民時刻面臨財務壓力,颱風則如推倒骨牌的關鍵一手。雲林青農聯誼會前會長陳鳳義,擁有 3 棟溫室、面積總計 3 分地,貸款將近 400 萬元,與嘉義溫室慘況相比,他自認丹娜絲颱風造成的損失不大,卻依然感到經濟壓力。

溫室的塑膠布屬於耗材,約三年要更換一次,每分地約需 10 萬,這次風災後,維修費更漲一分到地 15 萬元。陳鳳義每年收入一部份都會留作更換攤提費用,以去(2024)年為例,三個颱風讓他花了 30 萬元維修,今年再度被丹娜絲颱風吹破,要再掏 30 萬元維修,「去年賺到的錢都要拿去修了。」

陳鳳義細數,有機蔬菜價格十年未變,溫室的造價則在十年內從 70 萬漲到 90 萬元,其他成本持續上漲,農民收入越來越薄,他每個月還款將近 4 萬元,加上生活費,幾乎留不住多少錢。

柚農年收入掛蛋,還得還貸款

台南也是本次重災區,麻豆青農陳柏仰是第五屆百大青農,揹著近 400 萬貸款。丹娜絲颱風讓他的柚子近九成落地,今年收入也打水漂,農業部發出的救助金只夠打平今年的資材成本,但到明年收成前,他仍要償還 50 至 60 萬貸款、支出約 30 萬的資材和人工費用,再加上生活費,約需再掏出 100 萬元。

陳柏仰今(8)日冒雨撿果,落果多為A果,讓他工作的心情十分沮喪。他坦言,在失去收入下,每月要償還的貸款讓人壓力很大,特別是剛起步的青農,必須讓農民活下去才能留住農業的根。

一年一收的文旦柚落地,柚農仍要還款、生活,經濟壓力劇增。(照片提供/陳柏仰)

政策反覆,讓農民看不到未來

即便沒有颱風,反覆不定的政策也翻攪著農民的財務壓力。台南市官田區「渡仔頭水稻育苗中心」負責人胡育旗,三年前貸款 500 萬,目前還剩 250 萬未清償,每月要還近 4 萬。他坦言,為了更新設備,「所有能借的錢,我都借過」,例如:青農首次貸款免息、百大青農貸款優息等。

丹娜絲颱風雖然讓秧苗場的機具受損,但胡育旗真正擔憂的是政策,稻作四選三、雜糧政策讓秧苗場的訂單大減,秧苗場仍要支付維修、重建、更新設備的費用,原本他打算增貸 300 至 400 萬元建置新作業室,政策讓他卻步、擔心後續的還款,「我實在看不到水稻產業的未來」。

農民:拉長本金寬緩、貸款攤提年限,幫忙加速重建

《農業天然災害救助辦法》中低利貸款項目和額度規定中,針對水稻、雜糧、果樹、蔬菜、育苗作業是、溫網室、菇舍等,每公頃貸款額度從 15 萬至 1500 萬不等,貸款期限最長落在 5 至 10 年,並設有本金寬緩期,意指期限內只需繳納利息,期限過後再繳納本金。

但吳世彥指出,「本金寬緩期」規定僅限新建溫室,不包含舊有溫室、溫室內的設備貸款。遭遇天災的農民沒有收入,排隊維修溫室卻至少要等半年、一年,這段期間勢必難以還款。他建議,若能比照 Covid-19 疫情期間做法,至少一年免息或緩繳,農民壓力會輕一些。

陳柏仰則建議,政府可針對揹貸的受災農戶提供全國性農業金融政策,例如:新舊貸款整合後,本金償還寬限期再拉長,給農民重新站起來的機會;而若寬限期內免繳利息更好,讓農民家庭保有生活、加減存錢,可以支付來年肥料或是作為下次增貸自備款。

陳柏仰也建議,可延長貸款的攤還年限,像目前房貸一樣拉長到 20、25 年,都能讓農民繼續務農。

陳奕宏建議,中央、地方可提供更多元貸款專案,例如:允許農民申請無利息周轉金,並比以往額度高,尤其讓小面積小農度過財務難關。他表示,農民最需要、想要的是「重新賺錢」,特別受損溫室要儘速拆除、重建才能復耕,若能媒合其它縣市的溫室業者、工程單位協力,能快速讓農民東山再起,繼續務農維生。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