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第 23 天,中央提出需「中繼安置」的人數僅鎖定在重災區「佛祖街 89 戶」,與地方認知差異極大。原住民青年認為,政府應全面盤點需求,非部落的漢人則認為自己已遭政府遺忘。
目前佛祖街安置調查由中央國土署負責,其他地區災民安置該由誰來調查與評估?中央認為地方應先做初步評估跟匡列,縣府指揮中心則稱:「目前已經由國土署接手,請向國土署提問。」災民宛如人球,被困在中央地方衝突的僵局。
.jpg)
僅少數被框列為需中繼安置,災民呼籲調整
昨 (14) 日晚間,國土署、林業保育署、水利署等單位受 Fata’an 部落自救會邀請,第三度到光復國小與部落座談,中繼安置成為核心焦點。
國土署出席代表、北工分署工務科長陳信華表示,目前先就縣府提供的佛祖街重災區 89 戶為範圍調查,初步結果有 40 戶需要中繼安置,另有一戶阿陶莫部落災民列入安置。但阿陶莫、山興部落等居民發言表示,在國土署框列範圍外,仍有房屋受災嚴重不堪居住,盼政府提出中繼安置。
陳信華表示,受災戶可向行政院東部行政中心一站式窗口申請,國土署會派專家到受災家戶進行安全評估。記者提問,「中繼安置方案納入與否,有無評選標準?」陳信華坦言,目前尚未接收到任何評估匡列(中繼安置戶)的標準。」
.jpg)
青年:集體安置國有地、廢校優先
針對安置地點,部落青年 Lisin 表達,阿陶莫部落提出希望以廢校東富國小作為中繼基地,希望國土署可以進行評估。另外,Fata’an 部落很多長輩也提出意見,包含舊部落位址、大全村的舊飛機場、大農大富森林及大富國小等,範圍多在台糖地,也是部落傳統領域內,對維持部落生活互助較為有利。
中央原民會副主委谷縱.喀勒芳安鼓勵大家申請房屋安全評估,其次是尊重部落意見才會啟動中繼安置,針對東富國小轉為中繼安置方案,會請縣府就產權進行評估。他也強調,政府記取莫拉克撕裂部落的教訓,落實「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如果要啟動中繼安置,須以部落共識優先。
.jpg)
漢人受災戶:未被徵詢「被政府遺忘」
由於 14 日晚間說明會是 Fata’an 部落自救會邀請中央、以「部落災情」為前提討論召開,卻引發其他漢人受災戶反彈,有居民到場表達,自己受災嚴重卻無人聞問,佛祖街居民也表示,並未接受任何政府訪查,淪為被遺忘的災民。
災民陳先生哀訴自己是「被遺忘的重災戶」,住家被淹沒兩公尺,獨自困守災屋兩週,四處步行覓食,還好後來有志工幫忙把房子挖出來。「從行政院、花蓮縣府到農會,沒人來找過我」,陳先生既不知道中繼屋要去哪裡登記,更不知道有沒有被納入重災區範圍。
不過主持人張正德表示,議程設計以「部落對話優先」,讓其他非 Fata’an 災戶不滿。災民蘇建昌怒斥,自己是族人也是佛祖街重災戶,但處境孤立資訊不足,政府對話不該僅限於 Fata’an 部落,閩南、客家都受災,應該確保所有受災戶知情權,「而不是被推出去。」
.jpg)
.jpg)
災區資訊落差大
這場衝突也反映出光復受災戶資訊、處境不對等的現象。 Fata’an 部落因組織健全,災後自主成立自救會、主動邀請政府溝通,但非 Fata’an 部落及漢人個別重災戶則因缺乏組織,產生「相對剝奪感」,認為政府獨厚 Fata’an 部落,更憂慮自己被遺棄,無法得到政府扶助。
針對少數非馬太鞍族人認為被排除知情權,馬太鞍部落自救會亦正式發文回應,表示會議為 Fata’an 部落與政府單位正式溝通平台。凡關心災區重建、公共事務與民生議題之居民,皆可旁聽參與。有關「政府排擠非原住民」的說法,與事實不符。
.jpg)
阿陶莫災戶:屋損嚴重盼政府中繼安置
除了佛祖街重災區之外,還有哪些需要中繼安置卻被遺落的對象?《上下游》隨著重災戶巴阿妹來到阿陶莫部落,這裡是馬太鞍溪匯入花蓮溪的路衝,923 洪水夾帶大量砂土漂流木,越過河堤湧入部落低窪處。巴阿妹跟先生陳春龍的家原本距離河堤還有百多公尺,洪災後住家變成「河景第一排」,後門打開望去就是河床。
巴阿妹表示,家園已有志工協助才恢復乾淨,也有專業志工開始安裝門窗,把水電管線接上。但他們一直不敢回家住,目前仍住在民宿裡,希望得到政府中繼安置,用兩、三年來重建家園。若政府有搬遷方案,他們也不排除離開這塊傷心地,因為河床墊高、距離住家實在太近。
.jpg)
鄰居陳忠敬同樣受災,也在民宿緊急安置,但因他家未被納入中繼安置需求戶當中。他表示在堰塞湖安全風險解決以前,他不敢重新裝修房屋,深怕再有洪災。他也支持廢校東富國小作為中繼安置的地方,讓大家有一個可以在過渡期居住的地方。
光是阿陶莫部落就仍有 10 多戶還住在旅館,等待中繼安置。記者向縣府社工督導請教,她表示緊急安置戶配有「一戶一社工」,政府也會連結重建資源,至於受災戶若有中繼安置需求,該如何處理?她無法回答。
.jpg)
佛祖街以外「中繼安置」調查歸誰?基層官員坦言:仍有待協調
類似阿陶莫部落住戶情況或許不在少數,但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要中央接手中繼安置沒問題,前提是縣府需提交方案。
究竟佛祖街重災區外的其他災區,會由誰來負責調查跟評估安置需求?中央認為地方應該先做好初步評估跟匡列,但縣府指揮中心則稱:「目前已經由國土署接手,請向國土署提問。」中繼安置這顆球踢來踢去,又回到中央。
縣府:堰塞湖尚未拆彈,中央:土方穩定無立即危險
對災民而言,是否需要中繼安置?或是可以直接重建,問題的核心在於家究竟是否安全。負責上游堰塞湖處置的林保署花蓮分署分署長黃群策表示,目前堰塞湖水量已從 9100 萬噸降至 155 萬噸,雖仍有土方,但穩定並未滑動,依據 10 月 9 日專家學者開會評估,沒有立即危險,目前也不宜過度擾動,以觀察監測影變,取代大規模行動。且假使出現 200 毫米日降雨量,影響也僅是河道水位抬高 30 公分。
馬太鞍溪下游河段由經濟部水利署負責治理,總工程司張庭華表示,預計今年 12 月之前完成疏濬 100萬立方,明年底疏濬量會達 600 萬立方。另外以高 5 公尺,寬度 50 公尺的超級堤防作為防護,而堤防內會再建築內堤確保安全。
國土署則表示,紅色警戒條件已陸續解除,只待防災撤離計畫完成後,即可完全解除警戒。
然而花蓮縣長徐榛蔚認為,目前堰塞湖危機仍在,在無法確認之前,居民難以決定是否該整修家園、購買家具等,因此在中央提出堰塞湖「解決方案」前,縣府無法決定最後(中繼或永久屋)方案。
因應諸多不確定性,原青:應盤點國有土地作中繼選項
由於沒有任何單位或專家敢「保證」光復鄉絕對安全,部落青年仍認為應先提中繼安置,以度過不確定時期。《上下游》採訪多位學者也指出,不該以「房屋能否安居」作為中繼與否唯一考量,包括災民心理狀況、對未來居家環境是否安全的疑慮等等,都應該進行更廣泛的評估。
阿美族青年 Tipus Hafay 表示,部落族人針對中繼屋提出的多個建議地點中,土地產權類型不一,例如東富國小是台糖土地,而大富國小是縣政府的,她希望花蓮縣政府能夠協助原民會和國土署清查光復鄉境內所有國有土地,作為未來中繼居住的土地選項,並解決改善場地設施,支付校地租金等。
是否將啟動「永久屋」方案?縣府原民處:目前並未支持
針對族人擔憂的「永久屋」方案是否將倉促成行?Fata’an 部落退休牧師星·歐拉姆對立法院國民黨團提出的災後重建特別條例草案表達不贊同,他以莫拉克災後重建為前車之鑑,反對「以地換地」的遷村永久屋方案,認為會傷害部落不宜適用。
對此,星·歐拉姆牧師特別提問縣府,是否傾向支持永久屋方案?縣府原民處處長馬成豪承諾,縣府並不支持永久屋方案,在中繼安置議題上會配合中央。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