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15》颱風撤離計畫急轉彎,垂直水平看狀況,年邁村長扛責太艱難(Day 23)

馬太鞍堰塞湖「紅色警戒」未解除,且馬太鞍溪淤積嚴重,但疏浚及堤防加固仍在進行中,政府一直在討論的撤離計畫,卻始終「只聞樓梯響」。

按照總協調官季連成的規劃,本應先進行圖上兵棋推演,熟悉撤離路線與分工,接著將辦理實地演練。不過由於縣府的撤離計畫遲遲未能定案,甚至直到今日又發生戲劇性的大轉彎,前後指令多次更動,使災民無所適從。

就在計畫仍混亂之際,位於關島南方海域的熱帶擾動正有機會發展成「風神」颱風。氣象預測指出,共伴效應將帶來強降雨,18 日或 19 日可能出現超過 200 毫米的雨量——已達啟動緊急撤離的門檻。

因為時間緊迫,已經來不及作實地演練,季連成表示,將以風神颱風作為撤離計畫的「壓力測試」,細節將於明日公布。對剛從堰塞湖溢流重創中艱難復原的光復而言,這不只是一次防災考驗,更像是中央與地方之間責任拉扯的又一場現場實驗。光復鄉親哀歎,「當災民已經夠辛苦,在花蓮當災民更是心酸。」

撤離計畫三轉彎:「垂直避難」被推翻,縣府推「水平撤離」

季連成指出,這次堰塞湖溢流災害中,幾乎所有罹難者都在建築物一樓發現,二、三樓住戶相對安全,顯示「垂直避難」是可行且安全的方案。在 10 日至 12 日連續三天的撤離計畫會議中,與會各方對此並無太多異議,並於 12 日最後一次協調會後,決議請花蓮縣府陳報縣長核定。

不過,花蓮縣政府在 13 日推翻原先構想,改以「水平疏散」為主要方向。縣府行研處處長陳建村表示,強制撤離可能持續 20 多小時,若民眾選擇留在家中二樓或三樓避難,縣府難以掌握他們是否會因生活需求,而在紅色警戒期間下樓取物,增加風險。縣府須確保所有受命撤離的家戶都在安全位置,因此決定改採水平撤離。

季連成表示,由於疏散撤離應變計畫是由花蓮縣府核定與執行,因此中央尊重縣府的意見。

花蓮縣府行政暨研考處處長陳建村回應「垂直轉水平」緣由。(攝影/楊語芸)

計畫再度急轉彎,村里長主張垂直與水平並行

但「從垂直轉水平」的決策才剛拍板,兩天後又再度出現急轉彎。今 (15) 日下午中央協調所召開「風神颱風」緊急應變會議,邀集中央部會、縣府單位及鳳林、萬榮、光復等受堰塞湖威脅地區的村長共同討論。當花蓮縣消防局代表說明為何由垂直改為水平時,季連成立刻打斷,強調撤離最終需由基層執行,因此中央將「尊重村里長與鄉鎮長的意見」。

各村隨即表達不同立場。大同村長邱金仲指出,村內約四百戶中,平房與行動不便者應優先水平撤離,而有二樓的住戶則建議垂直避難;並請求中央協助調派車輛,指定大進國小為疏散點。大平村長曾培靈規劃疏散約 250 人至光復國小,其餘居民採垂直避難,並希望警力支援「加強執行力」。

大華村長曾天滄指出,村內約有 25 名獨居或殘疾者須強制撤離,其餘住戶則留在二、三樓避難;西富村長劉貴滿也傾向垂直避難為主,但村內 4 位重病或行動不便者須先行水平撤離。

大全村長林淑珍則規劃垂直避難與水平疏散並行,大部分有二樓住戶將上樓避難,平房或行動不便居民則需強制水平撤離。林淑珍也提到,因村內自有車輛已耗損,居民若步行將十分吃力。季連成要求提供需撤離者門牌號碼,以便當場派車接送,確保撤離作業順利完成。

大全村長林淑珍(右)與林保署分署長黃群策討論撤離計畫。(攝影/楊語芸)

季連成:撤離計畫成「壓力測試」,上下一心度難關

在地方意見一致呼籲下,季連成最終拍板,確立「垂直避難與水平撤離並行」的應變模式,並要求村里長主動掌握哪些住戶採取垂直避難、哪些住戶需要水平疏散,並計算出準確的人數和地點。花蓮縣府也在會議最後確認立場,表示既然鄉鎮認為垂直避難可行,縣府將全力配合執行。

不過目前氣象預報顯示,「風神」颱風可能於 19、20 日最接近台灣。由於時間緊迫,來不及進行兵棋推演與實兵演練,季連成表示,將把這次作為「壓力測試」,中央將協助縣府面對即將到來的考驗。

今日下午「風神颱風」緊急應變會議並未開放媒體參加,季連成強調明天上午協調所記者會才會正式公布撤離計畫的內容。不過他在會後指出,中央將應變行動分為十個功能分組,包括疏散撤離組、安置收容組、資源調度組等,由內政部、國軍及各部會共同負責。他也強調「上下一心」的重要性,並期許這次模式若能成功,將成為「台灣天然災害應對的ㄧ個成功模式」。

「風神颱風」緊急應變會議邀集村里長商討撤離事宜。(攝影/楊語芸)

撤離資訊傳達困難,需族語翻譯,村廣播已壞、可用垃圾車

太巴塱部落青年 Fuday 表示,災難當前,但連撤離避難的細節都還沒公布,如何「接送」、「接送的車在哪裡」,以及「去哪裡集合」等「人事時地物」都非常不清楚,撤離計畫需要不只一次的「演練」,並且需要有檢核。但目前政府的規劃是直接「以實戰來做壓力測試」,好似政府要他們「自求多福」。

阿美族青年 Tipus Hafay 則表示,目前部落族人對於撤離計畫的細節並不清楚,對部落的長輩而言,資訊傳遞更是困難。她強調,部落需要這些撤離計畫的紙本或,以確保內容能夠廣泛傳播,同時,長輩非常需要族語翻譯,讓他們能夠真正理解撤離計畫的內容。

此外,她也指出,雖然撤離會用到廣播系統,但廣播尚未修復,且部落較遠的地方其實聽不到,因此建議可否搭配垃圾車廣播來執行通知,因為長輩們都會特別注意垃圾車的廣播。

光復鄉多行動不便長者,颱風撤離備受考驗。(攝影/楊語芸)

村里長力不從心,原青籲中央及縣府各部會支援

Fata’an 部落青年 Lisin 指出,許多村里長年事已高,像大華村曾村長已 76 歲,還需佩戴助聽器,西富村劉村長超過 80 歲,且本身也是受災戶,與村民同住平房。他直言,要這些年長者負責撤離統計與規劃,「真的太為難了」。

村幹事的處境同樣艱難,每個人要負責兩個村,交通工具也在洪患中受損,只能步行奔走,甚至自己也是受災者。Lisin 認為,在這樣的人力條件下,要他們統計上百戶居民「要撤到哪裡、怎麼撤離」,根本難以做到精確。

Lisin 建議,中央部會原本就有分區認養制度,公務員具備基本調查與文書能力,應直接進駐協助。她也批評,花蓮縣政府並非受災單位,人力充足,卻將壓力全丟給已受災的鄉公所,

西富村長劉貴滿高齡 81 歲,雖然身體康健、熱情十足,但家戶調查工作實為負擔。(攝影/楊語芸)

Tipus 則以阿美族語質問花蓮縣政府行研處處長陳建村,「你也是族人,在縣府擔任這麼高的職位,你的心在哪裡?」她表示,陳建村每天記者會只會報告幾個學生來上課?報廢車輛去哪裡領?顯見對於災情及復原進度並沒有掌握。

Tipus 指出,中繼、撤離都需要很多調查,陳建村只會以鄉公所人力不足來回應。事實上公所基層人員也是受災戶,縣府既然知道人力不足,負荷不來,就應該調鳳林、瑞穗等鄰近公所的人力來協助,「只會兩手一攤,到底是無心做事?還是沒有能力?」

縣府造冊延宕,引發外界質疑

撤離造冊進度緩慢,讓災民十分擔心。陳建村指出,造冊是緊急應變疏散計畫中的一個關鍵步驟,目的在於識別、清查並保護最脆弱的群體,確保他們在災害來臨時能夠被優先且有效地撤離。這些對象包括獨居老人、孕婦、孩童、身障者、長期照顧個案,以及洗腎(血液透析)患者等。由於這些人行動不便,需要他人協助移動,因此必須優先撤離。

同時,造冊也是為了準備收容所數量、物資,以及車輛(如軍卡車)等資源的依據。陳建村強調,若家裡的親友不在,公所將會依據造冊資料,直接到家裡協助強制撤離這些行動不便的老人至收容所,以確保他們的人身安全。

只是既然造冊如此重要,為什麼現在才在進行?陳建村回應,造冊工作是因應 10 月 12 日前進協調所討論的「疏散撤離應變計畫草案」的要求,因此鄉公所是在 10 月 12 日會議後才開始第一線的家戶狀況調查。

《上下游》追問,既然 10 月 12 日才要求造冊,那麼 9 月 23 日撤離時,縣府手上是完全沒有疏散名單嗎?陳建村答非所問提到,923 災變事件有非常多單位的權責從屬正在調查中,他不願多作回應,至於當時有沒有撤離名冊,陳建村拒絕回答。

在志工協助下,光復鄉現有 8.5 萬個沙包,可作防颱使用。(攝影/楊語芸)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