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記者楊語芸、上下游特約記者陳徹
花蓮光復、萬榮、鳳林三鄉鎮今(18)日進行撤離演習,這是馬太鞍堰塞湖災後,在光復鄉舉行的首次真槍實彈演練,除了應變風神颱風可能的侵襲,也為建立日後避難的標準程序。記者實地觀察,整體流程運作順暢,為地方官員與民眾累積實戰經驗。總協調官季連成認為,這次演習瑕不掩瑜,給予 80 分肯定。

警戒區4238人疏散演習規,檢驗運輸動線
季連成表示,經內政部民政司、縣府民政處及各鄉鎮公所兩日統計,此次劃入警戒區的保全戶設籍人數共 6784 人,實際居住 4238 人。其中自行依親安置 784 人、疏散撤離 999 人、垂直避難 2443 人,另有需特殊照顧者 12 人,目前仍安置於收容中心者共有 221 人。
此次演習共動員一般運輸車輛 29 輛,包括遊覽車、中型巴士、計程車及國軍軍卡;另有特別運送車輛 26 輛,包含救護車、復康巴士,部分民眾則以步行方式前往。收容中心設置 12 處,其中光復鄉 10 處,鳳林與萬榮各一處。
季連成說明,演習時間僅三小時,目的是檢驗疏散運輸及物流系統效率。只要能確保「車到、設備到、物資到」,即視為演習成功。目前以緊急採購方式準備的物資暫存於全聯等賣場,不會實際發放。
他並提醒民眾,若為真正撤離時,應攜帶盥洗用品、重要藥品、飲食及飲水等「避難包」物資,並以可支應三天兩夜收容期為準備原則。

演習前,佛祖街多數土沙堆置場尚未加蓋帆布
《上下游》記者一早進入光復警戒區,觀察鄉親的防災準備情形。歷經 25 天的災後復原,雖有少數店家重新開張,但多數仍鐵門深鎖,甚至有店面已無大門可關。光復國中倒塌的圍牆,由國軍協助以沙包暫時圍堵;部分住戶門前也堆起高低不一的沙包,不過更多人選擇保持淨空,災民苦笑說:「沙包能擋多少?不想白忙一場。」
佛祖街上的土堆覆蓋作業似乎停滯不前,多數土砂堆置場仍未加蓋帆布。市區部分街道則持續進行下水道清理。災區少了先前成群的志工,街上只剩居民默默往返,復原的腳步顯得格外沉寂。

演習啟動,收容中心湧入居民、街道瞬間歸於寂靜
下午兩點整,CBS 災防簡訊發送,廣播同時響起,要求大家立刻撤離。除了前往收容中心的車輛與民眾外,道路迅速淨空;連原訂下午四點才需垂直撤離的居民,也紛紛拉下鐵門,光復鄉在半小時內陷入一片靜寂。
其實在簡訊發送前,已有民眾提前前往收容中心。大安村居民馬素娥吃過午飯便帶著避難包抵達大進國小,她說,堰塞湖溢流的噩夢至今仍讓她夜夜難眠,「演習一定得好好配合。」中華路居民李遺龍也帶著兒子騎車前來,兩人都準備好避難包。
光復國小可容納 250 人,附近居民多以步行為主,少數自行駕車前往。大平村 13 鄰鄰長黃俊龍表示,上午已依村長指示挨家挨戶宣導演習訊息。一旁的居民笑說,不配合演練可能挨罰 25 萬元,「所以大家都很認真參加。」

撤離人數未如預期,「湊數」仍難坐滿一車
不過,原應有 999 人撤離去收容中心,卻出現「人數不符」的狀況。以北富村為例,原預計有 50 人前往「部落之心」收容,但實際到場僅 44 人,其中 3 人臨時改為垂直避難,另有 3 人未能聯絡上。
大華村原規劃 75 人至大進國小避難,協調中心也提前在下午 1 點半派出兩輛遊覽車於大華活動中心待命,村長曾天滄原本對演習信心十足,但直到 1 點 50 分仍僅有不到 30 名居民報到。他滿頭大汗地說:「早上有 30 個人跟我請假,有些人到現在還找不到。」他甚至臨時拜託原本選擇垂直避難的居民前來「湊數」,仍無法坐滿一輛遊覽車。

通報落差與接駁延誤,居民憂真災時恐措手不及
大馬村 85 歲村民陳照娟反映,因住家偏遠又重聽,未聽清楚政府廣播車的通知,直到鄰居提醒才得知有演習。林森路居民張秋美表示,當地多為長者,她自己也 63 歲,「如果真的要撤離,老人家會緊張、反應不及,這點最讓人擔心。」
Fata’an 部落自主巡守隊隊員許先生則說,下午 2 點 45 分巡邏時,在大同村佛祖街 313 號仍發現有居民留在家中。該居民表示「完全不知道演練,村長、鄰長都沒有告知」。許先生指出,中巴原預計接送這些住戶,但消防單位並未持有實際撤離名冊,若居民沒被鄰居告知,很可能就被遺漏在家。
大馬村 17 鄰鄰長楊源慶也提到,下午 1 點半便召集居民集合,但等到 2 點多仍不見巴士,打 110 或聯繫縣府都未獲回應,直到 2 點半才有中型巴士抵達。

多語廣播現落差,重病與長者成疏散考驗
光華街 85 歲的何老太太獨居且行動不便,下午 2 點 20 分由復康巴士接送至大進國小,安置於一樓教室,過程順利。
不過前來協助重病患者疏散的玉里醫院卻遇到困難,護理師徐玉英負責接送六位病患,但在逐一前往住址後,只找到其中三人,「剩下三位不知道去哪裡,也聯絡不上」,她坦言相當焦急。
此外,部分民眾反映,原以為防災廣播會以多種語言輪播,但他家只聽到阿美族語,「根本聽不懂」。也有鄉親表示,自己所在區域的廣播是以四種語言連續播放,顯示廣播內容並未完全一致。

垂直避難應上樓,總協調官步行巡視:不要呼嚨我
下午 4 點,堰塞湖警報響起,垂直避難正式啟動。總協調官季連成沿中正路、中山路步行,透過門窗逐一確認居民是否上到二樓。對少數未遵守規定的家戶,他嚴肅要求居民上樓,「不能隨便呼嚨我」。
街上警察騎車巡邏,記者也目睹一輛機車被攔下,經勸導後立即返回住所。然而,由於警力有限,並非每個地點都能全面落實。記者觀察到,警報響起後,光復國小校長及家長會成員仍悠閒坐在一樓辦公室外。校長表示,因熟悉洪水流向,國小不需進行垂直避難,但這顯然與本次演習的規定不符。

縣長呼籲中央支援,總協調官重申地方指揮權責
花蓮縣長徐榛蔚全程參與演習,她強調,堰塞湖危機尚未解除,每次撤離動輒四、五千人,鄉鎮公所及縣府難以承受。「光復鄉基礎建設脆弱,無法承擔過大的災情」,她希望中央能針對此類重大撤離事件設立「專案」並負起責任。
有媒體追問「中央作了一次示範,縣府學到什麼?」徐榛蔚回覆:「感謝中央建立 SOP,但仍需中央、地方及鄉鎮共同合作。」當被追問「縣府無法自行處理嗎?」她則拒絕回答。
總協調官季連成指出,中央會主動提供協助,但其角色為協調與顧問,不能凌駕縣長指揮權。依《災防法》,縣市長在任何天然災害中都是理所當然的救災指揮官。他舉例,0206 維冠大樓地震救災期間,時任市長賴清德才是指揮官,他當時則以八軍團指揮官身分「協助」進行救災。
對於縣長提出「需要中央專案處理」的建議,季連成回應:「沒關係,大家都需要學習,下次演習我再親自指導。」

演習檢討:民眾配合度與報到人數落差仍需改善
總協調官季連成對今日的演習給予 80 分評價,認為整體表現尚佳,但仍有改進空間。
他指出,演習過程中,雖然垂直撤離已有強制性規定,但部分民眾配合度仍顯鬆散,後續需要加強宣導。此外,收容中心實際報到的人數與預期存在落差,也需要重點檢討。季連成表示,必須深入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並思考未來應對與改進的方法,以確保真的災難發生時,能達到預期效果。
立霧溪堰塞湖暫無立即危險 工程單位研擬安全導流方案
今日記者會上,季連成也報告了立霧溪堰塞湖的最新情況,他以「一個大、一個小」形容馬太鞍與太魯閣(立霧溪)兩處堰塞湖的差異。馬太鞍堰塞湖總蓄水量約 9100 萬噸(現剩約 155 萬噸),立霧溪堰塞湖則約為 270 萬噸。由於後者的出水量與穩定度均在掌握之中,目前評估並無立即危險。
季連成提到,立霧溪堰塞湖壩體與溢流點間相距約五至六公尺,不過水流尚未從壩體溢出前,已先從台 8 線路段漫流。該路段現正封閉管制,水流繞過彎道後又回到原有河道,對下游地區沒有威脅,僅造成部分路面淹水。
在確認新堰塞湖形成後,林保署立即發布警訊,花蓮縣政府隨即轉知秀林鄉公所啟動應變與疏散撤離。季連成表示,受影響居民約 800 餘人,多數已自行依親撤離,秀林國中開放作為收容場所,目前人員安全無虞。
工程人員正研擬處置方案,初步規畫從壩底挖掘開口,讓湖水逐步回流立霧溪河道,維持穩定水位,屆時台 8 線可望恢復通行。不過季連成強調,作業前仍需確認兩側岩壁是否有再度崩塌的可能,待安全無虞後才會進行壩體處理。
.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