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19》應變災難,中央建議花蓮增設災防局、防災副縣長,主責統籌 (Day 27)

昨(18)日光復鄉進行災後第一場撤離演習,中央協調所今召開檢討會議,提出改進方案。總協調官季連成建議,花蓮縣可考慮增設一位專責防災的副縣長,並成立「災防局」統籌災害應變與復原工作。針對外界呼籲,中央也應成立「災防總署」,才能落實《災害防救法》,季連成回應,牽涉國家整體方向,他個人不願評論。

佛祖街污泥未清,光復仍處於災情警戒階段。(攝影/楊語芸)
台 9 線土石堆置場開始蓋上帆布。(攝影/楊語芸)

疏散人數與預估差距近 3 成,顯示政府掌握度不足

在風神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下,光復鄉今日迎來堰塞湖災情以來第一場持續性降雨。上午一度雨勢頗大,不少鄉親在 Line 群組裡表達擔憂;午後轉成細雨,讓人稍微安心,也沖淡了災後的灰泥塵氣。

中央協調所今晨 8 點,便與縣府代表和村里長召開颱風撤離演習的檢討會議,季連成給予大家 85分的肯定,至於需要改進的 15 分,主要為原預計疏散 999 人,但實際到達收容中心的只有 735 位。

他分析,造成落差的原因包括,許多民眾在得知有演習後,事先已離開警戒區域;有些民眾改採用垂直避難或自行依親。季連成認為人數落差顯示政府不夠瞭解居民需求,他建議未來必須對警戒區內的居民名單進行調查與重複確認。

不過季連成也指出,昨天的演習只有兩個小時可以撤離,然而實際上,颱風的撤離會提前 24 小時啟動,也就是說,村長會有 24 小時確認需撤離居民的蹤跡,載運鄉親至收容中心的車輛也可以來回多次,「時間上應該是充分的」。

昨日有兩輛遊覽車在大華活動中心前待命,但最後連一輛車都沒坐滿。(攝影/楊語芸)

垂直避難不是待在家裡不動,廣播聽不清楚需改善

季連成接著指出,「垂直避難的缺失最多,做得不盡理想」,必須加強宣導。季連成提到,垂直避難雖然是一種可行的避難選項,但也是疏散策略中最難掌握的一環,需要警力與消防人員持續巡邏、確認民眾是否確實上樓避難,也希望藉由這次演習,讓各單位與居民更加理解——避難不是「待在家裡不動」,而是要「確實移到安全樓層」。

今早的檢討會上,也有多位村長反映廣播系統有待加強。目前多數廣播設於活動中心周邊,距離稍遠的區域往往聽不清楚。季連成指示,未來需要全面檢討、調整,包括設置位置、輸出功率與覆蓋距離,並依實際地形增設廣播地點。

雖然演習時動用警車與消防車在主要道路與巷弄間來回宣導,作為廣播的輔助,但因車輛持續移動,災民反映「聲音忽遠忽近、聽不清楚」。季連成指示,未來車輛宣導應採「定點式」播放,確保訊息清楚傳達後,再移動至下一個地點重複廣播。

光復國小家長會成員未作垂直避難(攝影/陳徹)

未來擬強化收容設施,設村長職務代理制度

就更長遠的改善方向,季連成指出,需要長期投資收容中心與相關硬體設施,目的是讓警戒區域內的保全戶在未來的疏散撤離中,能夠感受到避難過程是安全且有保障的。他舉例,台糖部分閒置建物可望修繕再利用,成為具備完善設施的收容中心;現有據點如大全活動中心及舊東富國小,也預計整修升級,使其更符合防災收容的標準條件。

昨日演習前,大安村村長臨時住院;今日檢討會後,西富村村長又因天雨路滑跌倒送醫。季連成表示,村里長是疏散撤離的第一線執行者,若無法親自指揮,影響層面極廣,因此建議應建立「職務代理制度」,由鄉公所指派專員代理,以確保指揮體系不中斷。

西富村劉村長跌倒待送醫。(攝影/楊語芸)

中央重申分工定位,建議花蓮設專責防災體系

季連成也再次重申中央與地方在救災體系中的角色,強調縣府才是主導救災的主體,而中央則肩負協助、輔導與服務的職責。他身為總協調官,工作原則是「協調」而非「指揮」,目標是將縣府、鄉鎮長及村里長的工作進行整合,成就一個「上下一體、同心協力」的團隊。

他也建議,極端氣候頻仍,花蓮縣可以考慮成立專業的救災機制,例如增設一位副縣長,統籌災害應變與復原工作。若設立該職位,縣府的局處也應當配合成立一個災防局或災防處,專門從事災防工作,以解決目前縣府各局處分散執行災防任務,缺乏統一領導的問題。

對於花蓮縣長徐榛蔚堅稱「堰塞湖不解決,中央就要負責救災」,季連成表示,堰塞湖的監控和處置屬於中央的職責,但防災撤離則是地方政府的責任,兩個問題應該「脫鉤」來看。

季連成認為,處理堰塞湖與防災救災的責任,應該「脫鉤」處理。(攝影/楊語芸)

消防署:防災三層級,首長應善用文官

演習雖已結束,但防災與復原工作仍在進行中。與昨日相比,更多家戶門前多了沙包防護,光復國中傾倒的圍牆也以沙包加固。台 9 線的土石堆置場則從灰黑色調轉為藍白色,工作人員冒雨鋪設帆布,以防降雨沖刷土石。

消防署副署長簡萬瑤補充,這次撤離工作雖然多由中央指導、甚至接手,但地方政府並非做不來,「這次大規模疏散撤離演習計畫,就可讓縣府參考」。簡萬瑤指出,首長是民選的,能力各有不同,但只要善用文官,就能彌補能力落差。

今晨大雨,工作人員仍然在台 9 線土石堆置場蓋帆布。(攝影/楊語芸)

中央協助地方演習,鄉鎮層級防災仍須完整規劃

他進一步說明,國家防災有三個層級:中央、縣市及鄉鎮市區。鄉鎮層級的任務包括召開災害防救會報、研商應變措施,並製作疏散撤離計畫,最終會報給縣市首長,讓地方能以防災角度思考轄區內的應變準備。中央則扮演協助地方的角色。

簡萬瑤強調,鄉公所的撤離計畫必須以「村、里」為單位,平時就應累積資料,包括車輛種類與數量、道路可行性,以及需要特別照顧的居民名單。

他建議,可採「開口合約」方式與固定業者合作,並確保每個村的警消人員聯絡方式完整、資料定期更新。如此建立的資料系統,能讓指揮官以防災角度全盤掌握。他也提醒,首長要展現堅定態度,要求下屬落實防災工作,對未確實執行者,要敢於依法處理,不能因困難就妥協。

簡萬瑤也指出,村長曾反映廣播車輛在防災撤離時,需要警察或清潔隊協助才能順利操作,凸顯現有資源調度仍存在缺口。他不禁反問:「選舉時的廣播宣傳車怎麼都不會有問題?」他認為,防災宣導理應和選舉宣傳一樣,有完整規劃與協調,若不加強規劃,可能在真正災害發生時,難以保障居民接收警示資訊的效率。

消防署副署長簡萬瑤建議首長要善用文官,並要求下屬落實防災工作。(攝影/楊語芸)

學者呼籲修法,建立防災專責機構;季連成「不評論」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發生以來,許多學者呼籲《災害防救法》應修訂,包括目前缺少專責機構,每次防災都是臨時編組,經驗難以傳承。另外,《災防法》以縣市為救災主體,但隨著極端天災規模不斷擴大,單一縣市的承載能力恐怕已不足。

季連成在記者會後指出,現行《災防法》是累積多年經驗所制定,如需修訂,也多屬小幅調整。他回顧,過去政府曾多次改組,早期有人建議成立「國土安全部」;如今防災問題再次浮上檯面,是否應設立「災防總署」也成為社會關注焦點,但他強調,這牽涉國家整體運作方向,個人「不願評論」。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