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20》災民多數失業,農民無田可耕,店家無法營業,中央任務轉型,救災轉重建(Day 28)

堰塞湖災後第 28 天,光復鄉逐漸從「救災」進入「重建」階段,中央前進協調所即將轉型,現任總協調官季連成即將功成身退,改由政務委員陳金德擔任「重建總協調官」,整合重建任務。

光復居民生活與經濟受重創,至今商家停工、物資運輸斷鏈,不少農民與店家經濟斷炊,面臨離村壓力。但居民韌性也不容小覷,例如「原夢工作坊」被洪水掏空,仍堅持重建部落藤編工藝,展現社區在災後的不屈與希望。

光復街道冷清,災後仍籠罩停工與物資斷鏈的影響。(攝影/楊語芸)

中央評估調降紅色警戒,重災區不得採垂直避難

季連成今(20)日重申,在演習後與村里長召開的檢討會中,有人反映部分地區曾出現 1.5 至 2 公尺的淹水情況,未來不宜採行垂直避難,他明確指示,「這些重災區以後都要(水平)疏散。」不過,未來的撤離計畫是由縣府負責擬定,是否強制列入?季連成未明確表示。

目前災區仍處於紅色警戒區,何時才能解除?季連成指出,解除或調降紅色警戒須符合四項主要條件。第一,堰塞湖儲水量與溪水流量須維持穩定,目前狀況穩定;第二,河床疏濬工程依進度執行,預計明年底完成 600 萬立方公尺清淤;第三,河堤條築工程已完工;第四,撤離計畫須完備且可行。

季連成表示,中央應變中心將依四項條件及當前整體情勢,評估是否下修堰塞湖紅色警戒,「這一兩天內就會決定。」

中央協調所如往常的記者會一樣,說明救災工作最新進展,不過這樣的畫面很快會隨工作轉型而成為絕響。(照片提供/行政院)

中央前進協調所轉型重建,九大功能組分工展開

因災後救援工作已告一段落,季連成宣佈,未來工作重點將轉向長期且持續性的重建與復員,由行政院政務委員陳金德擔任總協調官,並由行政院東部辦公室協助整合,下設九個功能組,負責短中長期的重建工作。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環境及公共設施復原組將研議,光復鄉是否需要設置滯洪池,以及是否以防水閘門取代現行的沙包堆置來協助防汛,這些首次曝光的議題,值得後續觀察。

居民陷停工與物資斷鏈困境

今日光復鄉雨勢斷斷續續,風神颱風帶來的降雨低於原先預測。記者走進光復市區,雖為上班日,街頭仍顯冷清。

Fata’an 部落自救會發言人 Kulas 指出,多數商家因生財工具受損而暫停營運,而農田復耕又苦無進度,光復鄉絕大多數居民都處於失業狀態,「只能待在家裡」。

他也表示,過往光復進貨多仰賴北花蓮供應,雖然便橋已經通車,但許多供應商不願意送貨過來,「平常 24 小時可以到貨的宅配,如今等了 36 個小時也未送到」,導致地區經濟活動幾乎停滯。

Kulas 指出,災後多數商家停工、農田復耕零進度,居民生活與經濟陷入困境。(攝影/楊語芸)

災民批救助不足,憂經濟壓力恐引發離村潮

Kulas 認為,政府發放的 35 萬元救助金對於商業重建而言僅是杯水車薪,甚至不足以彌補一台車的損失,老店的經營者多為年長的長輩,他們不願意或無法承擔數百萬元的商業貸款來重啟事業。

至於種植水稻的農家損失往往是幾百萬起跳,急需政府加大補貼力度,否則將因經濟壓力被迫離開。他甚至憂心,若災後經濟壓力過大,恐怕會導致輕生的悲劇發生。

Kulas 也提到,政府在救助上採取普發方式,未依不同受災程度的需求進行區別。他判斷,或許第一波補助採「一視同仁」,是因為受災情況嚴重,先穩定災民三到五個月的生活,但希望政府儘快進行受災戶的損害狀況調查與分級,以便在第二波補助中加大力度,提供有針對性的協助,「如果兩、三個月沒有進度,大家會因為失去希望而離開。」

光復鄉農地滿目瘡痍,大片農田被淤泥覆蓋,復耕遙遙無期。(攝影/林吉洋)

災後信心崩解,店家批資訊混亂、補助無著落

葉偉君正因為對光復的前景感到失望,準備轉往花蓮市區開店。他在光復販售高麗菜餅,原本只是服務在地鄉親,不過因為口耳相傳,加上網路推薦,許多花蓮市區的消費者也來光顧,假日還有許多觀光客捧場。他提到花蓮歷經疫情、地震、火車意外等諸多打擊,讓生意愈來愈難經營,堰塞湖問題猶如最後一根稻草,讓他有一蹶不振的感受。

葉偉君坦言,當前最現實的考量是,如果持續留在光復,每次遇到大雨、颱風或地震警報時,他都必須承受歇業、撤離的困擾。他也感到氣惱,從災情發生到現在,鄉公所沒有給予任何資訊。他獲取到的所有訊息都來自於朋友和網路傳播,而且「每天有好幾個不同的版本」,資訊混亂的狀態令他感到十分不安。

復原期間,他也曾試圖重啟營業,卻遭網路酸民批評「想賺鏟子超人的錢」,令他心灰意冷,外界的不理解成了另一種壓力。葉偉君表示,他與身邊親友至今仍未收到政府現金補助,質疑審核機制和標準。他最後指出,看到鄰里間仍一片停滯,「只希望政府能快點給出明確方向,讓大家知道該怎麼走下去。」

災後街道冷清,多數商家拉下鐵門暫停營業,經濟活動陷入停滯。(攝影/楊語芸)

藤編師不向災難低頭,「有人願意學,夢就還在」

就在許多人對光復的未來感到茫然時,也有人對重建充滿信心。

陳美蘭經營「原夢工作坊」已經七年,工作坊位於中學街的「海景第一排」。堰塞湖溢流後第四天,她才得以前往,看到原本溫馨的空間僅剩幾根鋼樑撐著屋頂,及肩的淤泥平整切齊窗框,彷彿在屋內舖上新的地板,讓她一時難以言語。

「原夢工作坊」透過教授部落年輕人、學校與社區發展協會,傳承阿美族的藤編工藝,平時也接受訂製,為客人製作籐器。然而洪水夾帶泥沙正面衝擊,工作坊內的物品全被沖出屋外,蹤影全無,「可以說完全被掏空」。

工作坊全毀,陳美蘭仍決心繼續傳承藤編工藝。(攝影/楊語芸)

除了上百件未出貨商品外,最讓她心碎的,是部落老人家請她幫忙修復父親留下來、已經有百年歷史的藤編物件,結果她還來不及修復,該物件就被水沖走。講到這裡,她難掩內心的歉意與失落,眼眶都紅了,感嘆「就算再做一件回來,感覺也已經不一樣了」。

不過面對掏心般的的損失,陳美蘭仍展現堅定的意志。她強調,「傳承工藝是我的責任」,因為整個部落只有「原夢工作坊」在做籐編。她深知重建之路非常漫長,但仍勉勵自己以「克難」的方式繼續創作,讓外界知道圓夢工作坊沒有被這場災難擊垮。她說阿美族的精神就是「從土地長出來的韌性」,「只要還有人願意學,夢就還在。」

新堰塞湖會出現嗎?花蓮分署:不排除極端雨下仍有風險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警告,目前堰塞湖左側邊坡仍不穩定,一旦豪雨或地震再發生,恐造成新一波崩塌,也可能形成新的堰塞湖,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表示,「的確有可能,這是大自然運行的現象,雖有不確定性,但危險性不會像 9 月 23 日這麼大」。

黃群策重申,馬太鞍堰塞湖並非一次性事件造成,早在2003 年起,該區就開始有零星崩塌的現象。然而,決定性的大型土體崩塌則發生在今年 7 月 21 日,可能由於之前的地震及其他綜合原因累積到了臨界點,導致舊的 300 公頃與新的 200 公頃崩塌地連動,總崩塌面積達到 500 公頃,並造成壩體和河道的土石量達到 3.2 億立方。

經過第一次堰塞湖潰決與持續排水後,目前河道上仍殘存約 1.2 億立方的土石,壩體則有約 1 億立方。對於不穩定的邊坡,黃群策表示,將於年底前撒播草籽,希望固定土石,同時也會在河道上建設一系列的攔沙壩與攔石網,讓坡度變得較為平緩,減少快速下移的量體。

下游則會持續進行大規模的河道疏濬,目標是清空河道空間,讓上游的土石能夠透過河川自然運移的方式緩慢向下移動。黃群策依據專家估計,要將這些土石完全去化,可能需要持續 20 年。

黃群策提到,即使新的堰塞湖形成,規模也不會再像第一次那麼大,因為目前的土量已經不足以形成上次的規模(9100 萬立方)。但他也不排除,萬一有極端豪大雨,「像八八風災,三天下了 2000 毫米」,壩體恐再次崩塌並將溢流口堵住,水體再次蓄積,風險就會提高。

馬太鞍堰塞湖空拍圖,紅圈處為李鴻源所稱「不穩定的左側邊坡」。(照片提供/黃群策)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