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總舖師 用大鍋菜團結大家的心

「學生來抗爭以後,鄰居送來好多好多菜,空心菜、紅鳳菜、南瓜、冬瓜啊…她們有交待,就是希望學生吃飽!」苑裡居民鄒彩鳳,如一位平凡母親般,翻動鍋鏟炒菜,她現在的另一兼職是「抗爭總舖師!」要餵飽由各地而來、原先素不相識的孩子:「上次他們被抓到地檢署關到半夜,好不容易放出來,也是在這裡吃豬腳麵線、去霉氣。」

苑里反風車自救會長陳清海表示,鄉親自主抗爭,沒有政黨或企業奧援,必須量入為出,「自己煮、咖省錢!」遂由他太太鄒彩鳳,與曾經應營自助餐店的楊永泉,聯手變身大「抗爭總舖師」。前來協助苑裡反風車運動的各地大專院校學生,是讓「抗爭總舖師」最牽掛、也最感激的食客。

2000年開始,隨著台灣反核聲浪蜂起,歐洲風電公司英華威來到台灣設置風力發電機,本是促進綠色能源發展的美事,但因台灣缺乏「風機安全距離」的規範而頻頻引發爭議。今年初,苗栗苑裡居民,認為即將設立的風車與住家距離過近,遂組成「反瘋車自救會」,希望高達180公尺的風車,能設置在一定距離之外,不要破壞鄉間生活安寧。

「台中那邊的居民,都有來抱怨,說風車運轉吵得受不了,每天只能緊閉門窗、吃安眠藥入睡,魚也跑光光!」苑裡居民表示,擔心風車低頻噪音引發身心衰弱、耳鳴等「風車症」,「我們並非完全反對風車,只是希望不要離我們村莊這麼近,如果成天都不能開窗、睡不安穩,還會有年輕人願意回來這裡嗎?」

IMG_9230
煮飯阿嬸鄒彩鳳(攝影/何欣潔)

苑裡民眾抗爭 學生人肉阻怪手相挺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陳昭倫指出,風車來自高緯度的北歐國家,當地氣候寒冷單純,動植物種類也不如台灣豐富,風車要引進台灣前,欠缺對當地生態的調查與評估。風車轉速高,會影響苑裡海岸沙丘生態,也可能影響當地居民、動物與作物的身心健康,鄉親的憂慮,並非空穴來風。

鄉親絕食艱苦抗爭,感動許多受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肉身擋拆」路線啟發的學生,面對停滯不前的協商、持續進行的風力發電機裝設工程,學生們直接靜坐阻擋怪手、鑽到貨車底下抱住車輪、不惜全身塗滿豬糞,以妨礙警察逮捕,甚至任憑發電公司雇用的保全拳打腳踢,看在鄉親眼裡,感動到難以言語。

「我們不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學生,願意為別人的事情,被打被踢、被上手銬、上法院……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學生們搏命替鄉親守衛家鄉,不但讓當地居民倍受鼓舞,從出獄去霉氣的「豬腳麵線」開始,煮食給這些學生吃,鄰里居民不斷捐贈自家青菜、蔬果,讓學生吃飽喝足,甚至連北上抗爭,都要帶著自己的鍋碗瓢盆、當街埋鍋造飯,「台北的便當太貴、太難吃,一個90塊,有時還會吃到沒煮熟的肉!」陳清海說。

IMG_9090
煮飯阿伯楊永泉(攝影/何欣潔)

個人主義風格便當 遠不如前線集體料理

「除了北上抗爭,鄉親每天會在工地輪值,以防怪手偷施工,讓值班的人吃飯也很重要。」陳清海說,早期工地輪值,會訂便當讓值班者填飽肚子,但不時有班表以外的鄉親,順路過來聊天打氣,一到吃飯時間就尷尬了,「該多訂一個便當嗎?把自己便當分他吃?自己吃自己的、讓對方乾坐一旁看自己吃?」想想還是煮一鍋飯菜、多存放些碗筷,想隨時到現場支援或聊天的民眾,大家一起吃飯最好。

突發的抗議行動,常需要訂便當來填飽肚子,但「一人捧一個便當吃」的個人主義風格,與抗爭現場需要團結、集體行動的氣氛格格不入,許多長期抗戰的團體,察覺到這點,努力發展出各種「前線料理法」,例如聲援台北士林王家民眾,甚至由火箭爐、卡式爐煮食,進化到親手磚造麵包窯、動手殺豬,就為了與夥伴同吃一口大鍋飯。

「平日在工地,會煮些清淡的米粉湯,或白飯配三樣菜,午晚餐菜色變化就好。但若要去台北抗爭,就只能煮油飯,不然容易在遊覽車上打翻、臭酸。」細膩的楊永泉,會隨抗爭場景,變化菜色,填飽大家的胃;家中有田耕作的鄉親,更會送上白米、青菜、自家飼養的雞鴨、沿海捕撈的漁穫,為苦澀的抗爭,加上人情氣。

IMG_9130IMG_9249

居民一起參與行動,有協助運送物資,也有摘菜相挺(上)攝影何欣潔(下)攝影/劉育育

1375044_10200760215548016_1075673519_n1382291_10200760215868024_1591226246_n

 大鍋菜共食、供飯菜 培養出隔代情感

「除了吃以外,有一位林清金阿伯,不但拿自家種的『桂花米』來替我們加菜,還教我們種田、學開插秧機。」留職停薪支援抗爭的青年劉育育表示,林清金平日從不出借他的插秧機,一向堅持自己操作,但因感念、疼愛前來協助抗爭的學生們,見大家對農作有興趣,除了教大家耕田,還讓笨手笨腳的學生,爬上他的寶貝插秧機,「讓人非常感動。」

陳清海說:「能夠這樣一起吃大鍋飯,代表鄉親很團結,才能這樣踴躍煮飯、分工。」從激烈拼命的抗爭,到每日平凡的共食,甚至從吃當地食材開始,慢慢瞭解當地的農耕知識、海岸生態,「在苑裡吃飯」,從抗爭填飽肚子、出獄去霉氣出發,漸漸轉化出更深刻、美味的意義。

954385_10200760140106130_2122518181_n

農民林清金(上)讓學生一起學開插秧機(下)(攝影/劉育育)

1167757_10200760140066129_768075144_n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