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樸的火炎山腳下竟然開起了夜店?位在火炎山腳下的苗栗苑裡稻鴨庄,為維護生態環境捨棄農藥化肥,引進黃色小鴨吃福壽螺;四年前,早期台灣常見的白腹秧雞重返稻田,產下一窩蛋,開啓當地人和紀錄片導演陳樂人長達2年的記錄。
「白腹秧雞求偶的時候,吵到晚上11點,好像在開夜店。」稻鴨庄生活農場執行長蕭明宏開懷地說。這段過程都被剪成紀錄片「有雞可尋」,見證稻鴨庄十年努力。
稻田生態豐富,白腹秧雞也來開夜店

3、40年前,當稻田還有魚、蝦、泥鰍、青蛙時,經常可見屁股帶著紅色羽毛、俗稱「紅屁股仔」的白腹秧雞,穿梭在成熟的稻穗裡,問起老一輩農民,他們可能會牙癢癢地跟你說,白腹秧雞常常將稻穗摺下來當鳥巢,讓努力一整季的心血結晶泡湯。不過隨著農藥化肥及水泥溝渠的普及,稻田成為美國作家卡森筆下「寂靜的春天」,白腹秧雞也因找不到食物與棲地,漸漸淡出稻田與農人的記憶。
2002年,一群土生土長的苗栗苑裡農家子弟,希望找回兒時熱鬧的農村景象,成立「苗栗縣火炎山苑裡沖積扇平原生態人文發展協會」,效法祖先不施農藥化肥,放養鴨子吃福壽螺,魚、蝦、青蛙漸漸回流;2007年,正當他們推廣到第四年時,意外發現稻田裡有一窩陌生的蛋,架起攝影機觀察後,驚訝發現,原來是消失已久的白腹秧雞回來了。
「那個時候好高興又驚訝!」稻鴨庄專案經理林翠蓮說,復育環境這麼多年,第一次見到白腹秧雞。2009年他們和紀錄片導演陳樂人合作,在稻田附近假設隱藏式攝影機,最多一天拍到六隻白腹秧雞家族;聰明的白腹秧雞,除了築巢還會蓋屋頂,為了不打擾這群嬌客,稻鴨庄特地要求收割機避開白腹秧機的巢穴。
白腹秧雞的現身,勾起附近老一輩居民的回憶,稻鴨庄舉辦活動,有人模仿牠們求偶時「苦哇、苦哇」的叫聲,或是低沈的咕咕咕聲,維妙惟肖加上誇張表情,讓現場捧腹大笑。蕭明宏說,每年三月,白腹秧雞總會發出洪亮聲音求偶,早上六點就被牠們叫醒,晚上十一點牠們還在熱線,「好像在開夜店!」
老一輩視白腹秧雞為眼中釘,蕭明宏卻把他們當成寶,他發現,被白腹秧雞摺下來的稻穗依舊會發芽結穗,而且白腹秧雞會幫忙吃田裡的害蟲,貢獻比損失大。

天敵剋制,黃色小鴨、蜻蜓幼蟲成免錢童工
讓白腹秧雞回流的主因,除了健康乾淨的稻田,稻田旁的「護城河」也是一大關鍵。為了讓各種生物都能找到家,稻鴨庄特地減少兩三排稻子,用大安溪河床的鵝卵石,砌成數十公分寬的人工溪流,蕭明宏隨便拿起網子一撈,盡是透明的小蝦、蜻蜓、豆娘幼蟲,「如果你們在我這邊被蚊子叮,可以去買樂透了。」這裡的水蠆最愛吃孑孓,很少人被蚊子叮。
上周台南後壁的崑濱伯來參訪,只問了一個問題:你們這裡的稻子怎麼都沒被鳥吃掉?「因為我們除了稻子,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吃啊!」蕭明宏掩不住開心地說,稻穀並不是鳥最愛吃的食物,這裡的生態系完整,鳥吃別的東西就吃飽了,不會來吃稻子。

被當免錢勞工的還有黃色小鴨,每年整地後,稻鴨庄會先放一批兩個月大的鴨子,吃掉福壽螺;插秧後兩三週,再放第二批小鴨,既能解決惱人的福壽螺,鴨子划水時增加水中溶氧量,糞便還是天然有機肥,一舉數得。
稻子結穗後,鴨子就被圈養在一旁的水池,為了解決排泄廢水、淨化上游水質,稻鴨庄引進生態淨化池,把握「一深一淺、一陰一陽、彎彎曲曲」,在兩公尺深的水池種布袋蓮、50公分水池種水蘊草、野荸薺等,利用植物根部吸附雜質,部分水池照射陽光,避免發臭,再依照當地河階地形,自然形成的高低差增加水中含氧量,彎彎曲曲的水路圍繞稻田,充分達到「肥水不落外人田」的真諦。


生態優先,做有機只是順便

相對於一般農民以生產為出發點,稻鴨庄卻是先恢復生態,才思考生產。林翠蓮說,剛開始做社區營造,大部份靠政府補助,但伸手拿錢無法永續,因此才想到要賣米,但一開始協會都是義工,第一年收割,大家都很慌,不知往哪銷,到處拜託別人買米,甚至當成捐血禮物。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連我都覺得種出來的米好難吃,」林翠蓮坦言,農地長期使用化肥農藥,一下子地力無法恢復,大概到了第五年,才真正覺得稻鴨庄種的台稉九號和別人不一樣,特別香Q有勁。2009年,他們正式獲得有機認證,期間,越來越多人慕名而來,「現在是消費者拜託,問我們有沒有米可以賣。」
吃福壽螺長大的鴨子詢問度也很高,有餐廳長期合作,每期作300隻鴨,想吃的人前一年就要預約。
有人問蕭明宏,為什麼不多養幾隻鴨賺錢,他卻堅定回答:「維護生態最優先,做有機只是順便。」稻鴨庄只有2公頃,無法承受更多的鴨子,遊客要參觀,一天上限也只有兩台遊覽車,還要先預約,「像你現在走在稻田間,白腹秧雞就會躲起來了。」蕭明宏強調,稻鴨庄以生態為主,不能本末倒置。
雖然初心是維護生態,稻鴨庄卻無心插柳,促成當地就業機會,目前協會共有六名工作人員,皆是當地人,其中三名來自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明年預計可由協會負擔四名人力,慢慢轉型社會企業。
目前除了稻鴨庄2公頃,稻鴨庄在外還有1公頃多稻田,但他們堅持,要到第五年才能上架銷售,除了少數親朋好友跟他們要稻穀自己曬碾,其餘全進公糧倉庫。他們說,稻米量太少,特地分類包裝太麻煩,且鴨耕稻品質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一定要好好維護, 「而且做有機只是順便嘛!」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發現喜歡的文章,都是你執筆的
維護生態最優先 很高興有這樣愛護大地的人
好美阿 感謝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