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科技農企業發展協會昨天邀請國內各大農企業召開論壇,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率領10多位一級主管出席,宣傳自經區農業加值,但出席農民看法不一,全台最大地瓜契作商瓜瓜園執行長邱木城表示,公司早就建立自己品牌和通路,「不是(原料)便宜就買。」另一位做有機梅子加工的農民李清亮則認為對公司沒有影響,因為公司規模太小,吃不了一個貨櫃的進口原料,但國外成本便宜可能會影響農民。
陳保基重申,自經區可讓台灣農業加值

昨天台灣科技農企業發展協會在中興大學舉辦「台灣農業的進行式和未來式論壇」,邀請曾「台大科技農企業經營管理菁英班」的學員,回娘家和陳保基面對面,陳保基也率領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輔導處處長張致盛、企劃處處長曹紹徽等10幾位一級主管出席,聲勢十分浩大。
陳保基從早便一路面帶笑容,開玩笑說:「站在這裡比站在立法院輕鬆多了。」再次重申自由經濟示範區可以「把餅做大」,農業有很多附加價值,例如荷蘭有名的花卉產業,不只種花,也連帶帶動溫室系統。
他表示,之前去金門看高粱,才知道原來金門高粱有9成原料來自中國,但金門高粱的品牌仍有口皆碑,這就是農業加值。
他並以自經區預定地「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進駐的觀賞魚為例,台灣觀賞魚培養技術世界一流,國外購買觀賞魚,也會一併把LED燈、循環水系統打包帶走,曾有飼養觀賞魚的朋友表示,光是循環水系統就要價9千元,可見商機之大,「農業不只是在田裡工作,自己的定義會讓自己永遠站在最弱勢的地方。」
「不是(原料)便宜就買」,農企業用本土貨打品牌

自經區開放進口國外農產品,包括原先禁止來台的830項中國農產品,加工後掛上MIT(台灣製造)品牌外銷可以免稅,許多民間團體和農民擔憂,開放便宜原料將打擊台灣農業,而且進口品質可能良莠不齊,會使MIT信用破產。
對此,許多擅長加工的農企業意見不一。位在台南的瓜瓜園全台契作800多公頃地瓜,供應全台便利商店烤地瓜,執行長邱木城認為,公司早就建立起品牌價值,也有自己的通路,「不是(原料)便宜就買」,開放自經區影響不大,仍會使用本土地瓜,未來還預計契作超過1千公頃。
他說,品牌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必須建立起安全、優質的生產體系,例如瓜瓜園規定契作農民只能使用何種藥劑,災損時提撥基金補助農民,如此才能給人信賴感。
另一名從事有機梅子、生薑加工的農民李清亮則表示,農產加工有規模之分,自己的公司規模大約只有50公頃,但一個進口貨櫃就有20噸,公司根本吃不下這些量,開放自經區差別不大。不過他認為,有些業者確實會選擇比較便宜的原料加工,台灣小農生產成本較高,或許有可能受到衝擊。
農民籲陳保基思考MIT的價值

在關廟種六分地鳳梨的楊宇帆雖不是農企業,但主辦單位特地邀請他分享年輕人種田心得,提到自經區,他難掩憂心地對陳保基提問,金門高粱之所以有名,是因台灣一開始確實有種高粱,講MIT時,也必須好好思考MIT的價值是什麼。
此外,他提到,日前曾有媒體報導,澳洲食品公司在包裝上特地標示「不含來自中國的原料」,顯示對中國貨不信任已是全世界趨勢。
不過陳保基認為,就是因為金門高粱「把餅做大了」,台灣近幾年才興起種高粱的風潮,目前所需的種植面積約2萬公頃。他說,台灣的原物料規模不夠,日本曾想下訂60噸牛蒡,台灣卻找不到足夠的量出貨,除非是用稻米打品牌,否則進口是不可避免的情況。
近年開始關注台灣農業的台灣廚餘堆肥資源化發展協會理事長黃育徵認為,開放自經區是時間問題,英國不產茶卻賣遍全世界,是因品牌歷史悠久,「台灣還沒建立起品牌競爭力就談自由貿易,就是在讓利。
很棒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