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農食平台「社區菜市長」社團出現了一篇討論虱目魚丸食品添加物磷酸鹽的文章,起因是配合的生產者採用友善養殖,不過製成魚丸時用了少量的化學添加物。
有人困惑:「在還沒有磷酸鹽的年代,魚丸是怎麼做的?」、「聽說不加的話,冰過口感明顯有差」;也有人以自身經驗說:「花枝丸不用加」、「加豬肉呢?豬肉比較好粘結」。最後生產者邱經堯竟親自來留言,可以提供無磷酸鹽的魚丸,不過冷凍期長口感會變差,消費者若可接受就能生產。
這篇文章累積了57篇留言,三個月後,邱經堯特別為社區菜市長,量身定做了無磷酸鹽的魚丸,至今已經出了三批貨。
用溝通拉近生產者和消費者
台灣也有沒加磷酸鹽的魚丸,不過像邱經堯這樣跟消費者公開討論、修改配方卻是第一次。
邱經堯說,加了磷酸鹽吃起來比較彈牙,消費者已經習慣這樣的魚丸了,可以和他們討論很好,讓消費者了解為什麼要加。
他解釋,如果是鮮魚,其實不加磷酸鹽還是可以結成團,小時候家裡都會自己做,主要是口感差異,新鮮吃差不多,但凍久了口感會差一點,消費者已經吃習慣市面上彈牙的魚丸了,其實只要魚夠新鮮,不加添加物的魚丸「吃起來比較真實」。
由於是特製,魚丸工廠一次至少要生產400包,本來做第一批沒賣完,有點擔心,不過吃到的人反應很好,做第二批時,本來也是預計400包,沒想到竟供不應求,一路追加到800包,讓他們信心大增,現在已經出第三批了。

改變消費習慣,影響生產者
社區菜市長創辦人謝昇佑說,本來很擔心消費者會不會一面倒怪罪生產者,沒想到大家討論熱烈。
他認為,這是個很有趣的互動過程,消費者其實不怕花錢,但不想當冤大頭,因此要建立和生產者的信任感,「現在的驗證制度無法解決刻意騙人,但如果建立信任感,欺騙的道德門檻會變高,因此我們需要和生產者互動。」
這件事的開端來自一位關心食安的消費者莊婷宇,後來她也買了邱經堯的無磷酸鹽魚丸,覺得口感沒差,還是很好吃,而且在冰箱放了三週,吃起來還是一樣。
「我覺得重點是消費者要改變習慣,不要囤貨,兩三週吃完一包。」她說,藉由這樣的互動,消費者可以學習到許多生產知識,先前不知道原來磷酸鹽是為了延長保存口感, 這件事值得消費者省思,如果大家少囤貨,通路知道消費者的需求,或許生產者就不用加這些添加物了。
謝昇佑說,大廠要創新,得先確定有市場才會投資,小生產者反而比較可以和消費者互動,但創新需要支持,消費者得先省思,這些添加物真的是我們要的嗎?接著可以用預購、直接購買,支持生產者降低磷酸鹽問題,「小廠需要消費者支持,但不是因為他們可憐,而是消費者需要小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