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心農業現場,從心開始復耕

m-201609-156-p1801-600x400
▲圖說:2016 年3 月,寒害造成農友劉志偉的百香果落葉,須等到長新葉才能再開花結果。

文·攝影╱何有倫·產品開發部專員

風調雨順是每個農民的心願, 現在卻是一種奢求。2015年8、9月颱風過後,好不容易修復設施、重新播種, 農場恢復生產之際,2016年1月23日前後卻出現了霸王寒流, 臺灣平地飄起雪景, 5月全球氣溫打破歷年同月最高溫,現在仍持續升高。接踵而來的暴雨、寒流、高溫, 讓農友、漁友們越看越傷心, 復耕之路難關不斷。

M-201609-156-p1905-600x400
▲圖說:此為2015年11月劉志偉的百香果結果套袋狀況,相較於2016年3月的結果寥寥無幾,寒害的確帶給農友嚴重的收成衝擊。

第一關:歉收

霸王寒流造成的是後發性災害, 低溫讓蔬菜葉片產生脫水,進而出現焦黑、落葉、落花狀況影響收成。例如地瓜葉市價一斤約25到30元, 寒流後因葉部焦黑而產量銳減, 一斤漲到50元;茄子曾漲至7、80元。主婦聯盟合作社的嘉義番路農友劉志偉所種植的百香果於2015年挺過兩次颱風, 本以為寒流對百香果不會造成傷害,過年後卻開始落葉、無花可開,導致百香果缺貨。合作社原與嘉義義竹農友翁錦煌契作地瓜以製作冷凍烤地瓜,因低溫逢雨,不僅地瓜尺寸縮水,原五分地可收12噸的地瓜,最後只收6噸。

M-201609-156-p1903-600x400
▲圖說:2016 年4 月,農友翁錦煌的地瓜明顯比往年小很多。

漁友也是類似災情,雲林、嘉義及臺南一帶養殖的虱目魚翻肚,凍斃情況很多。嘉義布袋生產者鰻鄉的虱目魚損失不大,但市場上數量少,價格因此上漲。臺南七股生產者柯昭綺、黃芬香夫婦養殖的龍膽石斑全部凍死,心血白費外,還得花不少人力整頓魚池。

M-201609-156-p1902-600x400
▲圖說:仕安社區合作社的水稻出現黃白色病斑,即為葉稻熱病。從小病斑擴散到全葉呈赤褐色時,稻葉將失去光合作用,最後影響產量。

其他因氣候冷熱變化、降雨高溼造成的農作傷害,包括2016年3、4月間中南部及東部高比例的水稻田發生葉稻熱病,合作社與臺南後壁仕安社區合作社契作的水稻、花蓮玉里約100公頃水稻皆無一倖免;3月27日又一波寒流,致使宜蘭太平山飄小雪,當時新竹五峰的雪霸烏龍茶芽正萌生,低溫讓茶樹結霜,造成茶芽霜害( 幼嫩茶芽脫水乾枯),導致採收時間延後至5月初, 且產量減少五成,阿里山茶區的春茶採收時間也同樣延後了。

M-201609-156-p1901-600x400
▲圖說:茶芽重新萌發,明顯看到一半有、一半沒有,產量減少一半。

M-201609-156-p1906-600x400
▲圖說:茶樹受到霜害後,造成茶葉乾枯、破損,有些才剛萌芽。

農友心事誰知曉

災後的現實狀況是:「當下田間蔬果無法採收,農友可能面臨2到4個月收入極低,甚至沒有收入;再者,整理農場、修復設備一樣要工錢與資金投入, 且並非馬上修復就可復耕。」數個月的低收入高支出讓農友感到不安,如同一個上班族突然失業卻仍須按月繳房貸的感覺一般。農友的另一種擔心是:「如果馬上修復溫室,會不會又有颱風來?是不是要多花費一次錢? 」氣候的不確定因素讓許多人覺得農業無法賺錢,多年供應合作社葉菜類的農友王宗益也提到,農業是一種努力付出卻不一定有收穫的行業。

M-201609-156-p1904-600x400
▲圖說:2015 年8 月蘇迪勒颱風過後,農友王宗益的溫室塑膠布嚴重損毀,費時3 個月修復,11 月中部分溫室開始恢復生產。未修復之處除了透過雨水淋洗調整土壤肥分,減少硝酸鹽累積,一方面是擔心颱風再襲又被摧毀。

關於如何在極端氣候中安心生產、維持與消費者的關係,甚至找到協力的方法,多數農友有相同的希望。農友陳慶輝表示,2015年颱風過後修復農場花費約170萬元,合作社提供以預付貨款方式(僅部分比例),減輕農友的經濟壓力。但是修復農場哪些部分,社員知道嗎?王宗益提到,社員、職員若能到田區慰問關心農友,觀看田間實際狀況、蔬果的損耗、設施的毀壞,感同身受才會讓彼此的心更靠近。

了解農友心事,從中多一些互動,或許當下就能找到幫助的方法。合作社從來就不只是買賣關係,面對全球氣候異常的難關,期待社員一起將對生產者的關切帶到農場、了解災損狀況,同時也讓更多人持續了解復耕進度,使努力打拼的農友們安心、持續地生產。加強連結彼此緊密關係,合作之路才能走得長久。

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6年09月,156期

延伸閱讀>>>

「用心,溫暖團圓的心」按讚分享抽好禮

臺灣第一家綠能豬場:中央畜牧場

官加展─為心中的農業堅持到底

他們的重建之路需要你!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