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災食品叩關,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昨(25)日在新北市新店舉辦「日本核災後食品風險危害評估管理及茨城、櫪木、千葉、群馬食品開放與否公聽會」,會場外聚集數百人抗議,會場內也吵成一團,直到主持人朱增宏宣布「公聽會無效」,改為座談會,單純進行意見交流,下午場討論才得以進行。
下午座談會進入專業討論,不少公民團體輪番質疑,政府開放福島以外四縣市大部分食品,只保留飲用水、茶類等六個高風險品項的依據是什麼?在質詢攻防中意外爆出,日本政府已進行17縣核災食品監測計畫,並將26萬筆監測數值都公布上網,但食藥署拿出的資料僅針對超標食品,沒有原始數據,食藥署首先宣稱並日方沒提出的完整數據,但當場被公民團體踢爆這些資訊都有公布,後又改口說是內部同仁溝通不足,在場團體嘩然,認為評估過程草率。

國民黨爭新北場程序有瑕疵 公聽會流產改座談會
上個月,政府趕在3天內舉辦10場公聽會,討論日本核災食品的解禁與否,因舉辦方式過度草率遭各界抨擊,隨後行政院允諾加開3場「準聽證會」模式的公民政策討論公聽會,釐清核災食品的相關疑慮,昨天(25日)為第一場。
上午九點多公聽會尚未開始前,已有多位民眾舉著「誰挺核食,我罷免誰」手板在台下拍桌抗議,更有不少民眾走到主席台前大聲叫囂,場面十分火爆。
隨後國民黨立委輪番抨擊公聽會舉行的程序不正確,立委王育敏發言強調,政府沒有在14天前公告公聽會確切地點,僅說會開在新北市、高雄市和台北市,違反之前承諾;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則提到,政府3天前才將公聽會的爭點討論資料提供出來,但這資料厚達120頁,3天怎麼可能看得完?他質疑,這不是公聽會,而是說服會。
更有新北市議員陳明義抗議,會場上張貼的公聽會全稱特意將「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字眼縮小,質疑題目有取巧的嫌疑。
雖然衛福部次長何啟功解釋,此次公聽會舉辦完全是依照12月1日預備會議的決議,政府在16日、也就是10天前就公布確切地點,仍無法平息前來抗議民眾的情緒,抗議聲浪持續一整個上午。
直到近中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等多個公民團體陸續表示,既然現場對公聽會舉辦的程序上有質疑,不如改成座談會,讓與會團體帶來的資料,有機會可以討論。隨後食安辦發言人許輔表態附議,希望能就核災食品的爭點進行討論,最後在主持人朱增宏宣布下,原本的公聽會改成了座談會,抗議人潮也逐漸退去。

下午座談會開始後,包含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公民團體接連質疑,政府想開放茨城、櫪木、千葉、群馬等四縣市多數食品進來,但提供的數據卻不夠全面,很難讓民眾進一步了解這樣的開放究竟正不正確。
爭點一:政府有沒有掌握日本所有核食檢測數據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研究員琳翔質疑,日本發生311核災後,政府禁止福島等五縣市全部食品進口,亦即當時認為這些食品都是高風險,而現在卻要開放四縣市大部分食品(除了茶類、嬰幼兒奶粉、飲用水、野生水產以及日本境內限制流通的產品之外),代表要把大部分食品從「高風險」轉成「低風險」,但這個決策的依據是什麼?
湯琳翔說,根據政府的赴日考察報告得知,政府在判斷哪些日本食品品項是高風險、哪些是低風險,是依日本政府17縣的輻射檢測計畫,有超標就列為高風險,沒超標就推定可以開放,「但其實我們很關心那些日本檢測沒超標、但有微量輻射殘留的食品,這些食品是什麼,是不是我們常食用的,資料若能全部公布出來,才能讓核災食品的討論更透明公開。」
湯琳翔說,民間團體日前自費前往日本福島五縣市做訪調,發現即將開放的四縣市,當地民間檢測和政府投入的檢測資源,與福島相比,密度沒那麼強,但政府未來卻要開放四縣市大多數的食品進口,很讓人擔心。
面對公民團體詢問,衛福部食藥署研究員馮潤蘭表示,政府當時組團赴日考察時,有拿到日方整理過的統計表,有日本輻射檢測計畫中整理過的資訊,得知大約有1/1000比例的食品會超標,大多出現在野生蔬菜、禽獸肉類等。至於公民團體希望揭露26萬筆原始檢測數據,馮潤蘭表示,「考察時我們沒拿到,但這些資料其實都公布在厚生勞動省網站上,據我了解,網站有公佈檢驗的品項,但沒有確切的檢測數值。」

爭點二:連有沒有拿到資料都說法不一,公民團體質疑政府評估能力
食藥署的回應引來公民團體不解,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理事黃嘉琳指出,政府之前說有針對擬開放的四縣市進行風險評估,今天才知道原來政府拿的是日本整理過的資料,並沒有詳細數值,這樣如何確保做出符合台灣人飲食習慣的精確風險評估?
綠盟副秘書長洪申翰也說,政府在定義高風險、低風險食品上,竟不是先針對所有檢測的原始數據進一步做分析,訂出符合台灣人民覺得合情合理的風險原則,而是只憑日方給的資料就判斷,讓人難以想像,這竟然是政府決策的依據。
正當公民團體和食藥署雙方爭辯之際,湯琳翔在瀏覽厚生勞動省的資料後發現,原來日本官方有揭露沒超標但有檢出輻射數值的食品品項與數據,完全和食藥署說法相反,這項發現令在場許多公民團體感到詫異。
洪申翰不滿表示,政府希望未來日本核災食品能從區域管制轉型到高風險食品的管理,現在卻連日本做的檢測資料全貌都無法掌握,這不禁讓人質疑,政府該不會連政策評估的能力都有問題?

對此,經濟部常務次長王美花連忙緩頰,剛剛有食藥署內部同仁表示其實知道厚生勞動省上的資料有檢測數據,可能是因為資料實在太多了,沒有報告到。
食安辦副執行長陳吉仲則說,未來四縣市解禁的低風險食品要進口需付產地證明和輻射檢驗證明,而台灣邊境也會進行逐批抽驗,有輻射殘留、即便符合我國標準也不會讓它進來,因此就沒思考到要針對日本17縣檢測的食品進行資料分析。
爭點三:國人攝取習慣應納入風險評估
除了政府在判斷高風險食品的依據不夠全面,遭公民團體質疑外,現場更有營養師提到,若政府仔細檢視核災前後日本進口食品的項目,會發現有些類別差異很大,像「調製魚產品」,在日本311核災發生前(民國100年)本來在進口排行前10名,之後便從10大排行中消失了,這顯示該項食品是我國國人經常食用的食物,只是在核災發生因為是高風險食物所以被禁止。
未來若這類食品重新開放,即使檢驗未超標,但很有可能再度成為國人經常購買的產品,因此,國人飲食習慣的攝取量多寡,也應成為風險評估的選項之一。
衛福部允諾:補做數據分析
對此,衛福部次長何啟功坦言,公民團體的建議很合理,風險評估本該考量國人常吃的食物,也要站在了解全部資料後進行全面評估,現在不做,之後政府想要做二階段核災食品檢討時也得要做。
最後,座談會決議,政府需盡快補上所有相關數據資料和風險評估分析,以便後續進行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