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蠣人人愛,但如何辨識國產牡蠣一直是蚵民與消費者的難題。為了杜絕進口牡蠣混充台灣蚵,農業部水產試驗所(以下簡稱「水試所」)成功開發「牡蠣產地鑑定技術」,未來可以實際應用在產業界,以科學方式檢驗及釐清是否有進口產品混充國產牡蠣之情事,有助於國產牡蠣品牌建立及行銷。

檢驗技術大突破 期待良幣驅逐劣幣
農業部次長陳添壽指出,國產蚵養活的漁民相當多,台灣西海岸大概有十萬個漁民的生計繫於牡蠣。然而最近幾年市面上的越南蚵愈來愈多,漁民也反映消費者無法辨識到底是國產還是進口蚵,因此委由水試所進行研究,開發牡蠣產地鑑別新技術,由於辨識技術的準確度高達 97.3%,這一大步對生產者與消費者都是保障。
水試所所長張錦宜表示,台灣牡蠣雖然有新鮮美味、碳足跡低的在地優勢,但過去沒有檢驗技術,外觀又無從辨別,蚵民即便強調牡蠣是東石、布袋養殖的,也難免遭受質疑。水試所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推行牡蠣多重元素檢驗方法及牡蠣物種之鑑別檢驗方法,兩種方法並用就能讓越南蚵「無所遁形」,還給消費者知的權利,「希望未來良幣驅逐劣幣,國人都能安心享用國產蚵」。

台、越牡蠣本一家,外觀難辨識
水試所研究員蔡慧君指出,國產牡蠣利用浮筏、平掛及延繩等方式,在潮間帶或外海進行養殖。2020 年國產牡蠣約 1.67 萬公噸,產值達 38.9 億元,產季集中在 2 月至 10 月,產地主要為彰化至台南沿海及金門、馬祖等地。
不過台灣牡蠣 2010 年的產量為 3.6 萬公噸,產量在十年內一路溜滑梯。蔡慧君表示,貿易自由化導致進口牡蠣逐年增加,2019 年時越南進口蚵不過才 201 公噸,比日、韓、美的進口量還要少;但 2022 年進口量已經超過 3 千公噸,而且躍居第一進口國。
蔡慧君進一步分析發現,越南蚵的進口時間集中在 10 月至隔年 2 月,剛好是台灣牡蠣停產時。由於台灣及越南牡蠣都是葡萄牙牡蠣,很難從外觀區分。再加上近五年進口蚵市價約為每台斤 120 元;相對來說,台灣牡蠣近五年的池邊價就要 150 元,價格落差導致越南蚵混充國產蚵的現象日益嚴重,協助台灣蚵農與消費者的任務迫在眉睫。

利用 DNA 鑑定物種種類
水試所副研究員蕭聖代指出,2017 年水試所已經針對台灣及鄰近國家的牡蠣種類進行調查,發現台灣、越南及中國南部養殖的牡蠣都是葡萄牙牡蠣,而歐洲、日本、韓國、中國北方則養殖太平洋牡蠣,兩種牡蠣對環境溫度的適應性完全不同。
基於上述的發現,蕭聖代進一步建立物種種類鑑定的方法:萃取牡蠣檢體的 DNA 後,再以聚合酶鏈反應來分析,DNA 的片段大小若為 373bp,則為葡萄牙牡蠣;若 574bp 則為太平洋牡蠣。她並表示,未來也將利用上述流程為牡蠣物種進行鑑別。

利用質譜儀進行多重元素分析
蔡慧君則介紹多重元素檢驗方法:由於牡蠣是不會移動的固著性動物,牠們在濾食過程中累積生長及棲息環境中的各種營養元素,利用這樣的特性作為產地鑑別的重要依據。
水試所為了建立環境條件資料庫,已於去 (2022)年 6 月至 9 月聯合彰化、雲林、嘉義、臺南及澎湖等五個行政區的六個區漁會取得國產牡蠣樣本 380 件;同時透過貿易商的協助,跨國蒐集北越(下龍灣及榮市)、中越(峴港)及南越(芽莊)等 215 件境外牡蠣樣本。
取得 595 件樣品後,水試所先以 DNA 鑑定皆為葡萄牙牡蠣後,再經過微波消化、取樣分析等步驟,利用感應耦合電漿質譜儀進行牡蠣特徵的多重元素分析,建立 1785 筆資料庫,發現台灣本島及澎湖牡蠣與越南牡蠣有很大的區別,辨識率高達 97.3%。
兩種技術已經食藥署專家認定為「建議檢驗方法」,未來將配合行政單位的稽查,正確揭露產品產地資訊。

未來也可以檢驗文蛤、白蝦
嘉義區漁會幹事陳宏聰表示,過去受到越南蚵混充的擠壓,蚵民有苦難言,「很感謝水試所技術的突破,讓我們有所依據」。蚵民許青山也提到,越南蚵與台灣蚵每台斤價差高達 3、40 元,消費者很容易以價格來選擇,若能確認國產身分,就能爭取更多國人支持。
張錦宜則指出,低價越南蚵混充台灣蚵對國內產業的影響最大,因此水試所先研究牡蠣的檢驗技術。同樣的技術也可以運用在文蛤、白蝦等各種養殖水產品,未來會視需要逐步開發技術。
漁業署副署長陳建佑表示,技術已經到位,未來會與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和食藥署共同研擬查驗的機制,主動進行市場抽驗,追查產地來源資訊正確揭露,將現場抽到的實物送到水試所檢驗,若發現混充,就以《食安法》開罰,「科學方式檢驗將有助於國產牡蠣品牌建立及行銷」。
.jpg)
高檔餐廳的高檔食材,很少用台灣本土的食材,並不是台灣沒產出,而是品質比不上國外產的。對於一些堅信台灣產的才是最好的,真是嚴重的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