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本土蕨類新價值!台東農改場今日發表嶄新的「綠球體」技術,透過組織培養,突破傳統分株繁殖的限制,讓台灣三種原生蕨類得以批次量產,大幅縮短生產時間,使蕨類成為辦公室裡最療癒的綠色小物。對此,農委會也指出,原生蕨類的推廣與應用,預計可搶攻台灣盆花的十億元市場,並進一步打開全球商機,讓「蕨類王國」的美名再次為人所瞭解。

神奇綠球體技術 台灣三原生蕨類得以量產
對於該項技術的突破,台東農改場副場長陳昱初指出,目前單位開發出長葉腎蕨、闊葉骨碎補與海岸擬茀蕨三種台灣原生蕨類的量產技術,都是透由「綠球體」組織培養技術來進行生產。

過往蕨類繁殖 受限於氣候和母株數量 出貨時間難以預估
陳也表示,由於以往蕨類繁殖方式分為「分株繁殖」和「播孢繁殖」,兩者都受限於母株數量和季節影響,導致生長時間長、無法大量繁殖、且整齊度不一,收成上困難重重,直接導致了國內蕨類買賣市場的連年萎縮,品項也大幅減少。
綠球體為何? 蕨類特有組織 可穩定蕨類控制生長
但「蕨類綠球體」是什麼?作物改良課助理研究員李文南解釋,綠球體(green globular body, GGB)是蕨類的特有組織,具有可分化地上及地下部的能力,成長為綠色圓球狀的組織,因此稱為綠球體。此外,該項組織可以用單一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來控制,在適當濃度和種類下,可以穩定的讓蕨類生長,消除量產中的變因,因此成為商品化的突破關鍵。
台灣身為蕨類王國 七百種蕨類 單位面積全球居冠
李也表示,台灣擁有許多優良珍貴的本土蕨類,種類約700種,且在優良氣候條件下,種數與單位面積更是世界之冠,有「蕨類王國」之稱。此次會選擇長葉腎蕨、闊葉骨碎補與海岸擬茀蕨三種原生蕨類,則是考量到三者的耐候、耐陰性強,株型優美不易變形且葉片壽命長,很適合作為辦公室的觀賞植株,一週只需兩次澆水即可,療癒效果十足。
台東農改場也表示,目前長葉腎蕨從栽培至出貨,時間已從一年縮短到六個月、闊葉骨碎補與海岸擬茀蕨則從兩年縮短到八個月,這使得蕨類的商業價值有所提升。像是八寸的吊盆長葉腎蕨就有市場需求,可望陸續攻佔國內及國際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