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環團訴求,總統蔡英文允編列20億「海洋綠色措施」研擬「農漁共聘」解決缺工

「世界地球日」將至,昨(15日)環保團體拜會總統蔡英文,其中「台灣海洋組」獲總統允諾,未來將編列20億經費做「海洋綠色措施」,往永續漁業邁進;並將評估「農漁共聘」制度可行性,在休漁時可讓漁工轉聘到農田打工,減低漁船雇主負擔,也可緩解農業缺工現象。

關注海洋的保育團體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昨日向總統提出訴求,台灣四周環海卻「海洋無魚」,生態與產業皆陷入窘境,經費不足是一大問題。

她表示,自2002年起,台灣對漁船的用油補貼由28%減為14%,平均每年約短少20億台幣,但僅回撥1億多元給漁業署作休漁補貼。同時,農委會年度預算上千億,今年甚至增加了100億,但漁業署預算卻年年降低,今年僅38億,「海洋保育任何提案都沒辦法做。」總統當場指示農委會,「錢要給人家」。

林愛龍進一步指出,當今過漁現象有一歷史包袱,就是外籍漁工的聘僱。一旦休漁,船東照樣得付外籍漁工薪水,經濟壓力逼使他們必須持續出海捕魚。若建立「農漁共聘」平台,在休漁期間,讓漁工轉雇到需要人手的農業上,藉由跟農戶合作,補充短缺的勞動力,同時也創造漁業和海洋的喘息空間,是一舉兩得。蔡英文對此表示,可請行政機關進行研擬。

(左三)林愛龍及全部環團成員與蔡總統合照(照片提供/環團)

漁業經費少,海洋保育缺預算

昨日與會的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認同環團提議,將編列預算進行海洋綠色措施,包括適度休漁、收購老舊漁船和漁業資源調查等等。「這一定要做的,」他表示重點不在二十億,將視需要多少錢才能到位,來適度調整預算。

關於農漁共聘,陳吉仲認為就大方向來說是很好的想法,可以創造多贏,達到休漁目的又提供農業勞力。先前就曾與勞動部討論,看是否需要修法,將進一步研討執行面的具體方案。

漁業署漁政組組長施俊毅表示,目前國內漁船筏有兩萬兩千多艘,數量過多,容易過度捕撈。漁業署從民國八十年開始收購老舊漁船,但這幾年因經費不足都沒有錢辦理。

施俊毅解說,休漁的部份,分為自願性休漁和指定性休漁。自願性休漁效果難以顯現,而強制力較高的指定性休漁,像是禁止拖網漁船出海,也是因為缺少經費,已經十幾年沒辦過。「這一次希望有這筆經費後,可以針對特定魚種的產卵期,辦理指定性休漁。」

其他還有魚苗放流,也是因經費不足,放流量降低,影響海洋復育成效。

(左)總統蔡英文(中立者)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圖片提供/環團)

「海洋綠色措施」多管齊下,挽救竭澤而漁現狀

林愛龍期待,有了這筆海洋綠色措施經費,能夠落實「卸魚申報」基礎建設與輔導機制,在224處漁港安裝電子秤、雲端傳回漁業署中央資料庫。還可用在漁法轉型,將捕撈力強大的漁法轉型為友善漁法時可有退場補貼,以及魚類產卵或生長期的休漁補貼。此外還有漁業漁村的經濟研究調查、推動國家永續海鮮標章等等大型計畫,都亟需經費挹注。

全面安裝AIS(船舶自動追蹤系統)也是計畫中的重要一環,但目前裝設的漁船還不多。施俊毅指出,AIS的裝設,可維護漁船海上作業安全,在有效收訊範圍內隨時掌握船舶動態,即時警告漁船避免碰撞危機。亦可監測漁船有無違規行為,更進一步可結合漁獲資料,建構雲端漁撈和卸魚申報系統。

施俊毅表示,這筆經費適度運用將可使捕撈行為下降,海洋資源提升,漁船安全獲得保障。

農漁共聘看似理想,漁民質疑:上山又下海,漁工能適應?

2018年起,台灣鯖魚漁船一年強制休漁將近兩個月。施俊毅說,漁民最大的抱怨就是所聘的外籍漁工,薪水都要照付。未來如果能將閒置勞動力轉移到缺工的農業,將可緩解船主經濟壓力。

施俊毅表示,境內雇用的外籍漁工約八千人,「希望透過漁會、農會建立一個轉雇平台,讓資訊透明化,」去媒合休漁的漁工雇主和缺工的農民。尤其像大型的鯖鰺漁船、拖網漁船,聘用的外籍漁工人數較多,捕撈力也較強大,「農漁共聘」若能成功,就可提高讓這些大型漁船休漁的意願,也就能幫助海洋資源的復育。

不過也有漁民對此提議抱持高度懷疑,台中梧棲洪姓船長就質問,「漁工你要他一下子上山一下子又要下海,你能保證他能適應嗎?如果不能適應,他逃走呢?你看現在逃走的人數有多少?」

洪姓船長目前聘請兩位外籍漁工,之前就遇過漁工逃跑,重新申請又要好幾個月,人力不足只好自己苦撐。他強調,「政府要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有配套措施,要先傾聽民意。」若是真要農漁共聘,政府需擔保一旦漁工跑掉,會在短期內提供人力補充,否則他情願讓漁工在船上休息、薪水照付,「誰敢去賭這一把?」

不過漁業署也表示,這只是初步想法,實際執行還需考慮要符合勞動基準法,因為目前農業並未開放外勞,所以還須跟勞動部和各界廣泛討論,也會傾聽漁民意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