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為近年興起的保健作物,具有活血化瘀、減脂功效,市場前景看好。不過,由於根瘤線蟲病,導致丹參根部結瘤,影響產量及品質。因此,農委會花蓮農業改良場(花改場)耗費三年時間研究,利用同樣在當地種植油茶而產生的油茶粕,防治丹參根瘤線蟲病,不僅有效降低蟲害,還能提升兩成五產量。

丹參易感染根瘤線蟲病 根系結瘤、植株矮化
花改場作物環境課助理研究員蔡依真表示,花蓮丹參種植面積大約15-20公頃,丹參主根粗加上色澤好,就能賣到高價,但卻常受到根瘤線蟲病危害,導致品質、產量下降。「有些鬚根腫大、較黑的現象就是根瘤。」若感染根瘤線蟲病,根部會結一顆顆的瘤,造成作物矮化、黃化、傷口潰爛,甚至植株死亡。

種植前先打入油茶粕 丹參罹病度減半
蔡依真表示,為解決此問題,花改場實際研究,利用當地農民本就種植的油茶,在榨油過程中剩下的油茶粕,其成份含有茶皂素,能夠殺死線蟲,有效降低數量,三年總共試驗四塊田,目前成效都不錯。
蔡進一步解釋,在種植丹參前,先將油茶粕打入田中,每公頃大約使用一公噸,不僅能夠防治線蟲,同時也有施肥效果。數據顯示,若種植前先將油茶粕打入田中,丹參罹病度為33.5%,相較一般罹病度60.5%,大幅降低一半。
何謂罹病度?蔡說明,根瘤線蟲害分為不同等級,從最輕微鬚根根瘤小於5%,到最嚴重鬚根、主根根瘤大於30%,植株呈現矮化、黃化,根據這些等級算出罹病的嚴重程度。使用油茶粕的罹病度為33.5%,多半是鬚根有輕微根瘤,主根上不多根瘤,還在農民可接受範圍內。


一公頃用量一公噸 成本約2萬5000元
不過實際計算成本,油茶粕一公斤25元,每公頃需使用一公噸,等於每公頃防治成本需要2萬5000元,農民是否能接受這成本?蔡依真表示,若站在防治又能提供肥效的角度來說,農民還可以接受。此外,其他資材像是蓖麻粕,同樣也能殺死線蟲,一公斤大約12元,每分地建議使用量大約180-240公斤,估算成本跟油茶粕差不多。
「很重要的是,當地許多農民本來就有種植油茶,所以根本不用另外花錢購買油茶粕,這是循環農業利用的概念。」蔡強調,過去沒人特別研究油茶粕,農民多半將油茶粕用於水稻田間,防治福壽螺。此次研究是增加油茶粕的應用價值,讓農民知道原來油茶粕也能防治根瘤線蟲害,不用再多花錢買資材,可以使用既有的農業廢棄物。
「預防勝於治療」 田土處理、淹水、輪作都要做好
「預防勝於治療。」蔡依真重申,種植丹參之前就要做好田土處理,要先將油茶粕打入田中,殺死線蟲,才做後續種植。此外,收成後,田區也至少淹水一個月,讓線蟲密度下降。
「幾年經驗下來,丹參連作最多不要超過兩年。」蔡表示,去年有農民連作第四年,即使用了油茶粕,罹病度竟還高達六成多,產量跟品質都不好,因此建議農民,連作兩年就要換田。
油茶粕除了用於丹參,其他作物同樣遭受南方根瘤線蟲病的都能使用,例如芭樂、瓜類等。
農友:輪作、新鮮油茶粕、澆水量是重點
實際試驗的卓溪鄉丹參農友張再進表示,因為自己本身就有種植油茶,其實早在一、二十年前,自己就有在使用油茶粕,但都不知道實際效果如何。此次跟花改場合作試驗,有了實際數據結果,成效不錯,附近農友也都反映要用看看油茶粕。
張表示,以自己經驗來說,「輪作可以減少七成線蟲數量。」若輪作第二年,一定要使用油茶粕,不然線蟲會很嚴重,「第三年根本不用考慮要繼續做。」
張也提醒,必須使用新鮮的油茶粕,最好要三個月以內,且不要碰到水,這樣使用效果會更好。且採收中、後期澆水量要控制好,不能過多,若傷到根部,會造成根系黑化、死亡,最後只能報銷。
張再進表示,自己在清水、卓溪、安通都有種植丹參,加總起來好幾甲,平均一分地產量可達到1500台斤。張同時種植有機及慣行丹參,有機價格一公斤可達1200元,慣行則大約500元。
「有機這條路還是不錯,現在人重質不重量。」不過,張也坦言,有機蟲害多,預防更困難,同時也必須了解土壤環境,丹參為根莖作物,必須土質鬆軟地區才適合種植。

請問油茶粕跟苦茶粕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