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法只能驗18%農藥,難保食安,公民團體:研發新技術、從源頭管理

上下游依據最新統計發現,全國廣泛用來做蔬果把關的農藥快篩生化法,只能驗18%農藥,如何維護食安?主婦聯盟、消基會、餐盒公會和家長會等關心食安的公民團體,也對此提出各種看法和建言。

主婦聯盟基金會:「逐批檢驗」易誤導民眾,合理用藥才是解方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發表聲明:農藥檢驗目的是在看問題出在哪裡,以便有效改善農友施藥方式。農藥殘留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還是教導農民合理用藥。呼籲政府確實達到10年農藥減半政策,並輔導農民轉向友善耕作。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主任張玉鈴表示,每種檢驗方式都有優缺點,「重點是有沒有讓大家知道只能檢驗什麼農藥,不要讓大家誤解是驗全面性的。」超市或賣場常常標榜「逐批檢驗」,一般人會誤以為那就是全部都驗過,不知生化法只能驗兩類殺蟲劑。

「如果不用生化法,那政府到底要提出什麼檢驗方式,一方面要顧食安,一方面又保障農民生計?」張玉鈴認為,生化法驗的農藥是急毒性比較強的,在某些高風險作物還是有其價值,但仍希望相關單位能盡速研發新的快篩方式,既能確保消費者安全也能減少農民損失。

果菜市場取樣即將進行農藥快篩檢測的蔬果(攝影/蔡佳珊)

消基會檢驗長:學界有能量研發先進技術,政府應釋出大數據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檢驗長凌永健認為,生化法有一定的貢獻,但目前已有過時之虞,農民蔬果若被誤判銷毀,甚至可申請國賠。不過「初篩」這個步驟仍是必要的,理想的檢驗方法必須要速度快、感度夠,偽陰性和偽陽性都要低。

凌永健指出,應該針對常常被檢出的高風險的農藥和作物,列為優先篩選對象。「這需要大數據分析,資料都在政府機關。」官方應釋出這些資料,讓學界都可運用,研發出更進步的農藥快篩技術。其實學界有研究能量、也知道很多方法,甚至現有的質譜法設備也可以做快速初篩,價格未必高昂。另外最先進的奈米技術,也可用在農藥檢測上頭。

源頭管理三建議:田間檢驗、農藥陳報、植物醫師

張玉鈴表示,要解決農藥殘留,最好還是要源頭管理。一是田間檢驗,提早於採收前先檢驗,若是合格便可安心採收,若不合格則延後到複驗合格才進行採收。二是盡快建置好農藥販賣的電子陳報系統,掌握所有農藥買賣數據,知道各種農藥在各地的使用狀況,才能進一步精準管制。三是植物醫生制度必須趕快完善,減少產地的農藥誤用濫用狀況。

團膳食品業者:末端單位做表面驗心安,不如政府在田間事前抽驗把關

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安全及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高嘉鴻表示,現在政府推行四章一Q,加強源頭管理,往後團膳公司若採買這些蔬果,出了問題政府負責,所以不必再做那麼多末端檢驗。

高嘉鴻說他們公司長期以來購買有標章的蔬果,很少驗到葉菜類不合格,只有彩椒、芹菜偶爾超標。他們的快篩並未採用農試所研發產品,因考量到操作步驟要添加溴水、有危險性,故而使用別家廠商的檢測試片。

他認為許多食品業者之所以採用農藥快篩,「有時只是做表面,」主要是心安,還有因應學校家長要求提供檢驗資料。一些賣場也標榜設立快篩檢驗站,不過其實做給消費者看的成份居多。

高嘉鴻剛去日本參觀校園午餐供應方式,也沒看到有快篩檢驗室,而是信任政府的嚴謹把關。他指出,現在農政單位有編列預算,到產地去抽樣,在還沒採收之前就先檢驗,這樣比較有意義,不然末端驗一大堆也是浪費錢。

關心校園午餐的全國家長會食安主委孫文昌也強調最根本的方法是源頭管理,「應該徹底執行食材四章認證,保障價格,抓到作假就重罰。」

未做好源頭管理,只依賴末端檢驗,可能造成無辜農產品棄置浪費(攝影/蔡佳珊)

延伸閱讀:

農藥快篩「生化法」快速便宜,但8成農藥驗不到,如何保障食安?

【獨家】農試所千萬技轉涉違約 「生化法」農藥快篩技術 驚傳早外流中國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