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創草莓炭疽病分子檢測技術!草莓種苗一旦感染炭疽病容易死亡,單憑外觀又難以判斷健康與否,農民往往移植到田間後,才發生大規模炭疽病感染,損失慘重。根據農委會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簡稱苗改場)估算,每年因炭疽病而損失的草莓株苗約500萬株,以每株苗10元計算,一年光是育苗成本就損失5000萬元。
苗改場耗費三年時間研發「炭疽病分子檢測技術-巢式聚合酶連鎖反應引子對」,農民只要將草莓種苗樣本送過來,透過分子檢測技術,取得一段基因引子,就可判別是否感染炭疽病。該技術檢驗時間僅需兩天,且農民不需負擔任何成本,全由苗改場吸收。

草莓深受炭疽病危害 肉眼難以判斷健康種苗
草莓深受大眾喜愛,為台灣重要產業,產區集中在苗栗大湖。不過,近年受炭疽病危害越趨嚴重。苗改場場長呂秀英表示,草莓最主要病害為炭疽病,好發於高溫多濕的環境,會潛伏在種苗裡,難以肉眼分辨是否感染。
草莓農八成以上多在自己田間培育種苗,從四月到十月,育苗期長。呂指出,「農民培育出的種苗,肉眼看到以為是健康的,實際可能潛伏炭疽病。」一旦有植株罹病,未徹底清園的苗床,將感染園區,使得植株發病率高,農民在育苗期間只能頻繁施用藥劑來抑制炭疽病。國內每年草莓總需苗數達2500萬株,其中有20%因為感染炭疽病而損失。
感染後的種苗定植後,仍會繼續發病、死亡,草莓田區的缺株率,嚴重時可達30%以上。呂進一步解釋,一旦炭疽病發病後就必須不斷補苗,且透過雨水、灌溉等,炭疽病隨著水蔓延,感染果實及整個園區。甚至因為補苗不及,錯過草莓產季,種種成本都加重農民負擔。


苗改場研發分子檢測技術 農民免付費
「提早監測勝過事後防治。」呂秀英強調,只要一開始先監測草莓種苗,若感染炭疽病,就在發病前除掉,可減少感染機會,且育苗其施用的農藥也可大幅減少,增加食用安全。苗改場早期使用酒精法檢測種苗是否感染炭疽病,耗時14天,「農民等不及,搞不好炭疽病都已經蔓延了。」
因此,苗改場耗費三年時間研發「炭疽病分子檢測技術-巢式聚合酶連鎖反應引子對」。呂說明,農民只要將草莓種苗樣本送過來,透過分子檢測技術,取得一段基因引子,就可判別是否感染炭疽病。該技術檢驗時間僅需兩天,雖然每個樣本成本120元,但專一性、敏感度高,準確率高,「且農民不需負擔任何成本,全由苗改場吸收。」
不過若農民將種苗全送來檢驗,苗改場也無法消化。呂秀英表示,未來計畫將以炭疽病引子為基礎,發展成試紙,育苗場或是產銷班,就可使用試紙,簡單測出種苗是否感染炭疽病。

苗改場:請農民拿最初50棵母株來檢測
實際研發技術的苗改場作物環境課副研究員鐘珮哲則表示,大部份農民自己在田間培育草莓種苗,在每年十二月間留下草莓走蔓,作為母株,母株依照其健康與否,可放大到20-50倍,成為草莓種苗。草莓農每分地約栽種4500-5000棵種苗,平均栽種面積約兩、三分地,因此大約需要1000棵母株培育種苗。
田間種苗多,建議農民多少比例的種苗拿去檢測?鐘指出,農民一般不會在田間留下1000棵母株培育,而是由50-100棵母株慢慢培育、放大成1000棵母株。「希望是在最初的50棵母株時,農民就可以全部拿來檢測,不然等到1000株,苗改場也沒人力可以全部檢測。」

乾淨採種來源才是最好方式
不過,鐘珮哲也表示,最好的狀態應該是農民有乾淨、管理的地方作為採種來源,不希望每年都更換母株,以產銷班、育苗場方式,建立乾淨的採種來源比較好。目前已檢測870件樣本,包括育苗場、農民送來的樣本。不過因為該技術較敏感,在肉眼看不見病徵時就可檢測是否感染炭疽病,農民心理上還是會想繼續種植該種苗,「建議農民至少將檢測出已感染的種苗,隔離種植,觀察是否有發病問題。」
鐘說明,並非健康的種苗種植後,就不會再感染炭疽病,草莓只要高溫濕熱環境就容易感染炭疽病,只是前期健康種苗能夠降低感染機率。未來該技術是否可應用在其他作物?鐘表示,炭疽病種類非常多,草莓炭疽病就有四種,未來會考慮繼續研發紅棗的炭疽病分子檢測技術。
健康種苗是良好生產的基礎,健康種苗是良好生產的基礎,從源頭做好確保可以有效減少後續栽培管理上的損失,感謝苗改場,辛苦了!w從源頭做好確保可以有效減少後續栽培管理上的損失,感謝苗改場,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