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國內不斷爆發禽流感危機,農委會防檢局成立「禽流感防控研究中心」,期望以大數據分析模式,加強監測高風險區域,建立禽流感疫情防疫模式。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表示,經過這兩年努力,台灣已清除禽流感病毒H5N3、H5N8、H5N6,僅剩H5N2還留在環境裡。不過,他也強調,有禽傳人風險的H5N6仍存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地,可能透過候鳥遷徙、人員移動而帶進台灣,不可掉以輕心。
農委會防檢局12日舉行「禽流感防控研究中心」揭牌儀式,中心結合衛福部疾管署、農委會畜牧處、家畜衛生試驗所、農業試驗所等機關跨單位合作。主要目標為「強化產業體質以利清除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監測與分析」、「強化禽流感應變技術與流行病學分析」、「禽流感禽傳人之防控」。

黃金城:台灣僅H5N2殘留環境,今年僅出現89場禽流感案例
黃金城指出,台灣目前已清除禽流感病毒H5N3、H5N8、H5N6,但H5N2仍留在環境裡。「經過兩年到現在還無法根除H5N2,因其在2003年進來的弱毒株,跟2015進來的強毒株,共同存在環境。」而弱毒株感染禽類後,看不出異狀,難以掌控疫情。
不過,黃也強調,今年初到上週為止,僅出現89場禽流感案例,「這兩年所執行的措施有效,把疫情控制。」
禽流感防控研究中心 大數據分析高風險區域
為進一步準確、預先防範禽流感疫情,「禽流感防控研究中心」以視覺化資訊系統,統整過去台灣禽流感疫情狀況、國際疫情趨勢、推估禽流感高風險區等。農科院副研究員、禽流感防控研究中心代表人員蔡敬屏解釋,數據包括「禽流感疫情動態分佈」,即時監控疫情擴散範圍;「禽流感案例數據統計」,包括不同禽種、不同縣市、鄉鎮爆發案例數排名,以及各地區不同年、月份爆發數消長情形。
另外,「禽流感風險分析預警圖」,則是利用過去禽流感案例數據,結合地理資訊系統,並加上登記的禽場密度、未登記的水禽場密度、水禽場及陸禽場養殖數量的異質比、非水稻作物覆蓋率等指標,判斷出禽流感高風險區,強化監測作業。由此可推估台灣高風險區集中在屏東、高雄、雲林、彰化、台南五縣市的22個鄉鎮區。
黃金城指出,透過防控中心的風險分析,可以準確掌握到高風險區域,面對冬天禽流感好發期,今年採取跟往年不同方式處理疫情,對於水禽、種雞、蛋雞、土雞等,將針對高風險區域加強監控。特別是蛋雞場、種雞場常常老中青混養,已成為產業模式,希望加強監測這部分,有效降低疫情。
黃進一步說明,過去雖然可依照飼養密度跟爆發頻率推估高風險區塊,「大概就是雲林縣口湖、東勢等區域。」但今年透過防疫中心匯聚過去資料,大數據分析疫情,能夠更準確、仔細,並建立起一套高風險區域階段的處理模式。
候鳥遷徙、人員移動 恐帶來境外禽流感病毒
面對禽流感好發期即將來臨,黃金城說明,目前台灣周邊國家仍存在不同禽流感病毒,包括H5N6、H7N9、H5N1。這些病毒仍可能隨著候鳥、人員移動而進到台灣,將特別注重這部分。
對於今年禽傳人的風險是否仍存在?黃回應,H7N9最有可能發生禽傳人狀況,去年也曾發生台灣人員在中國受感染,而回到國內的案例。不過,H7N9尚未演化能直接透過人跟人傳播,風險僅限於直接接觸禽類的人員。
另外,H5N6也存在禽傳人的風險,台灣雖早已清除該病毒,超過一年以上沒有案例發生,但中國、日本、韓國仍存在該病毒,恐透過候鳥遷徙傳播。基於兩岸人員移動頻繁、候鳥遷徙等因素,禽傳人的風險一直都存在。
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則指出,衛福部參與防控中心,主要就是為掌握人禽感染問題,最大風險來源為養禽業者、運送人員、市場端業者等,針對曾經感染禽流感的人員,做血清抗體研究。
此外,也必須建構檢驗單位,避免發生禽傳人事件時,檢體全部集中在中央實驗室,延誤防疫作業時間。透過防控中心的合作,即時掌握疫情,並能夠更瞭解產業運作模式,掌握可能感染的潛在人員。
禽流感好發期即將來臨,「禽流感防控研究中心」也根據歷史資料分析結果,建議除了年度的例行監測,針對高風險禽種跟地區,必須建立強化措施。包括強化監測上市屠宰前的鴨場、高風險縣市至少採集60場土雞場、主動監測全年採樣360場蛋雞場、優先檢測抗體陽性的種雞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