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杭菊品質優良,不過農民多用分株法栽種,導致植株罹病了也難以分辨、進而衝擊產量。為提升國產菊花產能,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種苗場」)先篩選出優良杭菊母株,再透過組織培養技術大量繁殖,並將健康種苗技轉給育苗廠商,希望從源頭替農民把關植株的健康。
種苗場場長張定霖表示:「有如優生學的概念,拿到健康的苗,管理上就比別人更輕鬆。」經篩選出的健康種苗,可改善許多植株先天不良的問題,後續栽培上也能減少補植人力成本、降低抗病藥劑使用量,達到友善環境的目的、讓食材生產更安心。
、技轉業者洪欽讚右2、種苗場助理研究員邱燕欣右1(攝影/林珮君).jpg)
杭菊用量大,銅鑼最大產地
每年11月初杭菊花開,經過20天後就能採摘泡茶或作藥飲使用,國內杭菊栽種面積達75公頃,產區集中苗栗縣銅鑼鄉、台東縣台東市、卑南及太麻里等鄉鎮,其中又以銅鑼鄉為大宗、共有60公頃。但杭菊消費需求量大,國內每年僅能供應約60公噸杭菊濕花(相當於乾花30公噸),尚有一半消費量需仰賴進口。
植株罹病多,增加農民用藥需求
種苗場助理研究員邱燕欣表示,農民栽種杭菊多以分株繁殖法,即取植株側芽作為母株、隔年繼續種於田間,但如果挑選到罹染病害的母本,就可能讓病毒病在田間蔓延、影響產量,「過去都是農民自己留種,但是植株罹病時肉眼無法辨識,以為只是營養障礙、就一直補肥,但這些植株可能都已經感染到病毒病了。」
杭菊病害平均會減少三成產量,葉脈黃化、葉形縮小、開花數減少、花苞變小、淺根容易倒伏等症狀都是病徵。此外,弱勢植株還有生長期和開花期不一致、定植後存活率低、花色變異等問題,除提高農民管理成本,也增加用藥風險。
根據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簡稱「藥毒所」)105年公布的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報告中,曾抽驗國內杭菊產品95件,共有18件檢出農藥殘留、其中2件不合格。
此外,藥毒所也針對縣市別進行杭菊農藥殘留檢驗,苗栗縣共抽驗86件,檢出10件有農藥、其中1件不合格,台東縣則是抽驗9件,8件有農藥、其中1件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主要為農民使用了未推薦在杭菊上的藥劑。藥毒所在「杭菊病蟲害發生管理」手冊上也指出,杭菊經常檢出不合格農藥,如芬普寧、加保扶、大滅松、歐殺滅、亞托敏、普拔克、滅達樂和達滅芬等藥劑。
種苗場提供健康種苗,育苗業生產供應農友
為保障種苗的健康、讓杭菊栽種從源頭管理著手,種苗場花了一年半建立「杭菊健康種苗育成技術」。邱燕欣解釋,種苗場先選出性狀優良的母株,取其側芽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無性繁殖,快速且大量的生產種苗,過程中會不斷透過分子檢測技術,檢測台灣杭菊常見的病毒及類病毒(包括CVB、TAV、CSVd),確保培育出的是健康的種苗。
種苗場負責上游端、生產健康母株,並將母株交給技轉商合興育苗場繼續育苗,農民可向育苗業者購買健康的杭菊植株、再定植田間。
「有如優生學的概念,拿到健康的苗,管理上就比別人更輕鬆。」種苗場場長張定霖表示,經組織培養獲得的健康種苗,可改善許多植株先天不良的問題,後續栽培上也能降低抗病藥劑使用量,達到友善環境的目的、讓食材生產更安心。
.jpg)
.jpg)
銅鑼農會:期待產量增加,降低整體售價
苗栗縣銅鑼鄉農會總幹事曾義孝指出,農會為響應友善土地的理念,多教導農民以苦楝油和蘇力菌防治蟲害,「但遇到病害只能趕快把植株挖走、移除,再覆蓋石灰,避免病毒持續擴散。」
曾義孝表示,清香、甘甜的白菊多泡茶飲用,香味較濃郁的黃菊則可入藥使用,此外,農會還開發面膜、清潔用品和杭菊麵線等商品。但當前國產杭菊一台斤售價800-1000元,難敵一台斤僅700元的中國杭菊。
而近年來銅鑼鄉農會與合興育苗場合作,至去年為止,皆由育苗廠商免費提供健康種苗給農民,當前銅鑼鄉已有一半產區改種經選育的健康杭菊母株,對於產能是否提升,他回應:「(杭菊)罹病率確實變低了、產量也有增加。」期待未來能提升國產杭菊產量、降低整體售價,不必再仰賴國外供給。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