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豬進口造成國人食安的威脅,但政府透過各種行政技巧拒絕公民參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邀請民間團體共同連署拒絕萊豬,並於今日召開記者會,現場拿出檢驗萊克多巴胺的快篩試劑,怒批「如果未來吃豬肉之前,都要用試劑,這樣的生活實在太糟糕。」
主婦聯盟與連署團體重申反對萊豬進口的立場,同時要求內臟萊劑零檢出、加速食農教育、建立本土養豬品牌、保障幼兒食安等。聯盟並以「破鼎」形容這次萊豬進口的政策,呼籲政府先補鼎保食安,否則投入再多補助都是一場空。
萊劑是非必要的動物用藥,國人沒理由冒此風險
主婦聯盟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表示,從政府宣布開放萊豬後,經過兩個月與各界的溝通,發現倉促開放仍有許多問題。政府一直將焦點放在萊劑的殘留量對人體無害的科學依據上,但針對台灣人的科學數據卻很薄弱,也沒有代表性,應該交由公民團體共同檢視,風險溝通與公民參與是政府最起碼應該提供的保障。
鄭秀娟說,按照常理,動物生病才需要用藥,但萊劑卻是一種為了人類需求而強迫動物食用的藥物,民眾應拒絕這種不必要的用藥,保障自己的健康。

坐月子、哺乳、長者養生都會食用內臟,堅持零檢出
舞春食農工作室負責人郭又甄帶著年僅三個月的女兒前來參加記者會,目前仍是全母乳哺育的媽媽,她說,從坐月子到現在一直都需要肝腎等內臟來補充鐵質,而且小嬰兒的鐵質也是從媽媽的母乳補充的,多補充鐵質也符合衛福部《媽媽手冊》的建議,因此她一直都在食用豬肝、豬腎。
「醫食同源」是台灣飲食文化的特色,郭又甄提醒,不只坐月子婦女,許多長者或病人也都有食用內臟補身的習慣。因此,國外「內臟食用檢出標準」不適用於台灣,她堅持:「豬肝、豬腎萊劑容許殘留量應該為零檢出。」
主婦聯盟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表示,孩童的發育與健康至關重要,但目前法律都未規定萊豬不能成為托育機構的食材,是食安的一大破口。她呼籲,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要正視幼兒發育階段的食品安全。

萊劑快篩片將成為廚房必備品?
記者會上,吳碧霜當場示範萊劑快篩片的使用方式,肉品先冷凍廿小時後,破壞組織,解凍才會流出肉汁,用滴管將三滴肉汁滴在快篩片上,靜置五分鐘後,快篩片若顯示兩條線,表示肉品安全;一條線代表陽性,即肉品含萊劑。不過快篩片無法驗出濃度,僅能檢驗萊劑含量大於 2 ppb 的可能性。
快篩試劑一片要價一百元,而且僅能使用一次,難道未來將成為生活必需品?鄭秀娟請大家試想這樣的生活情境:「如果未來吃豬肉之前,都要用試劑,這樣的生活實在太糟糕。」

食農教育是最好的抗體,消費者可集體購買也可集體拒買
聯盟副董事長林玉珮說,不論萊豬進口是否可以擋得住,強權政治永遠都虎視眈眈。維護糧食自主權、抵抗不安全飲食最好的方式,就是食農教育。食農教育作得好,孩子會認識食物,選擇食物時就會謹慎。她希望加速《食農教育法》立法,才能把好食物、好環境、好文化留給下一代。
另外,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理事林邦文強調,主婦聯盟當初是靠著一群媽媽們「集體購買」而成立,然而,這個團體也抱著「集體拒買」的信念。她表示,消費者對政府政策的走向或許無能為力,但是最好的對應方式就是集合消費和行動能力,一起支持台灣的優質豬肉,拒買有疑慮的進口肉品。
政府「呷緊弄破碗」推出「破鼎」政策,不先補鼎如何上菜?
清華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副教授張瑋琦表示,萊豬進口會衝擊本土養豬產業,政府的許多判斷卻過於樂觀,例如國人愛吃台灣豬、台灣豬可以出口等等,還提供了很多補助。但是政策本身是一個有破洞的鍋子,要用破鍋煮湯,常理不是要先補破洞嗎?「鍋子破了不去補,反而一直加水,然後質問:『為什麼湯都加不滿?』這不是很奇怪嗎?」
林邦文也補充,政府切勿「呷緊弄破碗」, 萊豬進口後不是只有萊劑殘容量的爭議,目前「檢驗能力」、「加工品管理」、「進口追溯」等等都是萊豬政策的破口,不把破洞補好,這一鍋湯能夠端上桌嗎?
主婦聯盟提出四大具體要求:
1. 政府應儘速建立獨立風險評估機制,並公告此次開放政策的風險評估科學證據。
2. 政府應強化風險溝通程序,不宜架空專業意見及公民參與。
3. 政府應強化食安風險管理機制。
4. 保護台灣本土飲食文化及養豬產業,應積極建立國際貿易調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