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記者林怡均、實習記者李旻愷
天冷就好想躲進輕暖的羽絨被,一件羽絨被究竟是怎麼誕生的呢?羽絨又是從哪裡來的?市面上羽絨衣、羽絨被種類繁多,令人眼花撩亂,如何才能挑到貨真價實的產品?跟著《上下游》一探羽絨的秘密和作業流程!
輕柔的羽絨得來不易,多數來自鴨和鵝,因羽絨毛可保溫防水,讓鴨鵝浮在水面上,以羽絨填充做被子可以快速蓄熱。過去許多人認為取得羽絨是血腥的過程,但事實上,目前市售羽絨製品九成都是電宰後取得,並非活體拔毛的血羽絨。
台灣區羽毛輸出業同業公會認為,羽絨市場充斥著魚目混珠的亂象,不少業者以「羽絲絨」、「科技羽絨」等混淆視聽,消費者選購時必須審慎,確認羽絨製品的蓬鬆度以及拍打是否會回彈,選購CAS產品更可確保原料來源。

躲在羽毛下的羽絨狀似蒲公英,市售羽絨多為鴨絨
羽絨毛可分為羽毛及羽絨,貼近上背及翅膀的是大毛片及翅毛;上胸部位的中毛片及羽絨;貼近水面的腹部則有小毛片及羽絨,其中,大部分羽絨都是在貼近水面的腹部。
羽毛因為結構較扁平且中間有梗,極具支撐性,因此通常會製作成筆、羽毛球;羽絨則是躲在層層羽毛之下,相較於羽毛是一根一根挺立,羽絨看起來像是一朵朵小蒲公英,是許多細絲從中心點向外散射的輻射狀結構,因結構中仍留有許多空氣,故蓄熱力佳。
同樣都是羽毛,為何雞毛不能做羽絨被呢?因為陸禽羽毛結構沒有油脂、容易腐爛,通常不會做為填充料。而鴨和鵝的羽絨的特性及價格也不同,因為鵝的養殖天數長、體型大,鵝絨的體積會比鴨絨來得大,蓄熱效果較好,且鵝吃素,鵝絨的天然體味較淡。但鵝的養殖數量較少,所以鵝絨的價格比鴨絨來得高,市面上羽絨仍以鴨絨居多。
.jpg)
羽絨製作流程:電宰脫毛,經12次水洗、打砂、分級
要取得溫暖澎鬆的羽絨,需先經過12道工序製作,包括水洗、乾燥、冷卻打砂、分級檢驗等過程,最後填被才能送到大家的手中。
羽絨製作流程的源頭在屠宰場,電宰鴨鵝後會送入脫毛機,以離心力讓九成的羽絨毛從體表剝離,剩餘一成體表細毛會以蠟除毛。得到的羽絨毛接下來會經過粗洗,將帶有大量泥沙及血水的羽毛做初步清潔、殺菌、分毛及包裝,確保羽毛的新鮮度。
而後初級加工業者將羽毛販售給羽毛原料製造商,再進行「精洗」,合隆毛廠公司原料部經理陳雅惠說明,羽毛絨需要經過反覆的水洗、乾燥及冷卻打砂。
「打砂」便是透過風力、晃動等,將其中灰塵去除。從冷卻打砂機的觀景窗可以看到無數的羽絨飄起飄落,如同下雪般飛舞。清洗打砂後的羽絨還要透過重量分級,大如房舍的分級機內有S型管線,陳雅惠說明,羽絨飛過管線時,重量越輕的絨朵會飛得越遠,飛的距離越長,分級完的絨朵會再進行品質檢驗。
.jpg)
品管檢驗毛絨比例、種類、清潔度及蓬鬆度
每段製程前後羽絨都要送入品管室,加工後的羽絨會被檢驗品質,常見的檢驗項目包含成分分析(羽毛和羽絨的比例)、種類分析(鴨絨及鵝絨的比例)、清潔度及彈性。走入合隆羽藏的品管室,眾多人員正以鑷子夾取絨朵詳細檢視。
而絨毛種類分析則需要透過儀器,放大看到每顆絨朵延展出細絨絲上的「節點」,鴨絨的節點正三角形、鵝絨上的節點較等腰三角形;清潔度是將羽絨浸入水中充分震盪,再將過濾後的水倒入玻璃管中,從正上方觀察,若底部十字越清晰,則清潔度越高。最後要看蓬鬆度,羽絨會被壓在專用測量桶內,觀察其回彈情形,來看彈性是否符合品質。
.jpg)
農委會掛保證:鴨鵝都是電宰,絕無活體拔毛
每每提到羽絨,總有人認為羽絨的取得是「活體拔毛」,是相當殘忍的行為,而實際詢問羽毛業者及農委會,得到的答案則否。「人工很貴,台灣沒有電宰場會這樣做。」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活體拔毛耗時且人工費用高昂,對業者來說並不符合成本。
江文全說明,目前台灣並無任何電宰場是活體拔毛,網傳活體拔毛影片可能是從中國來,因為中國的鴨鵝是籠飼,但台灣的鴨鵝大多是平飼,「平飼的鴨鵝要活體拔毛,還要去追鴨鵝,沒有業者會花錢請人這樣做的。」
羽毛輸出同業公會秘書長江郁承說明,不只台灣,國外鴨鵝大多都是人道屠宰,羽絨是禽肉的副產品,若屠宰過程不人道,也會影響肉的品質,所以由鴨鵝取得的羽絨也是人道羽絨。江郁承補充,羽毛經濟價值只有肉的價值的十分之一,活體拔毛會造成肉質瘀青下降,並不符合經濟效應。
江文全「掛保證」表示,台灣絕無血羽絨,民眾應無須擔心。
台灣羽絨加工技術世界聞名,國外羽絨特別來台加工
「台灣的羽絨加工技術在世界排名是數一數二的。」江文全說明,台灣是羽毛貿易大國,農產品出口前十名中,羽毛總在其中,雖國內飼養的鴨鵝數量、產出的羽絨量雖不如國外,但台灣的羽絨技術世界聞名,許多國家會將粗洗過的羽毛絨輸入台灣,由國內業者整理後再出口。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統計,2019年全球飼養約33億隻鴨及7.3億隻鵝,其中九成集中於亞洲地區,最大產區則是中國,佔全球養鴨量的74%、養鵝量則佔94%。相比之下,台灣的養殖規模較小,農委會統計,2019年國內飼養約3800萬隻鴨、298萬隻鵝。江郁承表示,國產羽絨數量有限,CAS羽絨被(從原料到製程地都在台灣)在羽絨市場上更是稀貨,目前全台CAS羽絨製品僅有合隆羽藏一家。
三招教你挑羽絨被:看品名、用手壓、抖一抖
民眾該如何挑選好的羽絨被?羽毛輸出同業公會秘書長江郁承表示,市場上買到的羽絨製品參差不齊,都叫「羽絨」,但好壞差很多,「價格太低的就要注意商品資訊,」若羽絨比例低於80%就不夠好。
陳雅惠說明,分辨羽絨製品有幾個原則,首先是檢查品名,像是「羽絲絨」、「科技羽絨絲」都不是正規產品名稱。「羽絲絨其實是羽絨朵斷裂的次級品,科技羽絨絲就是人造纖維。」接下來則是檢查洗標,是否有註明檢驗方式及羽絨比例。
除了看,最後就是用手摸、壓、抖,感受羽絨製品的觸感及重量,羽絨蓬鬆、體積大但重量輕,下壓後會回彈,抖一抖有無灰塵雜質、漏絨情形。要挑選好的羽絨製品,最好認明有牌子或是CAS認證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