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位於台中市海線,是一處保有文化底蘊、山海景觀與農業環境的清秀小鎮,近年更吸引不少青年回流創業與返鄉從農。然而都會近郊的土地開發也相中此處,除有廠商打算開發大甲溪南岸水源地作為「鎧全工業區」,高美地區也有「清水科技產業園區」計畫、大肚山台地也有廠商申請「清泉崗智慧產業園區」,讓小鎮陷入全面開發的陰影。
儘管在地方人士、青農與返鄉創業者發起反對連署,投書陳情總統府後,農委會及國有財產署接連發函表示反對「鎧全工業區」使用國有農地,讓開發案暫時被退回,然而地方人士感嘆,台中市近郊農地迅速被都市化、工業化,由於土地開發利益太誘人,開發壓力依舊存在。
長期推動清水在地文化生態保護的「牛罵頭文化協進會」成員吳長錕表示,這不只是清水的問題,而是整個台灣的困境,「工業凌駕農業、開發利益凌駕國土規劃。」雖然暫時擋下開發案,卻也讓地方重新思考小鎮未來,「究竟清水要維持小鎮步調,或像其他台中近郊一樣選擇工業化?」

文化造鎮推手,守護清水文資生態30年
在台中都會周邊,工廠林立的都市郊區環境中,清水仍能保持小鎮農耕文化,有其獨特背景。清水地方人士倡議文化造鎮30年,組成在地文化團體「牛罵頭文化協進會」超過1/4世紀,是台灣地方文史運動的縮影,屢次發起搶救文資、生態保護運動。
「1990年代是鄉土文化熱潮,受到新港社區運動啟發,回到清水也開始自己的地方文史尋根。」原本學獸醫、1986年返回清水開設古典唱片行,如今開設地方文創公司的吳長錕回顧,參與創辦「牛罵頭文化協進會」(下稱協進會)的歷程。
「當時創會理事長的清水高中歷史老師胡淑賢老師呼籲,重建在地文化第一步就是要重新認識清水,認識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老故事。」吳長錕回憶,1990開始田野調查,研究清水文史、世家古厝、生態環境。
在這股在地文化運動氛圍之下,1995年清水地方人士共同發起成立「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牛罵頭」是清水舊名,源自清水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協會取名用以紀念原居此地的平埔族社群。

新成立的協會很快地就面臨現實檢驗,1995年清水爆發第一次文資戰役,為了爭取保存日治時期台灣自治運動先驅楊肇嘉故居「六然居」,果不其然第一次就失敗,具有重要文資價值的古厝慘遭拆除。
這件事情讓吳長錕反省兩大敗因,「一、是地方沒有提出願景,二是沒有群眾參與的力量。」這兩件事情後來成為協會深耕在地的兩大核心,結合關心小鎮的力量,找出清水適合的發展方向。
高美濕地一年帶來兩百五十萬旅遊人次,誰說生態文化不能當飯吃?
隔年1996年,宣布在海濱溼地開發海渡火力發電廠,地方加速對高美濕地生態調查,吳長錕笑著說,「這一次花了三年時間被打敗。」但因為每週發動導覽志工,帶民眾參與認識高美濕地生態價值,「把開發案拖了整整三年」。沒想到被開發案打敗的文化生態人士,竟然等來勝利。
1999年3月2日,海渡火力發電廠開發案通過不久,一連串金融弊案導致開發商的主要投資方資金周轉失靈,2001年海渡開發商自行放棄。協進會學到兩個重要經驗值,「準備好文化生態願景,開發力量沒有這麼弱可以打敗,保護的力量只能努力拖,拖到開發勢力因自己條件不足而垮掉。」
到了2004年,政府終於劃定高美濕地為法定野生動物保護區,高美濕地終於取得法定保護地位。2008年,歌手蕭敬騰為了拍攝MV,在高美濕地焚燒鋼琴,引發軒然大波,這一次事件,也讓高美濕地爆紅,各界才認識到清水有這樣一處世界級濕地景觀,每年吸引250萬名旅客造訪。

2000年,國防部委託包商拆除美軍遺留的大楊里油庫,再度引發地方團體發起搶救工作。「這一群油庫是1960年代美軍轟炸機從這裡起飛轟炸北越,見證台灣參與冷戰的歷史見證,卻即將被當成廢鐵拆除賣掉。」
這一次協進會發行600張油庫認同卡,每張1000元,由600位認養人以「廢鐵回收價」共同集資買下文化資產。吳長錕以這段歷史提出結論,「居民自覺的行動、參與,是地方文化工作最重要的一部分。」

水圳與農田,構成人文地產景觀
現任牛罵頭文化協進會理事長、人類學博士蔡佩如認為,協進會長年投入在保護文資、生態,就是希望能留下一個文化沃土與生態沃土,保有小鎮的文化認同。以今年爭議的工業區開發而言,由於地點位於兩條重要灌溉水圳「高美圳」與「五福圳」源頭,除了衝擊農業、環境,也將破壞小鎮的歷史紋理。
大甲溪與大肚溪由於板塊抬升作用,塑造出清水依山面海,地勢緩降有田有水的獨特景觀。先民引入大甲溪水源,區分為沿山腳下繞行的五福圳,灌溉平原流向高美溼地的高美圳,由於水源充沛,塑造清水農業與聚落的發展基礎。
「五福圳是先民在清代挖鑿,這條水圳引水灌溉農田,人依水而生,發展出很多聚落,也因此有信仰,興建很多廟宇。流到街庄里面,又成為居民的生活水源。」為水圳進行長期田野調查的蔡佩如,歸結出水圳與聚落的發展關係。

協進會從1995年創立至今,舉辦無數次戶外導覽解說,寫進清水的鄉土教材,也為地方的古蹟、建築等文物申請法定保護地位,申請近30項文化資產,成為今日旅人散步、腳踏車道沿水圳漫遊的景觀資源,帶給清水無形的觀光財富。「所以清水現在擁有全台中唯一一條海線文化觀光公車『688』。」吳長錕自豪地介紹。
地方團體耕耘文化30年,清水小鎮終究要面對時代與大環境的改變,「縣市合併後清水併入台中都會,確實給清水人帶來不同的發展想像。」蔡佩如認為,工業區開發議題只是冰山一角,「清水的未來該怎麼走、農業的願景是什麼?」這個問題,清水人必須自己想清楚。

都會與小鎮的空間競合,都計學者:「貿然開發對小鎮是不可承受之重」
逢甲大學都市計畫與空間資訊學系教授劉曜華認為,台中市的空間發展有其秩序,貿然在清水小鎮開發不僅欠缺宏觀規畫思考,更甚者,也將清水自己形成的發展特色毀於一旦。
「必須先盤點台中都會周邊的工業區真的已經達到飽和了嗎?」劉曜華細數台中的科技工業廊道,「從后里中科到豐洲工業區、中科基地、台中工業區,再回到南屯精密機械園區,然後與太平、大里形成一個產業迴圈。科技工業幾乎集中在大肚山東側。」
「而在大肚山西側,台中港加工出口區及關連工業區也尚未飽和,」他批評道,「如果沒有足夠的需求、產業分工與規畫,就不該放任漫無目的工業區開發農地,助長土地炒作風氣。」
劉曜華認為,清水目前以發展文化觀光、農業休閒為主,要維持現有的生態與農業景觀,勢必無法負荷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進駐。「高美濕地一年帶來幾百萬人次觀光客,海線最好的方向是發展跟港灣、海岸相關產業。」
劉曜華認為貿然開發,將帶來不可回復性的破壞,僅有帶來少數的就業機會,卻喪失長久形成的優勢,「對清水人而言,將是不可承受之重。」
小鎮的農業共識會議
「這是危機,也是轉機。清水人應該藉由這一次機會,重新凝聚共識。」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從8月28日起,開辦一系列「清水農業發展共識工作坊」。
在清水擔任十多年農業課長的黎傳宗憂慮指出,工業區開發造成土地零碎化發展,確實不利於清水農業發展,清水人口逐漸成長從六萬上升到八萬七千人,農業相關人口卻從三萬降到不足一萬人,顯示整個產業逐漸傾斜往非農發展。他建言,「清水如果未來需要走向觀光休閒農業,社區的共識與年輕人才的培育將是當務之急。」
清水農會推廣部主任李月貴則表示,由於目前工業區開發案都仍在初始階段,農會還沒有機會正式表示意見的機會。但就她個人情感而言,「清水有渾然天成的生態與景觀,確實不該貿然開發。」

居民楊秀寶則認為農民忙於農務,居民應該全力支持清水留下農地,「疫情期間住在鄉下不用擔心糧食危機,走在水圳旁的農路就能被療癒,希望清水人能夠珍惜這樣幸福的環境。」
返鄉四年的青農王文宏靜靜在會場聽完會議,會後他低調表示,「看到這麼多文化團體跟民眾願意站出來保護農業環境,確實非常感動。但是農業更需要多元的發展附加價值,唯有農業收益足以支撐家庭,才能讓農民相信農業走得下去,不會再輕易將土地賣掉。」
從另一個角度看,王文宏認為農業雖然收益不高,卻是一個充滿潛力的產業,作為一個務農四年的初學者,除了田間管理外,他也努力開發體驗課程、經營客群。「能夠接觸消費者,傳達農業背後的人與環境的理想,才能說服更多人支持農業。」這種成就感是他最大的動力。(文未完,請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