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農手腕有救了!台南場研發神速「大蒜磨根機」比人工快17倍,蒜頭更乾淨

蒜農手腕的救星「磨根機」降臨!蒜頭是國人料理沾醬、炒菜必備,但生產蒜頭的蒜農卻很辛苦,採後處理完全要仰仗人工以剪刀剪除底部殘根,對於工作者的手腕造成極大負擔。國內蒜頭重鎮雲林縣莿桐鄉向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台南場)許願,希望能為年邁的蒜農們開發省工機器,「大蒜磨根機」就此誕生了!

台南場以國外機器為原型研發出國產第一台「大蒜磨根機」,操作簡單且設有安全護板,每小時可處理 36 公斤的蒜頭,是人工處理的18倍!且根部清理得更乾淨,可減少蒜頭藏污納垢及發霉的風險。莿桐農會認為,每台機器價格落在 6 萬元內,這樣農民才負擔得起。

大蒜磨根機(照片提供/農委會)

蒜農剪根剪到懷疑人生,跟農改場許願

國內大蒜年產約 4 萬 1568公噸,最大產區雲林縣約佔92%,多分布在四湖、元長、東勢、土庫、莿桐一帶,種植品種以「大片黑」為主。台南場場長楊宏瑛表示,大蒜產業長期缺工,目前從種植、栽培管理到烘乾都有機器,獨獨採後處理相當仰賴人工,去年到莿桐輔導農民時,莿桐農會反映「蒜農好辛苦,剪蒜頭剪到手很痛」,讓農改場開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

農民為何要剪掉大蒜的根?楊宏瑛說明,剛採收的大蒜根部帶土,若不清潔容易藏污納垢且易發霉,因此採收後會以剪刀整理修根,成為市面上常見的蒜頭。

但是乾燥過的大蒜根部堅硬又緊實,工人剪蒜根一小時最多剪2公斤,且持續操作對於工作者的手腕負擔很大,長期下來會讓手部肌肉受傷,大蒜產業目前勞動人口年齡又偏高。部分農民嘗試用手持電鑽和磨砂球除去殘根,但這樣作業危險性很高。

蒜頭根部沒剪乾淨,會藏污納垢還會發霉(攝影/林怡均)
磨根後的蒜頭(攝影/林怡均)

台南場仿日本機器開發磨根機,效率變成18倍

為拯救蒜農們的手腕,台南場歷時8個月開發出機器,楊宏瑛表示,場內同仁購買日本機器作為參考並加以改良,目前研發的磨根機已申請專利,不但可將大蒜殘根完整去除,且操作彈性又安全性高。此機器是用電動馬達驅動金屬磨頭,且磨頭可依據蒜頭大小替換刀片,機台小但又可多機台串聯組裝。

大蒜磨根機運作實況:

YouTube video

與靈感原型的日本機台相比,國產大蒜磨根機效率相近,且成本較低,不到30秒就能把蒜頭的殘根磨乾淨,台南場實測每小時可處理 36 公斤的蒜頭,是傳統人工處理效率的18倍。楊宏瑛表示,磨根後的蒜頭更乾淨,可以提升商品價值,非常適合小農、大蒜食品業者、農產品包裝廠使用。

目前機器還未技轉,關鍵在於價格還未談妥。當初向台南場許願的莿桐農會總幹事張鈺萱認為,磨根機的出現可提振大蒜產業,目前僅送禮用的蒜頭需要磨到非常乾淨,但人工效率低,會限縮出貨數量,多數市面流通的大蒜也僅能粗剪。有了磨根機提升品質,可讓國人對國產大蒜更有信心,農民把大蒜根部清理更乾淨,也會更有競爭力,通路會更願意選購,「每台價格落在6萬元以內,農民才負擔得起!」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