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時接到工作上的電話,有的人可以無視,但「大動物獸醫師」不行,因為不接,可能兩條命就沒了。全台近5500位職業獸醫,但畜牧動物的獸醫師不到一成,照顧牛馬的大動物醫師更只有三十多位。導演柯智元歷時5年拍攝紀錄片《通道》,入圍今年新北紀錄片獎前12強,片中呈現大動物獸醫師辛苦的工作身影,也凸顯人力吃緊窘境。
有的獸醫師即便是新婚之夜,接到牧場求救電話,都必須趕到現場;有的老獸醫師年已古稀卻仍每日為了動物奔波,他們最大的願望便是改善產業現況,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更發願要在台灣復育100位大動物獸醫,以利加速台灣畜牧業轉型。

一人要顧五千頭牛,大動物獸醫師人數極缺
《通道》紀錄片的主角是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出身台北的他,本著對畜牧動物的熱情,中興大學獸醫系畢業後成為大動物獸醫師。為就近服務酪農,他搬到雲林定居,更在2015年創辦鮮乳坊,一來提供消費者可溯源的鮮乳,二來是提供後進的獸醫師可以學習的環境。
柯智元是龔建嘉的創業夥伴,擅長影音方面的他,原本只是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拍攝獸醫師的工作日常,孰料接觸酪農產業5年多來,他慢慢看到了酪農產業中的許多窘況,但過去鮮少有人關注酪農產業問題,更甭提大動物醫師,他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此產業,因此萌生了將蒐集到的素材組合、剪輯成片的想法,於是《通道》便誕生了。這是柯智元人生第一部片,也是國內首部關於酪農的電影。
雞蛋、牛奶、豬肉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蛋白質來源,然而,在牧場照顧牛雞豬等畜牧動物的獸醫卻少得可憐。據防檢局統計,2020年全台有5486位執業獸醫師,其中近六成為小動物獸醫,僅8%為畜牧動物醫師,畜牧動物醫師中又以雞、豬的專職獸醫師居多,照顧牛馬的大動物醫師竟只有三十餘人,平均一位大動物醫師要照顧近五千頭乳牛。

大動物獸醫師勞心勞力,要歷經層層關卡「通道」才能養成
平平是獸醫師,為何大動物獸醫師這麼少?年資45餘年的桃園獸醫公會副理事長蕭火城直言,大動物獸醫師有3D,分別是Dirty (骯髒)、Difficult (困難)、Dangerous (危險),每天都要到畜牧場現場,實際接觸大動物的身體、排泄物等,檢查、診斷、治療大動物難度高,幾乎都是勞力活,且一旦動物感受到緊迫或是心情不佳而作出攻擊行為,便會造成危險。
「如果說小動物獸醫是白領階級,大動物獸醫相對比較像藍領。」龔建嘉表示,飼養大動物的畜牧場均位於農村,但考上獸醫系的學生多半來自都市,因此畢業後多留在都市的小動物醫院工作。而農村沒有大動物獸醫院,因此大動物醫師幾乎都是單打獨鬥,新手更會因經驗少、牧場洽詢意願低而收入不穩。
大動物獸醫師的工作服,顏色不是白色而是深藍色,這和工作內容有關。片中看到獸醫師走進牧場後,左手直接探入乳牛的屁股,這便是「直腸觸診」,目的在於查看乳牛是否懷孕,並在最短時間內檢查出子宮、卵巢及血管的變化,同時也可以檢查泌尿或是消化器官,讓獸醫師判斷飼料消化狀況。而獸醫師的左手伸出時,儘管有著一層手套隔離,但仍會有不少排泄物沾染到身上。
柯智元說,片名《通道》的由來,字面意義就是直腸觸診,是大動物獸醫的標誌性動作,手伸進去就可以知道眼前這隻牛的身體狀況,而牛跟獸醫或是酪農的關係也是從這裡開始。而深層一點的意思,是指大動物獸醫的訓練也要歷經重重難關,例如:要不怕髒、力氣要夠大能與牛對抗、能忍受血腥畫面、能夠住在農村每天奔波生活,經過層層「通道」才能夠養成。
而要得到酪農們的信任,技術不是唯一,片中諸多獸醫師都指出重點:「會說台語」。縱使技術再好,不說台語便會使酪農有距離感,而會說台語則會讓酪農倍感親切,此外,還要花時間與酪農相處、「盤撋」(台語的打交道,發音近似博暖),片尾一名獸醫師吳芥丞便直言:「獸醫師要有技術、態度,更要有酒量啦!」

責任制沒有假日,新婚嬌妻也要排在牛的後面
大動物醫師的辛苦不只在於工作內容,也和產業狀況有關。中興大學獸醫系系主任陳鵬文說明,飼養乳牛的畜牧場一天要擠2至3次,牧場從清晨5、6點就要上工,一路到11點休息一下,下午3點又要開始工作到晚上。大動物獸醫師人數少,隨著特約的牧場東奔西跑,「工作時間長又分散,等於是責任制。」
「大動物獸醫師沒有假日啦!」蕭火城照顧過的乳牛將近40萬頭,每年為了照料動物,開車往返全台超過6萬公里,待在牧場的時間遠超過在家時間。陳鵬文在片中更坦言,他在新婚之夜時,接到牧場說動物難產、需要獸醫師協助,只好跟妻子請求體諒後,匆匆趕往牧場。大動物獸醫師如此不得閒,追根究底就是人數太少。
雖然工作辛苦,但大動物醫師們仍日復一日堅守崗位,蕭火城表示,動物雖然不會說話,但表達方式是最直接的、絲毫不掩飾,酪農們也相當真誠。所以即使工作辛勞,和動物、酪農們相處的感覺卻是格外舒坦,且看到經手的牛變得健康、度過難關,心裡就很有成就感。年已71歲的蕭火城,說話聲音宏亮且中氣十足,他半開玩笑地說:「這也是工作的好處,每天喝很多牛奶又跑來跑去,身體很健康啦!」

為培育大動物獸醫新血,前輩不遺餘力
紀錄片以「大動物獸醫師的復育」為核心並收斂,龔建嘉創辦鮮乳坊,除了提供消費者可溯源的鮮乳外,另一大宏願便是「在台灣復育100位獸醫師」。
鮮乳坊每年會招收20位實習生,公司會詳細規劃實習生的學習及起居。龔建嘉表示,大動物獸醫師的學習都是實戰累積而來,在經驗傳承上較像師徒制,因此一定要有人帶著後輩學習,才能快速吸收。
龔建嘉自己便騰出雲林家中的空間,讓三位實習生在實習期間入住,而妻子張庭瑄更負責照料實習生的起居,成為最強而有力的後盾。學校老師同樣煞費苦心,片中可見中興大學花費200萬元從荷蘭購買仿生牛,用來訓練學生,這可不是每間學校都有。
「小牛頭出來之後,先清理口鼻分泌物,然後再繼續拉。」陳鵬文在旁指導學生,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他表示,接生的動作需要反覆練習,讓學生習慣成反射動作,因為現場生產狀況可能不見得如此順利,可能伴隨鮮血、動物疼痛,對於剛上陣的新手來說會很有壓力,因此在學校的練習變相當重要。

獸醫人數增加,才能提升產業競爭力
柯智元表示,大動物獸醫就如同人醫中的內科、外科、小兒科、婦產科等重症醫師,因醫療糾紛多又累,慢慢出現斷層,年輕醫師多投入皮膚科、醫美等領域,大動物獸醫也因吃力不討好,而人數缺乏,但每位大動物獸醫一念之差,哪怕只是劑量多寡,都會決定眼前動物的生死。
「這些獸醫站在最艱難的第一線,相當值得尊敬。」柯智元認為,大動物獸醫維持畜牧動物健康,讓人有穩定、美味的鮮乳可以喝,自己因為認識了酪農業,從買食物只看價格便宜與否,轉變為消費前會看食物是否溯源、利潤能否額外回饋生產者或協助產業,拍片也想讓觀眾知道可以如何行動。
2025年台灣會執行與紐西蘭的雙邊貿易所有品項零關稅,龔建嘉表示,台灣牛奶自給率高,但每年鮮乳的進口配額都不斷增加中,2025年一到,國內酪農恐有三成遭淘汰,因台灣酪農多屬家庭式經營,且與進口乳相比,無價格優勢。大動物獸醫的存在能協助產業轉向更好的生產模式,例如:動物福利、降低牛隻乳房炎比例,唯有透過產業轉型、提升鮮乳品質,才能做出市場區隔。
《通道》入圍今年新北紀錄片獎前12強,柯智元表示,礙於參賽有片長時間限制,因此僅呈現一部分,未來會再拍下去,讓國人能更加認識酪農產業,並且付諸行動來翻轉。

後續若有興趣接洽包場或合作播映,可寄信至:service@ilovemilk.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