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陽明媚,層峰盡染,秋天寄來的邀請卡,大家收到了嗎?是否想拋開俗事、沐浴山林?記得帶上這本《野遊觀察指南》,讓感官接受自然感性的洗禮之餘,知性也獲得飽足的樂趣。
崔斯坦.古力 (Tristan Gooley) 是獨力飛行與航行橫越大西洋、且仍在世的唯一一人。他以數十年的野外經驗,傳授山林、天候、動植物提供的線索與密技,大地遊戲需要與自然鬥智,還好小抄都寫在本書中,一起來變聰明!
(以下內容摘自《野遊觀察指南》一書,文字、圖片經晨星出版授權。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留意地景變化是需要培養的能力
花心思留意較不突出地景的特色,是一種需要努力培養的習慣。在我同行過的健行者當中,只有以下三種人跟我一樣有此習慣:藝術家、有經驗的軍人和原住民。在我看來,精細地研究地景特徵對現代人來說似乎是一件困難且異常、不自然的事。如果你遇到困難,這裡有兩大方法供你磨練觀察的技巧:你可以花時間生活在沒有任何科技、地圖或指南針的偏遠地區,或者你也可以用一點時間描繪出幾項地景。你的繪畫功力如何並非重點,重要的是練習觀察和標示重點的技術。
當你對於透視遠景、光線,以及其作用於地景的效果有些許了解之後,學習如何更加仔細地研究景色就好玩多了。下次,當你看到連綿起伏的山丘美景時,找一找你看過千百次、但或許從未留心觀察過的東西。
請留意那些東西的亮暗,距離愈遠,它們看起來就愈亮,最靠近的山丘明顯比後面那一個山丘暗,而再後方的山丘也比前一個亮,就這樣一路綿延至地平線處。這是因為一種名為「瑞利散射」(Rayleigh scattering) 的大氣光學效應,其名稱源自於研究此效應的英國科學家。天空之所以會呈現藍色,以及地平線看起來永遠像是泛白一般,即使在沒有雲的日子也是如此。以上皆起因於此散射效應。

向陽面的花朵先開 愈顯眼愈有利繁衍
下一個要知道的事情是,花朵的方向並不比我們發現它們的地點來得隨機。花朵肩負任務,而且此任務可是攸關視覺效果,它們要很有吸引力,不是為了吸引我們(雖然對人類的吸引力也幫助了不少物種),而是要吸引蜜蜂和其他能幫花朵傳播花粉的飛行昆蟲。
光線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所以花朵面向太陽愈近,看起來就愈顯眼。每一朵花各自都與陽光之間維持著錯綜複雜的關係,如果回去觀察你的雛菊,會發現第一眼它們看起來挺直向上,但若是更靠近一點,觀察那些長得比較高的雛菊,你將會看見它們的花莖,有許多其實是微微彎向南方的天空。如果它們曾沐浴於晨光之下,或許會些微地偏向東南方;下午時,則是會偏向西南方。
通常花朵的方位,是介於東南和南方之間,但我們務必要記得,真正指引它們的是光,花朵本身對於指南針上的方位並不感興趣。林地邊緣的毛地黃,往往會讓它們的花朵遠離樹木的方向,不計方位。因為對它們而言,遠離樹木的方向才是大部分光線照過來的方向。就這個習性而言,它們一點也不特立獨行,有不少同道中「花」也是如此。
數百朵橘色的海神花 (protea flower) 中,每一朵都是先開其中一面:朝向南方的向陽面。我已經在無以計數的其他花朵身上,也看見這種習性存在。當我們花費時間留意周遭時,大自然經常是以一個線索來回報我們,然而有些時候,鮮豔的指南針反而容易被人視而不見,這還真是不公平。

動物彼此發出警訊
試著想想,你有多常看到動物從你身邊逃走,而意外抓到一隻動物是何等罕見。動物早在我們察覺到牠們之前,就先看到或聞到我們了。通常我們只有在牠們決定改變飛行方式以隱形時,才能近距離看到牠們。我們會注意到動物大聲忙亂的逃跑,但其實這些動物已觀察我們的動靜一段時間。我經常被矮樹叢裡的雉嚇到;雖然禁不住會想,我們是嚇到彼此,但事實卻不是如此。牠們一直耐心地、靜靜地等待,直到牠們發現,我們的路線將直接踩到牠們,且會洩漏牠們的存在;到最後一刻,牠們才逃跑。
大部分動物是透過周遭許多動物發出的警訊,察覺到我們的存在。我們只需要採用同一個系統,就能注意到之前錯過的許多訊號。
以我們的朋友鴿子為例。當你走在一條安靜的林徑,會先看到一隻小鳥,接著另一隻朝同一個方向飛去,這稱為「鳥犁 (bird plow)」,是一種團體警報系統。這塊區域所有的鴿子,現在都知道有事情發生了。牠們不再會受到驚嚇,但不只是鴿子,這片林地中所有動物都會知道;如果林地裡有鹿、兔子或狐狸,牠們也都知道你現在在這裡,且可能也會逃走。

樹木不對稱與日照來源有關
地球上沒有一棵樹是對稱的,而太陽也出了一份力,確保樹木「長歪」。在地球北方的溫暖地區中,例如歐洲和美國,當太陽出現在南方天空上時,它會在一日當中的中午時段,提供絕大多數的光線和熱量。由於所有的植物都仰賴陽光來滿足它們對能量的需求,因此,許多樹木在其南面會比較生氣活潑。
這很合理,當葉子無法接收足夠的光線,樹木便開始截斷那些樹葉,接著是整支樹枝,它們隨後就會枯萎死亡,同時,位於南方的葉子則繁榮茂盛,樹木會分配更多的資源到那些樹枝。最後的結果便會造成不對稱的現象:樹木在南方那面看起來龐大粗壯。

迎風與否決定樹根的長短與粗細
科學家的發現中有一點相當有道理,且對我們很有幫助,那就是樹木以它們的根作為錨。樹木在迎風面(英國大多為西南方)會長得愈來愈粗、愈來愈長;而下風處(英國的東北方)也會比較長,但是較不結實。以上兩種現象加總在一起,我們發現樹根在沿著風的軸向上會長得比較大,而其中,在風吹來的方位上,其根部的生長是最旺盛的。
這個線索的用處相當之多,若我們以一棵樹有三個主要部位的角度切入思考,亦即根部、樹幹和林冠,接著再仔細觀察,下方兩個部位的連接處會發生什麼事,我們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正在進行中。樹幹並非突然在地面結束,而樹根也一樣,這兩個部位會在地面上方以及下方相互融合,不過,地面上方的部分我們比較能見到。這一互相融合的區域即為「根頸」(root collar)。你可能已經多次發現根頸的蹤跡,或是在光線昏暗時被它絆倒。現在,或許該來回想一下,還有什麼東西曾在黑暗中絆倒過我們。
想像一下釘帳篷營繩的情境,堅固的地面上,很難將營釘釘入,至於要將營釘拔出則是更困難。此種性質,讓我們得以藉由在這些營繩上施加許多張力,來打造出相當穩固的結構(有一次,我曾讓一大型帳篷直立於風速每小時超過七十英里的強風之中──帳篷沒事,但我太太對於家庭露營的熱忱卻些微受創)。
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大部分的樹:樹木將自己固定在地上,利用張力來抵抗風的吹襲,仔細觀察樹木的根頸,只要觀察的樹木夠多,你就會開始注意到這些「營繩」並非對稱,它們在風吹過來的方向上比較長,通常也會比較粗─也就是英國盛行風的西南方。

樹木的生存與其形狀有關 樹型又依陽光而定
陽光主要以三種方式形塑出樹木的形狀。第一,陽光會影響該地區可生長的樹木種類。在高緯度地區,太陽在天空的位置永遠偏低,幾乎所有的光線皆以斜照的方式照射到樹木上,這也是我們在高緯度地區會看到樹木高瘦挺拔的原因之一。
在緯度低一點的地區,陽光則有斜照、以及近乎樹頂正上方的照射角度,因此我們會發現樹的形狀比較圓。舉例來說,我們可以比較一下橡樹和雲杉之間形狀的差異。樹木的生存策略也會對其形狀產生重大影響。和所有生物一樣,樹木需要繁衍後代,而它們可採用的繁衍策略有兩大類。它們會製造出數量少、壽命長、可靠的下一代,每一株幼苗的成長都相當緩慢但強壯,有很高的機率存活到足以再度繁殖下一代。或者,樹木也可選擇玩弄數字遊戲,製造一大堆生長快速但體質脆弱的下一代,它們各自能繁衍出再下一代的機率不高,但加總在一起還是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