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豬要生小豬,豬農可以找智能系統來幫忙。因應養豬產業監控母豬生育的人力成本高,農委會畜產試驗所(以下簡稱「畜試所」)以智慧科技開發出「母豬AI生育技術」(以下簡稱「AI生育系統」),透過錄像與聲紋隨時監控母豬發情、分娩狀況,增加配種成功率也提升仔豬育成數。今(9)日與業者完成技術移轉,預計明年以示範場域推廣給豬農,希望為豬農省人力,同時提升養豬產業收益。
.jpg)
人力監測母豬發情與分娩難度高,AI系統降低人力負擔
根據2022年5月農委會養豬頭數調查報告,台灣養豬場數有6133場,飼養頭數約537.5萬頭,其中母豬總數約有59萬頭。原先母豬發情與分娩照護,都仰賴豬農長期觀察,不僅增加人力成本,也可能判斷失準而降低仔豬育成數。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說明,台灣養豬產業育成精準度相比歐美國家精準仍不足,需要提高育成率才能提升產業。
畜試所智慧農業執行秘書林正斌說明,「AI生育系統」包含發情智慧管理系統與分娩智慧監控管理系統,分別協助豬農估算母豬配種時間,並在分娩時專業照顧,防止母豬壓死仔豬,進而提升仔豬存活率,同時可以減少豬農需要不斷巡視豬場的作業負擔,降低人力成本。
影像與聲紋監控母豬,計算配種最佳時間、防止仔豬被壓死
畜試所所長黃振芳表示,豬農判斷母豬發情需要不斷觀察母豬外陰部變化,預估準確率最高至90%,而「AI生育系統」可以藉由攝影鏡頭,不同角度皆可快速偵測母豬外陰部腫脹率,以辨認母豬發情狀況,提供配種最佳時間,「準確率可達92%,也能減少豬農不斷檢查母豬發情的人力」。此外若母豬外陰部過早腫脹,「AI生育系統」也會提醒豬農協助盡快檢查母豬發情異常情況。
母豬配種成功後分娩情形如何,豬農有時難以判讀。黃振芳說明,「AI生育系統」可收集母豬分娩叫聲與影像,讓系統藉由攝影機跟收音設備進行母豬聲紋及影像監控,從母豬的行為、姿勢、叫聲等變化判斷母豬分娩進程,並即時通知管理人員,其準確率也可以達到91.7%。

林正斌也說,「AI生育系統」在母豬分娩後,還可以聲紋監測仔豬叫聲變化,若母豬休息時誤壓仔豬,可以即時偵測,再讓聲紋辨識觸發系統連接「愛的小手」,輕拍使母豬瞬間站起,增加仔豬躲避母豬誤壓而死的機率。他同時補充,「AI生育系統」可以藉由手機監控,讓豬農在外也能隨時進行監控豬場母豬與仔豬行為,並在必要時以手機操作「愛的小手」,提醒母豬不要壓到小豬。

預估增加養豬9億產值,技術轉移明年建立示範場域
黃振芳表示,以「AI生育系統」應用母豬發情、分娩監控與仔豬照護,能同時增加母豬配種率仔豬存活率,若能應用到台灣有1/3母豬上(約20萬頭),整合下來可以節省人力成本約4.5億元,並增加豬農收益約4.6億元,「估計可提升台灣養豬產業9億元收入,並增加國際競爭力」。
「AI生育系統」已經技術轉移於農識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並預計於明年建設示範場域,希望可以推廣給台灣豬農應用,讓養豬產業更朝智能農業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