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體肉Out,溫控肉In!豬肉攤裝溫控櫃,老闆客人都好評,10-20℃顧美味也顧食安

你家附近菜市場的豬肉攤是否換了溫控新設備?生豬肉不再是擺在攤位平台上,而是整齊排在低溫的透明櫃中。農委會今年起補助豬肉攤加裝溫控設備,讓豬肉在20℃以下保鮮又維持口感。加裝溫控設備的豬肉攤能延長販售時間,消費者買肉也更放心。

不過部分消費者認為溫體肉才好吃,影響豬肉攤裝設溫控設備的意願。肉品學者表示,溫體肉腐敗速度快,易有食安疑慮,利用溫控設備降溫,才能安心吃美味豬肉。也有肉商指出,不能只有肉攤做溫控,屠宰到運輸也需溫控才有意義。農委會強調,目前已同步推廣豬肉屠宰與運輸端加預冷系統,期望豬肉產業全程冷鏈,提升肉品食安。

豬肉攤加裝溫控設備,可以馬上把分切好的豬肉放入設備中降溫。(攝影/孫維揚)

破500攤加裝溫控設備,口感不減又延長保鮮

為了升級台灣豬肉、雞肉供應鏈,農委會今(2022)年推動《傳統畜禽肉攤及運輸車輛溫控設備補助作業規範》(以下簡稱《溫控補助規範》),協助傳統市場肉攤與運輸車加裝溫控設備,期望2025年裝設溫控設備的豬肉攤達到3000攤。今年申請於6月底截止,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已有超過500攤豬肉商家申請補助,溫控運輸車則有97輛,未來《溫控補助規範》也會推行至2024年。

《溫控補助規範》規定,豬肉攤溫控設備需維持在10至20℃。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林榮信說明,將豬肉維持在相對低溫的環境,能抑制微生物繁殖,延緩腐敗速度。他舉例,在超過30℃的環境,肉品上微生物數量約30分鐘就會倍增。若溫度下降到21℃,微生物倍增速度會延長至1.5小時,到10℃則需要5小時,「溫度越低,肉品自然能保存更久。」

溫控設備溫度設定於冷藏與常溫的「居中」範圍,主因是要在豬肉口感與食安間取得平衡。林榮信解釋,肉品降溫保存固然重要,但需考量市場接受度,「通常消費者購買傳統市場豬肉,是追求未經冷藏、冷凍的柔嫩口感」。若溫控設備溫度設定太低,消費者可能會認為是冷藏豬肉,所以讓溫控設備維持在10至20℃,市場接受度較高。

《溫控補助規範》補助豬肉攤最高15萬,若不足15萬則實報實銷。根據肉攤分享,依實際尺寸、樣式,小型溫控設備通常為20至25萬元不等,至於中型以上的溫控設備則可能要30至40萬。

置於溫控設備內的豬肉能維持明亮肉澤,也能比溫體肉擺放更久時間。(攝影/孫維揚)

維持豬肉水嫩外觀,獲得肉商與消費者青睞

目前加裝溫控設備的豬肉攤,大多皆給予設備好評。廖先生承接家中在新北永安公有零售市場的豬肉攤約6年,今年加裝33萬元的中型溫控設備,扣掉補助自費18萬元。他表示,「以前中午就要冷凍豬肉,現在到下午鮮度都沒問題」。而且經常有消費者早上10點以後才到市場,加上氣候暖化,能靠溫控設備延長豬肉鮮度,等於減少豬肉耗損率,增加肉攤收入,投資效益佳。

溫控設備雖然會減少攤位上切豬肉的空間,也會增加電費,不過廖先生強調,豬肉攤可以跟廠商討論設備尺寸以維持作業空間,且分切豬肉後即可置於設備中,以部分空間換得豬肉品質相當值得。另外他的溫控設備屬於中等規格,兩個月電價約兩千至三千元,他認為攤提在豬肉上並不會增加太多成本。

林小姐於新北傳統市場販賣豬肉近20年,今年也加裝溫控設備,感受到很多好處。最明顯的就是「豬肉外觀能維持水嫩」,之前豬肉放至約上午11點,縱使未腐敗,外觀也會失水、變皺、顏色黯淡。她說明,溫控設備讓豬肉維持亮紅色澤,消費者過中午仍願意購買,減輕了她的販售壓力。

溫控設備如同透明櫥窗的設計也獲得消費者青睞。林小姐表示,消費者可以看見設備裡的溫度計,明白內外溫度的差異,再經過她解釋用意,客人的認同度都很高。

郭小姐固定跟林小姐購買豬肉,認為肉攤加裝溫控設備能讓購買時更加安心,「豬肉在乾淨設備裡,比直接在室溫還衛生」。另外她認為溫控設備能避免豬肉直接與消費者接觸,尤其在台灣出現疫情後更需要重視,即使豬肉攤因此調升豬肉售價,也會有消費者樂於支持。

溫控設備將溫度控制在10-20℃,確保豬肉新鮮度。(攝影/孫維揚)

溫體肉迷思仍在,南部氣溫高,建置意願也較高

不過雖然農委會積極推廣,裝設的肉攤也多給予好評,仍有豬肉攤不願嘗試。位於北部家畜肉類商業同業公會成員鄭先生表示,除了他自己,目前只聽到一位豬肉攤申請溫控設備補助。他認為,部分肉商年紀太大,沒有後代願意承接事業,覺得效益太低而不願裝設。

蘇先生是南部家畜肉類商業同業公會成員,根據他的觀察,近年身邊的豬肉攤對溫控設備接受度逐漸提升,但若消費者仍認為溫體肉才新鮮好吃,對溫控設備存有疑慮,豬肉攤加裝的意願就不高。

江文全表示,目前申請溫控設備的主要為都會區的肉攤,「攤商與消費者對溫控設備接受度比較高」。至於非都市區的傳統市場,消費者較偏好溫體肉,加上基礎建設相對老舊,電容量不一定能負荷大量溫控設備運作,讓肉攤不敢貿然加裝。

而南部肉攤的裝置意願又比北部高。中華民國家畜肉類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肉商公會聯合會」)秘書長袁仁琦說明,南部市場通常溫度較高或處於室外環境,夏季氣溫動輒攀上40℃,加裝溫控設備能明顯降溫,「豬肉保鮮效果好,就容易促進身邊同業跟進」。而像台北市部分傳統市場有室內空調,肉品維持鮮度相對容易,加裝溫控設備速度可能就不及南部。

有消費者仍習慣購買溫體豬肉,但學者提醒,溫體豬肉較易腐敗。(攝影/孫維揚)

溫控肉口感不輸溫體肉,肉商推廣中

對於消費者在意豬肉口感,學者林榮信不諱言溫體豬肉可能比較柔軟,但食安風險勢必較高,「溫體肉軟嫩可能是微生物作用快速,這也代表容易腐敗」。他表示,豬肉在溫控或低溫冷藏下,口感不會明顯變差,食用也更安心,建議消費者不需追求室溫販售的溫體豬肉。

為了讓肉攤增設溫控設備,袁仁琦說明,肉商公會聯合會定期開會,召集各地方公會的肉攤代表,解釋溫控設備用意,讓他們回去宣導給其他成員。他也認為應從豬肉攤進行消費者教育,「由豬肉商向消費者解釋,溫控能增加食肉安全」,藉此讓消費者理解與支持豬肉溫控管理。

除了持續對豬肉攤加強宣導,江文全也表示,會同時與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合作,讓傳統市場也能申請電容量提升補助,以利肉攤後續增設與使用溫控設備。

溫控需往前延伸到屠宰運輸,朝全程冷鏈邁進

要整體提升豬肉食安,除了肉攤加裝溫控設備,也需豬肉屠宰與運輸端配合發展冷鏈。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冷凍肉品商認為,現在政府積極推動豬肉末端溫控,值得嘉許,但目前豬肉屠宰後的冷鏈系統並不健全,「豬肉在前端沒有預冷,微生物開始繁殖,後端再來溫控有何意義?」

林榮信說明,學者都呼籲屠宰場與運輸車要含有預冷系統,「以前運輸車讓屠體在常溫下緊閉堆疊,有食安還有外界污染等疑慮」,應使用密閉、冷藏系統運輸車運送屠體,對消費者食安才有保障。他也期望之後能逐步下調豬肉攤溫控設備的溫度範圍,以提升豬肉衛生品質。

對豬隻屠宰與運輸冷鏈化,袁仁琦分析,要豬肉運輸車加裝冷藏系統,會減少載貨量跟增加耗油量,業者仍普遍抱持觀望態度。若末端市場逐漸重視溫控豬肉,就能促進運輸業者升級冷鏈系統,甚至由豬肉攤主動要求運輸業者更新冷鏈設備。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