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藻類好可愛,顯微鏡下的「微藻」,有的身穿花紋外殼,有的竟然還會動,而且它們都是農民的得力助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介紹,水稻田中經常存有各種肉眼難見的微藻,不僅種類繁多、外觀多元,還能幫忙固碳又固氮,回饋給農地滿滿養分與有機質。
水稻田的微藻也是環境中的基礎食物來源,能穩固稻田生態,甚至有機會改善農田水質。過去有農民認為藻類會搶奪養分,但施用殺藻劑反而是破壞環境,應適度留存農田中的藻類,與藻類共存,讓它們貢獻自己,增進農田生產效益。
屬於綠藻新月藻,具有不同大小與形狀。(照片提供/特生中心李麗華)2.jpg)
有水就有藻,農田微藻無處不在
提及藻類,大家可能會先聯想到昆布、紫菜等大型食用海藻,其實藻類就在你我身邊。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李麗華說明,只要有充足水分,藻類就能生存,「所以農地基本上都會出現藻類」。她分享,除了水田與灌溉溝渠,從山區茶園至平地潮濕的甘蔗田,都能採集到藻類。
農田蘊藏大量藻類,卻經常是極小的「微藻」而被大眾忽略。李麗華解釋,微藻泛指肉眼難以觀察的各種藻類,目前在水稻田中觀測到的藻類,多屬於微型的矽藻、綠藻、藍菌或眼蟲,因此不易被人察覺。
「不過若大量微藻團聚,就會清楚發現它們」,李麗華舉例,屬於藍菌的顫藻在水田中經常團聚,或是綠藻中個體偏大的水綿,也可以用肉眼觀察到。
為了瞭解農田環境與藻類多樣性的關係,特生中心研究不同地區與耕作模式的水稻田,觀察藻類數量與種類差異,初步結果發現,慣行農法水田有較多藻類數量與種類。李麗華解說,「應該是水中營養鹽較多,讓藻類容易生長」。若是田區水質乾淨,也會增加藻類豐富度。
.jpg)
.jpg)
小微藻大不同,矽藻綠藻外觀多變,魚腥藻能與滿江紅共生
水稻田的微藻不僅多樣,每種藻類也獨具特色。李麗華介紹,水稻田以矽藻種類最多,其細胞壁含有矽質而有堅硬外殼,殼面帶有各種花紋,「矽藻就是由外觀紋路區分種類」。此外矽藻還會轉化光合作用產物,以光亮的油球在體內儲存,並因此成為生質能源的研發對象。
綠藻的外觀呈現明亮綠色,也經常出現在水稻田裡。李麗華說明,綠藻包含比較常見的水綿,還有很多微小但形狀多樣的種類,例如形狀細長的新月藻就有不同長度、彎曲形狀;至於微星鼓藻跟纖維藻的藻體形狀則多變不一。
藍菌早期被歸類於藻類,現在分類上屬於細菌門,但仍經常在藻類研究中被納入討論。水稻田中的藍菌除了顫藻,也能見到由大小不同的細胞串起的魚腥藻。李麗華解釋,魚腥藻不僅能單獨生存,也能共生在滿江紅的細胞腔室裡。
另外還有特別的眼蟲,它是介於動物與植物間的生物,因為具有葉綠素,又被稱為「裸藻」。李麗華說明,眼蟲是綠色,身體上明顯可見紅色的「眼點」,活動力高並喜歡聚集在有機質高的水域,讓水體呈現綠色。
.jpg)
穩固農田養分與生態小助手,還能協助水質評估
有些農民認為田間藻類是搶走作物養分的「壞東西」,會使用殺藻劑等方式除盡它們。但李麗華說明,農田裡的微藻有增進農地肥力、維繫農地生態、改善或監測水質等用處,可以成為農民耕作時的助手。
多數微藻具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葉綠素,能吸收碳元素幫助固碳。另外像魚腥藻等藍菌有比較大顆、能捕捉氮元素的異形細胞(註),「就跟豆科植物的根部一樣能進行固氮作用」。水稻田休耕時若栽種滿江紅,就能讓共生的魚腥藻捕捉碳、氮元素,再將滿江紅翻耕以增加土壤養分。
基本上微藻都能吸收碳、氮元素,若讓微藻在田間腐化,還能增進土壤有機質含量。李麗華舉例,水稻田中團聚顫藻,連結在一起會呈現「結皮」,若讓顫藻結皮在農田表土上腐化,就能提升土壤有機質,有助於作物生長。
李麗華說明,微藻在光合作用時會釋放氧氣,也是螺、蝌蚪等水生動物食物來源,所以是農田水域生態的重要角色。她舉例,有些稻田以鴨間稻實施耕作,小型螺類會食用水中的微藻,而這些螺類再成為鴨子充足的食物來源。
水域出現的藻種與數量也是水質觀測指標,並且會影響水質。李麗華表示,「目前已知部分藍菌與微藻能吸收銅等重金屬元素,具有淨化污水的潛力」。而水庫進行水質監測時,會比較水中不同種類的矽藻,判斷水質優劣,並留意是否有甲藻、微囊藻等會釋放毒素的微藻,以免水源受到污染,影響人體健康。同樣的原則也可以應用於農田水域監測,快速判讀農地用水的品質。
.jpg)
維持農田微藻數量,增進農民耕作效益
為了讓微藻成為農田生產與環境的助手,李麗華認為,農民能維持農地微藻數量,「適當的微藻對農田有正面效益,不一定要討厭它們」。若農民使用殺藻劑減少微藻數量,可能會連帶影響農田水質,不利於農地環境生態平衡。
李麗華表示,特生中心會持續瞭解水稻田中的藻類組成,讓農民調整水稻田耕種技術,例如本來是在農田休耕時種植綠肥作物,可改成維持農田水中的微藻生長,再翻耕於土中。希望這些常存在農田的微藻,能成為增加水稻農收入與農田生態效益的小尖兵。
註:異形細胞(heterocyst)常見於念珠藻、魚腥藻等藍菌,與藻體中其他細胞相比較大顆,是特別進行固氮作用的細胞,可以協助藻類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並儲存使用。
最近才突然發覺,其實細菌古菌真菌類的細胞壁通常多有氮,比起植物細胞壁通常只需要碳水化合物,其實通常需要且能適應更多元的氮源來源(包含自行固氮生產儲運形式,以及可能能接受比植物更多種不同形式的氮源,不只是一半肥料常見的硝態氮、銨態氮,尿素等,可能還包含一堆可能能自行製造一些非蛋白質氨基酸) (雖然都是肽鍵,但是,其實能組成蛋白質的就是20-22種? 其他的非蛋白質氨基酸,有的反而會干擾蛋白質組成或折疊? 類似一種毒素? 其實有的有一種朊病毒的感覺? 包含一些會跟固氮菌共生的植物,因為通常有更多氮能嘗試各種排列組合? 而且通常都是跟人類分歧演化很久的? 各種成分可能多有相當差異? 通常只有提到鐵樹累積BMAA,那水稻之類的是怎樣?)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ta-Methylamino-L-alan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