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藻(照片提供/特生中心李麗華)

看不見的農田好幫手:「微藻」小兵立大功! 捕捉養分固碳又固氮

小小藻類好可愛,顯微鏡下的「微藻」,有的身穿花紋外殼,有的竟然還會動,而且它們都是農民的得力助手。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介紹,水稻田中經常存有各種肉眼難見的微藻,不僅種類繁多、外觀多元,還能幫忙固碳又固氮,回饋給農地滿滿養分與有機質。

水稻田的微藻也是環境中的基礎食物來源,能穩固稻田生態,甚至有機會改善農田水質。過去有農民認為藻類會搶奪養分,但施用殺藻劑反而是破壞環境,應適度留存農田中的藻類,與藻類共存,讓它們貢獻自己,增進農田生產效益。

屬於綠藻的新月藻具有不同大小與形狀。(照片提供/特生中心李麗華)

有水就有藻,農田微藻無處不在

提及藻類,大家可能會先聯想到昆布、紫菜等大型食用海藻,其實藻類就在你我身邊。特生中心副研究員李麗華說明,只要有充足水分,藻類就能生存,「所以農地基本上都會出現藻類」。她分享,除了水田與灌溉溝渠,從山區茶園至平地潮濕的甘蔗田,都能採集到藻類。

農田蘊藏大量藻類,卻經常是極小的「微藻」而被大眾忽略。李麗華解釋,微藻泛指肉眼難以觀察的各種藻類,目前在水稻田中觀測到的藻類,多屬於微型的矽藻、綠藻、藍菌或眼蟲,因此不易被人察覺。

「不過若大量微藻團聚,就會清楚發現它們」,李麗華舉例,屬於藍菌的顫藻在水田中經常團聚,或是綠藻中個體偏大的水綿,也可以用肉眼觀察到。

為了瞭解農田環境與藻類多樣性的關係,特生中心研究不同地區與耕作模式的水稻田,觀察藻類數量與種類差異,初步結果發現,慣行農法水田有較多藻類數量與種類。李麗華解說,「應該是水中營養鹽較多,讓藻類容易生長」。若是田區水質乾淨,也會增加藻類豐富度。

眼蟲喜歡聚集在有機質豐富的水域,外觀特色是具有紅色的「眼點」。(照片提供/特生中心李麗華)
水綿屬於比較大型的綠藻,因為容易團聚,於農田水中相對容易被人發現。(圖片提供/特生中心李麗華)

小微藻大不同,矽藻綠藻外觀多變,魚腥藻能與滿江紅共生

水稻田的微藻不僅多樣,每種藻類也獨具特色。李麗華介紹,水稻田以矽藻種類最多,其細胞壁含有矽質而有堅硬外殼,殼面帶有各種花紋,「矽藻就是由外觀紋路區分種類」。此外矽藻還會轉化光合作用產物,以光亮的油球在體內儲存,並因此成為生質能源的研發對象。

綠藻的外觀呈現明亮綠色,也經常出現在水稻田裡。李麗華說明,綠藻包含比較常見的水綿,還有很多微小但形狀多樣的種類,例如形狀細長的新月藻就有不同長度、彎曲形狀;至於微星鼓藻跟纖維藻的藻體形狀則多變不一。

藍菌早期被歸類於藻類,現在分類上屬於細菌門,但仍經常在藻類研究中被納入討論。水稻田中的藍菌除了顫藻,也能見到由大小不同的細胞串起的魚腥藻。李麗華解釋,魚腥藻不僅能單獨生存,也能共生在滿江紅的細胞腔室裡。

另外還有特別的眼蟲,它是介於動物與植物間的生物,因為具有葉綠素,又被稱為「裸藻」。李麗華說明,眼蟲是綠色,身體上明顯可見紅色的「眼點」,活動力高並喜歡聚集在有機質高的水域,讓水體呈現綠色。

魚腥藻能與作為水稻田綠肥作物的滿江紅共生,協助增加農田養分。(照片提供/特生中心李麗華)

穩固農田養分與生態小助手,還能協助水質評估

有些農民認為田間藻類是搶走作物養分的「壞東西」,會使用殺藻劑等方式除盡它們。但李麗華說明,農田裡的微藻有增進農地肥力、維繫農地生態、改善或監測水質等用處,可以成為農民耕作時的助手。

多數微藻具有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葉綠體、葉綠素,能吸收碳元素幫助固碳。另外像魚腥藻等藍菌有比較大顆、能捕捉氮元素的異形細胞(註),「就跟豆科植物的根部一樣能進行固氮作用」。水稻田休耕時若栽種滿江紅,就能讓共生的魚腥藻捕捉碳、氮元素,再將滿江紅翻耕以增加土壤養分。

基本上微藻都能吸收碳、氮元素,若讓微藻在田間腐化,還能增進土壤有機質含量。李麗華舉例,水稻田中團聚顫藻,連結在一起會呈現「結皮」,若讓顫藻結皮在農田表土上腐化,就能提升土壤有機質,有助於作物生長。

李麗華說明,微藻在光合作用時會釋放氧氣,也是螺、蝌蚪等水生動物食物來源,所以是農田水域生態的重要角色。她舉例,有些稻田以鴨間稻實施耕作,小型螺類會食用水中的微藻,而這些螺類再成為鴨子充足的食物來源。

水域出現的藻種與數量也是水質觀測指標,並且會影響水質。李麗華表示,「目前已知部分藍菌與微藻能吸收銅等重金屬元素,具有淨化污水的潛力」。而水庫進行水質監測時,會比較水中不同種類的矽藻,判斷水質優劣,並留意是否有甲藻、微囊藻等會釋放毒素的微藻,以免水源受到污染,影響人體健康。同樣的原則也可以應用於農田水域監測,快速判讀農地用水的品質。

顫藻團聚會呈現「結皮」,結皮腐化能增加土壤腐植質。(圖片提供/特生中心李麗華)

維持農田微藻數量,增進農民耕作效益

為了讓微藻成為農田生產與環境的助手,李麗華認為,農民能維持農地微藻數量,「適當的微藻對農田有正面效益,不一定要討厭它們」。若農民使用殺藻劑減少微藻數量,可能會連帶影響農田水質,不利於農地環境生態平衡。

李麗華表示,特生中心會持續瞭解水稻田中的藻類組成,讓農民調整水稻田耕種技術,例如本來是在農田休耕時種植綠肥作物,可改成維持農田水中的微藻生長,再翻耕於土中。希望這些常存在農田的微藻,能成為增加水稻農收入與農田生態效益的小尖兵。

註:異形細胞(heterocyst)常見於念珠藻、魚腥藻等藍菌,與藻體中其他細胞相比較大顆,是特別進行固氮作用的細胞,可以協助藻類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並儲存使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