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廣播人吳家恆的母親王正怡是一位科學家,做菜動作快,也講究科學方法。不論是在台北醫學院任教時身為職業婦女,或是退休至今,她都堅持三餐自己煮,年節也很少外食。王正怡認為烹飪不外三件事:溫度(火候)、時間(快炒、慢燜)、濃度(清淡),只要跟有經驗的人學些秘訣,做菜並不困難,外食固然方便,但手作帶來的成就與樂趣,絕非外食可以比擬。
蔥油餅、蛋餃、油燜筍是王正怡為《上下游》讀者示範的年菜,三款都有簡單不花稍、卻讓人刮目相看的特性,也都是可以預先準備、隨時上桌的料理。
「外面已經少有好吃的蔥油餅」,那就自己做吧,王正怡教大家如何用 50 元做出價值 300 元的蔥油餅。蛋餃如同金黃元寶,過年吃最是吉祥,吃火鍋放進自己親手做的蛋餃,一定會有畫龍點睛的效果。炒一鍋油燜筍放冰箱,愈放愈好吃,既可以吃麵當小菜,也可以當佐飯的配菜。冰箱有這三道菜,今年就是豐足好年。

弄清水/粉比例 蔥油餅做起來很容易
蔥油餅豐儉由人,是日常小吃,也是年節主食。王正怡細述,中式麵點的麵糰有發酵或不發酵兩種,後者又可以再分為冷水麵跟燙麵,燙麵又有發麵及不發麵,體系龐大。王正怡指出,蔥油餅屬於不發酵/燙麵/不發麵,關鍵是拿捏好水和中筋麵粉的比例,考慮到不是每個家庭都有磅秤,她建議以體積而非重量來測量。另外,她也分享買麵粉的小秘訣:「跟市場賣現做麵條的店家買,麵粉比較新鮮。」
以電鍋的量杯來計算,中筋麵粉:水=2.5:1,其中 2/3 是開水(用來燙熟麵粉),另外1/3 為冷水。將水分批慢慢倒入麵粉,用筷子大致混合,改以手揉麵糰至「盆光、手光、麵光」後,放置五分鐘讓麵醒一下(記得蓋上濕布或保鮮膜)。
接著將麵糰揉成長條狀,再分切八至十份,稍微整型後,用擀麵棍(或酒瓶、試管等圓瓶)由麵團的中心以四角的方向向外擀,一次不用擀太多,只要平均地延展麵糰厚度即可。接著在擀平的麵糰上灑鹽、抹油,再舖上滿滿一層蔥花,然後捲成長條狀,稍微往外拉長,再由兩邊向中央捲成螺旋狀即可。
蔥油餅冷凍可存放至少一個月,解凍後擀成一公分厚即可油煎(也可以擀平後再冷凍,如果使用塑膠袋分裝,記得袋內抹油,才不會沾黏)。捲餅、擀餅的過程讓蔥油餅有許多層次,經熱油煎或炸,麵糰間的空氣膨脹,蹦開蔥油餅的層次,吃起來口感酥脆。王正怡提到,50 元的成本可以做八至十個蔥油餅,煎餅時打個蛋,就是老少皆宜的點心。「重點是做起來很有趣」,王正怡推己及人,希望大家在簡單的麵食中體會手作樂趣。

油燜筍宜冷宜熱 愈放愈好吃
過年大魚大肉,總得有纖維的料理來搭配,王正怡判斷,閩南人的刈菜雞和外省人的油燜筍,都是基於這樣的需求而一代代流傳。加上以前沒有冰箱,也沒有超市,年初五市場營業前,有好幾天得餵飽家人,因此這些久煮、耐放的菜色自然是家戶必備。
將桂竹筍洗淨,用手撕成長條狀(比用刀切更好,手撕筍因切口不平整,更容易吸附湯汁),再以沸水煮五分鐘左右,去掉酸澀味。起油鍋,倒入瀝乾的桂竹筍拌炒至軟,依個人口味加入醬油(調色用)、糖、鹽、水,以小火燜至入味。
王正怡表示,油燜筍是愈放愈好吃的料理,可以冷吃當小菜,也可以加熱當配菜,若臨時有客人上門,也可以煮個麵、加顆水煮蛋,再放上油燜筍,就是一碗地道的拉麵。

蛋餃是金黃元寶 不藏私秘訣全公開
過年吃火鍋,若能加上自製蛋餃,賓客必然齊聲讚揚。王正怡表示,蛋餃猶如金黃色的元寶,是應景的菜餚,一顆蛋可做三個蛋餃,一批次做起來,冷凍保存一個月。冰箱中的金元寶,讓她有「食材富翁」之感。
蛋餃的主要成份為肉餡和蛋皮,絞肉加蔥、薑、醬油、鹽、胡椒調味,再以些微冷水不斷攪拌成肉糊狀。王正怡指稱,有些講究的人還會用泡過蔥、薑的水,目的是讓絞肉吃水、口感滑順。她提醒,可以先將絞肉分成小肉團,避免煎蛋時手忙腳亂。
雞蛋打勻後,先以細濾網過濾掉結締組織及泡沫(這是為了讓蛋皮煎得更漂亮,但也可以省略這個步驟),再加些許太白粉水。注意,不能直接將太白粉倒入蛋液,只能先用冷水調開太白粉,再將太白粉水加在蛋液中拌勻,加強蛋皮的韌性,煎蛋時會比較好操作。
平底鍋起小火(大火會讓蛋皮起泡),用沾了油的餐巾紙在鍋底抹一下,再以湯匙舀一匙蛋液倒在鍋中,用匙底將蛋液抹開,再於蛋液中放一小團絞肉,然後將蛋皮對摺,利用未凝固的蛋液黏著(若有需要可以補一點蛋汁),再翻面略煎一下即可。王正怡提醒,鍋子如果過熱不易操作,可以先離火降溫。另外,蛋餃雖然經過油煎,但肉餡未及熟透,不可直接食用。
過年簡單吃 團圓才是農曆年的真諦
蛋餃工序多,又需要專注、耐心,買一盒多麼方便!不過對王正怡而言,人生有許多比「方便」更重要的原則,烹飪一向是她紓壓的方法,在一勺蛋、一團肉、一個蛋餃的製作過程中,她只需照顧鍋中的小元寶,蛋餃胖乎乎一個個成形,人生哪有什麼成就如此可口又即時!
談到農曆年,王正怡回憶早年三餐只有青菜豆腐,因此會特別盼望過年的雞鴨魚肉,「尤其是蘋果,祭祖後每個小孩可以分一顆」,再加上糖果、零食等,春節就是口滿、心滿、胃滿的時機。
等到婚後負責掌廚,年節前工作、家庭兩頭燒,過年讓她既興奮又焦慮,生怕準備時間不足,無法在料理上做到闔府盡歡。現在的生活則是「沒什麼好東西吃不到」,平時已經營養過剩,春節反而愈發簡單。例如以前必吃的八寶鴨,現在已經做不來了,除了婆婆傳授的十香菜(如意菜,十種蔬菜炒成的素食料理)和燻魚是必備料理外,王正怡準備團圓菜的態度變得隨興,大吃大喝已經不是過年的目的,和晚輩團聚才是春節的真諦。

烹飪的樂趣與成就需要自己體會
「年輕時沒有經濟能力,也沒有那麼多餐廳,因此一直不習慣在外面吃」,王正怡是家中老大,從小就要負責家事。反觀現在的家長不讓小孩動手,很多雙薪家庭習慣靠外食或外送解決三餐,年輕人根本沒有接觸烹飪的機會。
但是王正怡認為,烹飪如人生有苦有樂,煮焦了、糊了固然挫折,一旦做出像樣的料理,連自己都不免得意,不嘗試就無法體會箇中的風景。她建議讀者先從簡單的東西著手,一旦做出點像樣的料理,烹飪的樂趣與成就會讓人容易陷溺,而生活的幸福感也就體現在這樣的陷溺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