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吃黃魚時,你會偏好台灣養殖、台灣捕撈還是進口黃魚?不論你選擇哪一種,恐怕都是中國進口黃魚。中國黃魚長年被食藥署檢出動物用藥違規,也經常出現在消費市場抽驗違規名單裡,但台灣捕撈、養殖黃魚量極少,九成的進口黃魚都來自中國,也就是說,台灣能吃到的黃魚幾乎都是中國黃魚。
漁產專家表示,中國黃魚進口台灣後,可能改以台灣捕撈或養殖黃魚之名在市場販售,欺騙消費者。此外,中國養殖用藥情況不透明,食安風險極高,漁產專家呼籲需確認黃魚的檢驗、溯源證明,以減少來路不明的中國黃魚危害國人健康,在政府作好把關之前,建議消費者「少吃為妙」。

中國黃魚用藥違規 進口黃魚歷年皆有藥殘
黃魚亦稱黃花魚,屬於石首魚科,是台灣、中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常見的食用魚種。食藥署今(2023)年 4 月 10 日受理檢驗中國「冰鮮黃花魚」,檢出 0.05ppm 的 Enrofloxacin,因該動物用抗菌劑不得在漁產品中檢出,食藥署依《食品及相關產品輸入查驗辦法》(以下簡稱「《食品輸入查驗法》」),要求進口商須退運或銷毀該批黃花魚約 9918 公斤。
不過據《食品輸入查驗法》規定,食藥署發送食品不合格通知書給業者後,半年內再驗出中國黃魚違規達三次,才會要求中國政府提交書面資料,說明黃魚用藥違規原因與改善、預防措施。食藥署會依據未來中國黃魚違規情況,調整抽驗比例等查驗措施。
據食藥署邊境檢驗資料,2019 年至 2023 年 4 月 30 日,黃魚產品邊境報驗共計 4043 批,進口來源國包含中國、印尼、日本等六個國家,中國黃魚報驗即有 4026 批。除了邊境檢驗,據食藥署公開資料,各地方衛生局自 2019 年至今,抽樣市場通路中的生鮮或冷凍黃魚共 78 件,其中有 7 件進口黃魚動物用藥殘留不符規範,由地方衛生局要求業者立即下架違規黃魚,並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裁罰。
市場黃魚產地不明 消費者憂心中國黃魚食安
中國黃魚在台灣常見嗎?《上下游》走訪超市,冰鮮黃魚或黃魚一夜干等加工品的產地來源多標示中國。傳統市場中也販售冰鮮黃魚,魚販陳老闆回應,黃魚在台灣有固定需求,自己會定期批貨,但不確定黃魚源自何處,「應該是金門、馬祖的捕撈黃魚」。另一位魚販則聲稱,自己的黃魚不是從中國進口,而是台灣養殖黃魚。
《上下游》也隨機市調,發現多數消費者口頭上雖擔心食用中國黃魚,卻鮮少留意黃魚來源。彰化陳先生坦言,家中經常在黃魚價格較便宜時購買,但未曾留意黃魚從哪裡來。新北程小姐表示,家裡每個月至少購買一次黃魚,但未留意是否由中國進口。她認為,中國食品出現食安疑慮比例較高,會盡量少吃中國黃魚。
宜蘭的林先生則是在外用餐才可能吃黃魚,他說自己「不信任中國食品」,如果市場黃魚多從中國進口,之後會少吃黃魚。台南的馬先生認為中國的進口海鮮食安把關機制不明,食用風險高,因為難以分辨市場上的黃魚來源,他極少購買、食用黃魚。
,少見野生黃魚(上)。(圖片提供/徐承堉).jpeg)
幾乎無養殖 捕撈量極少 標榜台灣黃魚恐為「海鮮詐騙」
「台灣幾乎沒有人養殖黃魚」,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指出,黃魚養殖產業習慣以箱網養殖,台灣的箱網養殖業多集中在屏東或澎湖。然而黃魚偏好冷涼的水域,台灣海域溫度偏高,箱網養殖效益低,漁民基本上不會飼養黃魚。他也解釋,早期台灣各地皆有漁民捕撈黃魚,但現在捕撈量遽減,推測是黃魚單價較高,中國等其他國家大量捕撈黃魚,「輪不到台灣(捕撈黃魚)」。
.jpeg)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表示,台灣黃魚以捕撈為主,最大產區是水溫較低的馬祖、金門地區,但捕撈量遠低於中國黃魚進口量,且野生黃魚價格高昂,「一公斤可能數萬元」。他認為,如果是一公斤僅數百元,卻標榜「台灣捕撈」、「台灣養殖」黃魚,有極高機率是用中國進口黃魚混淆消費者的「海鮮詐騙」。
桃園永安討海人協會會長楊門圈則說明,桃園漁民過往在大潭外海每年可捕撈至多近 700 公斤的黃魚。但三接施工後衝擊漁獲,漁民幾乎看不到黃魚,近年捕撈量不到原本的一成,「(市場上)都中國的養殖黃魚啦!」
進口黃魚逾九成來自中國 藥殘風險高
台灣進口黃魚量大,並以中國為最大宗。據關務署海關進出口統計,台灣自 2019 年至去 (2022)年的年進口黃魚量皆超過 5000公噸。其中進口冷凍黃魚,中國的比例高於 90%,進口生鮮、冷藏黃魚更是近 100% 源自中國。
徐承堉說明,中國早期以靠近河口的小型養殖戶居多,近年則大量發展成大型箱網養殖黃魚,加上中國漁民也會在沿近海捕撈野生黃魚,乃至中國現在「一年黃魚產量超過數萬公噸」,不僅內銷,也出口到日本、韓國與台灣。
不過徐承堉分析,黃魚對環境污染的適應性高,早期中國養殖戶在河口養殖時,黃魚受污染也不一定會減產,導致黃魚食安疑慮比其他魚種更高。另外,中國改以箱網養殖黃魚後,產業雖受到中國政府管制,但因為養殖戶太多,難保每批黃魚都符合用藥規範;一旦進入台灣市場,更難控管、追溯違規的中國黃魚。
漁民經常高密度養殖,用藥頻繁,須食品檢驗單位與消費者留意。然而郭建賢表示,中國養殖戶可能更改用藥,且中國養殖漁業資訊不如其他國家透明,台灣食藥署與衛生單位難以應對。他認為,縱使台灣衛生單位抽驗再仔細,中國黃魚都可能殘留未知的藥物且不易檢出。

黃魚可能不「黃」?留心染色黃魚
黃魚因為外觀帶有柔和的黃色而得名,台灣卻傳出染黃黃魚的事件。郭建賢解釋,黃魚含有天然黃色色素,外觀在夜間偏向黃色,增加隱匿性,這種色素會在白天褪去,因此白天捕撈的黃魚黃色外觀不明顯。然而消費者印象是「黃魚要黃」,業者可能利用色素為黃魚染色,增加黃魚食安風險。
至於台灣是否抽驗黃魚含有染色劑,主管機關食藥署始終未給予回應。徐承堉說明,漁民現在多在夜晚捕撈、收穫黃魚,讓黃魚黃色外觀明顯,染色黃魚事件也逐漸減少。然而他認為「過往會染色黃魚,現在也可能有」,提醒消費者挑選黃魚時,以黃色呈色溫和、不過度鮮豔較佳,若感覺黃色分佈不自然、過濃,就應避免選購。
少吃進口黃魚
徐承堉強調,中國養殖黃魚量龐大,雖有品質較優的黃魚,但無法保證會銷入台灣。台灣販售的中國黃魚一般都價格低廉,很可能是中國養殖戶省略衛生安全控管成本之故。既然消費者難以判斷中國黃魚是否有藥物殘留,無法安心食用,「(黃魚)食安風險高,少碰為妙!」
「(黃魚)銷售業者要負起責任,讓消費者安心」,郭建賢表示,業者應主動呈現 SGS 等食品檢驗報告讓消費者參考,消費者亦可詢問黃魚來源再判斷是否購買。食藥署亦建議,消費者選擇具產銷履歷標章、生產追溯 QR code 等具溯源機制的黃魚,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黃魚。
楊門圈說明,消費者想安心吃黃魚,可在黃魚出沒於台灣海域的時節,找捕撈黃魚的漁民直購,像桃園外海通常於 8、9 月至隔年 3、4 月有野生黃魚。他也強調,台灣因三接、離岸風場過度開發,西海岸漁場飽受威脅,政府應更保障漁民的生產,以免捕撈漁產量遽減,最終全部仰賴中國水產品。
同為藥殘違規 中國任意暫停進口
台灣檢出中國黃魚違規,仍依《食品輸入查驗法》規範,繼續觀察違規情形是否加劇,並未直接暫停中國黃魚進口。農產產銷專家焦鈞分析,雖然水產品消費可以互相替代,台灣消費者仍習慣食用黃魚,加上國內未生產黃魚,勢必會再繼續跟中國進口黃魚。
不過台灣與多數國家一樣,邊境檢驗管制會依照違規嚴重程度,逐步加嚴抽驗比例,最嚴重通常為「對特定業者暫停進口」。反觀去年 6 月中國以檢出台灣石斑魚含有土黴素等禁藥為由,直接發文宣布台灣石斑魚全數暫停出口至中國。
焦鈞認為,暫停進口、邊境查驗強化等管制方式,都是國際間貿易戰手段,「(單邊國)想釋放某些警訊或消息,就可能使用貿易管制」。但中國在暫停進口某項台灣農產品時,須公布檢驗數據,並以此證明不符中國進口規範,才能顯示暫停進口有其合理性。
其實也不只臺灣島周邊可能缺乏需要四季低溫的水產,其實光是櫻花蝦之類的,原本古代臺灣島不會捕撈到的深度的,其實也都不會是傳統食用歷史的物種A (當然是要看自己家族的遺傳脈絡,遷徙路徑上有遇到過哪些! 雖然也的確應該會有美洲原住民族隨著美洲物種被人口販運,但是應該會被稀釋到比例很低)
不過提到洗產地,才突然發現,其實大陸的規範,就跟歐洲的EUR-Lex – 02019R1793-20230216(第三地有黃麴毒素等疑慮的植物原料佔比超過20%),EUR-Lex – 02021R1533-20220503(日本相關區域品項占比超過50%),EUR-Lex – 32020R1158(車諾比與相關物種),EUR-Lex – 32004R0853(含有動物源性原料),其實可能連大陸都沒跟上? 沒有那麼細緻規範? (因為大陸的其實沒有管到直接使用來自農場農田的植物性原料?)
https://www.agriculture.gov.au/biosecurity-trade/export/export-registration-with-china/cifer-help
如果出口供應鏈中的一家企業未註冊會怎樣?
您將無法在出口到中國的供應鏈中使用來自該機構的產品。嘗試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貨物被扣留或拒收。
對於加工食品,並非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都需要註冊——只是最後一個加工步驟。例如,農場不需要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