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水稻田-契作有機島
大地是我們共同的母親。健康的大地長養健康的子民
我們的祖先選擇在地最平水最豐的地方安家落戶,然後開墾出生養我們幾代人的水稻田,如今,水稻田雖然不再是台灣的主要收入,但水稻田仍舊圍繞著我們的社區決定著我們的水我們的空氣以至於我們的健康我們的未來。於是透過契作,直接翻轉水稻田就成為邁向有機島關鍵行動。
台灣這片土地,如果要能長養健康幸福的子民,一定要有清淨健康的土地和水源。如果我們想要邁向有機的島,我們需要大面積的全面的友善農業。然而,我們看見台灣有機認證執行了20多年(~2022),事實上我們農地有機耕作面積的比率仍是微乎其微,台灣的有機農友善耕的覆蓋率才剛剛跨過 2%,也就是說,台灣庶民的食物將近98%都是靠農藥化肥而來。事實上,台灣有機農地主要分佈在水土相對清淨的偏遠地區(宜花東地區約為3成),而雲嘉南主要農業區的有機面積卻反而少,換句話說,經過了三十年的推廣醞釀,真正應該被翻轉的大地,其實還只是正要開始而已!
如果台灣要邁向有機的島,最關鍵的行動就是翻轉水稻田,量產清淨健康的好米,因為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庶民家園大都是在水稻田之間建立起來的,水稻田左右了我們的空氣與水質,因此,水稻不僅僅是我們糧食安全的關鍵作物,水稻也是最直接影響我們國民生活與健康品質的關鍵作物,而台灣水稻產業鏈完整而成熟,因此,【翻轉水稻田,停止在我們家的四周下毒 】就是成為我們邁向有機之島的關鍵一步!
■註:作者曾在2016發表【有機島之路】(上下游),到2023的今天台灣有機持續往前進化推進,其中的看法和主張有些已不合時宜而有些頗有進展,本文僅就如何突破困局的關鍵行動:聚焦於契作翻轉水稻田,從中摘要改寫,希望傳遞一些如何邁向有機之島的想法。而好糧代耕網(www.oemgoodfood.com)也調整為更專注於契作的第三方平台。
緣起
由於我是一個農家子弟,經歷了門口的田裡、小河魚蝦從有到無的過程,家裏喝的水從大肚溪退到喝地下水再退到(20幾年前)喝買埔里來的礦泉水,我深知問題的關鍵就是農藥化肥。
2009年,在我歸農的前一年,我在宜蘭南澳鄉碧侯村找了村子裡農夫「阿坤伯」,請他幫我用無農藥無肥料的自然農法種1分半的水稻,他一口就回絕說:「不可能,這樣我不會種」。
於是我提出一個辦法:「你不用擔心,你原來你這塊地用化學的可以賣2萬,我給你3萬,先給一半訂金,請你按我的意思種,收成再給一半,稻穀收多少都是算我的,你不用擔心產量。」他就半信半疑地接了這「契作」為我「代耕」了一期的水稻。這件事讓我發現,其實農民不是天生愛噴藥,但是你只要給他訂單確定能賣掉,他就馬上可以改變。這件事看似尋常,我卻意識到可能改變這片土地的重大契機,於是引導了我走上了以建構【好糧代耕】契作平台來實現「量產清淨食物,量產清淨土地」的契作推廣之路。
在我進入農業現場的這些年中,我不斷地思考「為什麼有機推廣近30年,卻進展這麼地有限?」「為何這麼普遍的社會共識,卻難以普及?」(註:1986年農委會啟動有機農業評估與籌備,2001年第一張有機認證公司執照)。而我原先所從事的半導體業來說,所有沒有量產的計畫,都是沒有效益失敗賠錢的計畫,都該「砍掉重練」另找出路。而「契作」其實也可以說是運用台灣最擅長的「代工」,讓有機友善的產業鏈規模效率化,降低友善有機食物成本,讓友善有機食物價格不再高貴,讓有機友善食品真正成為庶民的食品。
引言
門口田地小河裡魚蝦的消失,反應著土地水源與食物內涵的崩壞,是我們345年級生的共同記憶和感慨。「有機之島」一直是許多人的夢想,然而,面對台灣大地與食安環境的現實困局,以下就是我這些年來,所行所見所思的一個總結,以及提出如何以契作做為加速【量產清淨食物量產清淨土地】的關鍵行動,從而為讓台灣走上「有機島之路」。
庶民化,讓有機不再高大上而是日常!
回顧過去三十年來,全國上上下下非常認真地推動有機農業。過去,除了觀念的宣導外,我們一直都著重於推動「農人轉型有機(供應端)」,也是當然,否則消費者就買不到有機農產品。但三十年後的今天,有機觀念已深植人心,我們未來面對的課題是「如何讓有機友善產品的庶民化」而不是高大上的產品,也就是有機友善食品供應鏈規模化效率化(降低成本本)以便能提供庶民能買得起的價格。
當有機友善食物成為庶民生活的日常之時,也就是有機之島實現之日。
如果我們不想再花20年來等待 4%有機食物的未來,那就來想想辦法吧!
基於這種不甘心不信邪的的動力,這裡提出一些新的(或過去不被重視的)觀念和改變社會認知的做法,希望推進有機友善農業的庶民化。並倡議以【契作有機友善米】做為翻轉台灣大地的關鍵行動,本文就是要對這些觀念和主張做一個更完整的闡述。
本文在最後總結出,其實有機友善耕作並沒有技術上的困難,日後真正的問題努力的是有機友善產業鏈的效率化規模化庶民化,以便讓有機友善食物的價格能夠庶民化,「量產有機友善消費」進而落實到「量產清淨食物,量產清淨土地」的理想。
新思維找對策
面對有機產業幾十年來的進度緩慢的困局(註:2%有機台灣在全球其實還算是前段班),本文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和立場探索突破的可能,本文將透過「食物轉程」來觀察食物風險現象本質、透過「食物正義困局」來揭露難我們所面對的現實真相,再從「犯人船故事」的啟發重新審視我們說面對的困局與對策。
■ 註:台灣VS全球2015~2020有機耕地佔比
食安風險底層指標:食物轉程
首先讓我們從食物供應鏈的結構性因素來探究食物安全與風險的底層結構。
當我們從餐桌回朔食物的源頭,你就會發現,無論用什麼規章用怎樣的檢驗,當農田到餐桌過程如果太複雜時,都還是會讓人難以安心,這是因為食物每經過一次商業系統的換手、加工,就多一次有人為了利益,遊走模糊地帶,曲解法令,鑽營漏洞,甚至蒙混黑心作假跨越了人神共憤的界線。
我們可以把這種食物「從農田到餐桌的商業轉手的次數」稱為「食物轉程」。而食物商業換手次數就是「食物風險的等級」。因為每一次的商業轉換都是為了從中得利,也就是每一次換手都會增加成本。在追求利潤的商業系統中,每多一次轉手,就會增加一次引誘經手的中間商人見利忘義的機會,而更多的食物轉程,也會讓食物責任更無法追溯,也就讓食物更不真實更不可信賴。當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不當添加、黑心、作假的食物安全問題,都具有高食物轉程的特質。
對策:透過網路直接找農夫買、契作直接翻轉或鎖定農夫的友善農耕;透過QRcode穿透商業系統的溯源,讓食物、農場、農友、消費者更近、更有互信也更有溫度。的食物轉程,。
食物正義困局
自從「綠色革命」以來,農藥、化肥、生化材料太有效了,農民可以輕易地用農藥化肥操控食物的重量、美觀和保存更久,而且是越敢於添加甚至違規超量的越能賺錢,我們就是被困在這種「 越敢於添加的越能賺到錢!」的食物正義困局裡,這種正義逆反現象幾十年來仍難以解決。當然我們不能說賺錢的就一定是黑心違規,也不是說守規矩的就賺不到錢,只是在利益的驅動之下,真相卻常常是這樣。吊詭的是有機食物在更高的利益驅動下,更讓人擔心隱藏著參混造假,因為不管是用人類肉眼或儀器檢驗(色香甜與「完美無瑕」)都難以鑑別有機食物或化學農法的差別,以至於長久以來摻雜、作假、不當添加等食品黑心現象仍是層出不窮。
再從食物通路系統來看,由於有機農產品的賣相大都無法與化學農法的相比,以至於有機友善這種好食物卻與龐大的既有通路(果菜市場、農會&農糧系統)無緣,難怪只好另外設立有機店、農夫市集,這種好食物卻無法在通路競爭的市場逆反的現實,也是另一種食物正義困局。
對策:契作下單讓農民安心友善耕作,透過溯源(如農委會提供的【農務e把抓App】),隨時關心陪伴,透過產銷履歷溯源,連結產地、食物與農人,找回食物溫度與基本信任,換個角度看,也是消費者一種軟性的監督。
關於有機產業的新思路
關於有機的好,已有很多的論述,我們聽了很多也大都同意。這幾十年來我們也解決了不少的問題,然而,有機推廣二十幾年後的覆蓋率才到 2%,也是實在太慢了!難道我們要讓我們的小孩長大成人時還只有 4%的覆蓋?!
如果我們承認這幾十年的努力成果還不夠不理想,那麼不妨跳脫有機上上下下的各種框架邏輯,找尋可能突破的可能性。如果燈光下一直找不到針,那不妨換個地方找找看!
這裡,我們首先從一個破解困局的真實歷史故事來看看能給有機島之路怎麼樣的啟發。
犯人船故事
這是一個發人深省的真實歷史故事:
十八、十九世紀,罪犯從英國發配到澳洲的運送工作,主要是由私人船主承包的。最初,犯人在船上的待遇和到送往美國的黑人差不多,擁擠、飲食和衛生條件極差。據《犯人船》一書的記載,1790 到1792 年間,共運 4082 人,平均死亡率為12%,其中甚至有一艘船死亡率高達37%。社會譴責聲不斷,英國政府大失面子。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1) 從英國來到澳洲的食物很貴,船主想盡辦法苛扣犯人的食物,到達時再賣出。
2) 承包商之間的削價競爭,迫使船主拼命壓低成本,以至於超額運載、伙食衛生很差等侵害犯人權益的情況。
於是政府設法管理,一開始的最法是制定嚴格的法令、規定犯人的種種福利,並派官員隨船出航,監督並執法,但官員上了人家的船,在威逼利誘之下通常只能妥協合作,甚至形成共犯,實難有作為成效不彰。有意思的是,最後問題的解決卻非常簡單,就只是改變付費的方式而已:【政府不再按上船時運送的人數付費,而是按到達目的地後,犯人的健康程度來的支付費用】。這個新制度實施之後,效果非常顯著,來年,422個犯人只有一人死於途中。以往的相關法令、監督的官員,都不需要了,船主不約而同,從壓榨剝削的惡霸,搖身一變成了噓寒問暖的保母!
其實,英國政府付費方式的改變就只是從方便計價的『有幾個人上船』,回到船運必須『安全送達』真正的本質。而船主所在做的事本質也沒有改變,就是「營業利益最大化」。不同的是,新制度調和了船主利益與政府所要的公義,讓交易能為真實本質付費。
這我讓我想到台灣限用塑膠袋的行動中,在傳統市場的效果有限,那是因為環保美意卻成了攤商和媽媽的麻煩,但有市府改為在市場入口處只要自備環保購物袋的人都可以抽獎,這樣願意帶著購物袋的人就會逐漸增多,商家也樂見成果。再延伸:進菜市場/大賣場先交10元,出場時/結帳時,沒有用塑膠袋的人回饋10元做為獎勵。這都是更能調和厲害關係人更接地氣的做法。
犯人船故事給我們友善有機農業的啟示是:
『環境永續食物安全健康』才是本質。現有的食物市場所評比的重量漂亮、色香味、甜Q、長久不壞甚至是證書證件等評比,就是這幾十年來慣行農法按照市場法則「不斷優化」的結果。如果我們食物交易系統的制度規範,沒能把農人的利益和消費者的利益調和到有機友善的本質,那麼我們光是為了防範商人黑心不法,防患農民違規施作,那麼消費者、農民和政府就會持續停留著在這種內耗虛耗的困局裡。
關於有機農業 1.0 2.0 3.0
1920年代當農藥化肥開始普及流行之初,就有先知警覺到化學農法對人類健康與環境生態的危害,在歐洲有魯道夫·斯坦納的BD農法(Bio-Dynamic生機互動農法),在東方有福岡正信的自然農法,他們都堅持不用農藥化肥耕作,也逐漸形成當今【有機農法】的輪廓概念,後來也逐漸形成一種有機農場的食物社群,這就是社群支持型農業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的早期樣貌,也被稱為「有機1.0」。
1968年之後,由於強調「有機」農法的農產品市場需要加以管理,於是各國陸續公布了強調規範、標準與檢驗的有機規範,也被稱之為「有機2.0」階段。
原本有機理念農場是靠著社群的支持,透過「土地」和「農夫」來建構信任,到了有機2.0的出現,就是由政府出手規範希望能打造「有機商業系統」並且管制秩序。但是,有機2.0使得在食物系統內涵上起了本質上的重大改變:以對「物」的檢驗認證為核心,於是土地和農夫的臉(名字)幾乎從這樣的有機食物供應系統中剝離,食物又被推向「沒有身份」的食「物」系統中。如果食物可以只用「物」來分析檢驗,那麼有機食「物」也就無可避免地會向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來成熟的效率化商業食物系統「歸化」。
當今最有效率的食品系統的經典記錄,就是在「雜食者的兩難雜食者的兩難(Omnivor’s Dilemma/Michael Pollan)」一書中所調查紀錄的資本化、國際化、工業化的食品帝國運作。台灣「米粉」為什麼甚至有連一成的米都沒有?很簡單,從美國玉米所提煉出來的澱粉便宜又好用,再加上各種添加物,就可以讓口感更好製造成本更低。
■ 參見上下游:揭開米粉界沒有說的秘密–9成米粉充斥廉價玉米澱粉
2012年,國際有機運動聯盟(IFOAM)檢討有機2.0的全球進展緩慢的對策,希望未來能更有效推進有機運動,而推出了「有機3.0」進步新方向。過去由於有機2.0注重消費者保護,著重規範、標準以及檢驗,然而這些年來的有機2.0 的真正效果卻是給基層農民與大多數農地設下一個難以跨越的門檻,致使能加入有機並維持有機農耕面積成長有限。(作者感慨:「有機2.0」這套辦法不太「有機」,因為「有機2.0」反而讓有機大地的夢想難以實現!)。
IFOAM所提出的有機3.0有【四個原則兩個對象】:
【四個原則】:健康、生態、公平、謹慎。強調重視關係的和諧在防弊的把關過程中希望能跟生產者、消費者、社會、環境維持永續的全面而長久的和諧關係。其中參與式保障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 (PGS)的新觀念就是一個進化的例子。在台灣也把各種友善耕作社群納入政策獎勵,並放寬友善耕作推廣團體,讓轉型有機友善耕作的門檻更低。
【兩個對象】:為了讓農耕大地有機,有機3.0從在擴大有機耕作之外,同時也納入慣行農法漸進式轉型新策略,讓從慣行到有機轉型更務實更接地氣更接近基層,讓邁向永續的路更寬步伐更快。
關於IFOAM的有機3.0,可以參考以下資料:
■ 上下游: 更寬廣的有機3.0─參與式保障系統PGS概述 (by 陳玠廷,一個深入淺出的機發展介紹)
■ IFOAM: IFOAM-真正持續的農耕和消費時代 (IFOAM有機3.0官方中文文件@20160825)
■ 有機3.0– 一條健康到底的路 (慈心有機 第 27期2015蘇慕容&陳玠廷)
■ 2017 農業委員會《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
■ 2018 【有機機農業促進法】
商業效率與「食品化」的宿命
有機推廣了二十幾年,台灣人大約可以吃到2%的有機食物。但無論是友善有機還是慣行農法,一旦食物從土地與農夫的連結中斷裂,食物就容易走回商業效率所主導的運作,很難不走上把食物當作「食品」來「有效率」操作的老路。有效率並不是壞事,只是商業運作在利益優先的前提下,如果講究的只是「合法」,就很容易把食物合法地逼向「人可以吃的邊界」,只要一不小心或昧著良心就會跨越食物安全的紅線。而這幾十年的歷史證明,沒有土地(產地)沒有農夫(誰種的)的食物商品,勢必漸漸在商業效率的引力下走向「食品化」的命運。
產銷履歷-食物信任與溫度的新高度
為了平衡商業效率化與「食品化」的問題,除了有機認證系統,農委會2007年起推動【產銷履歷】做為一般農產品的安全、可追朔、環境友善的驗證系統,經過持續的改良優化,再加上網路時代App、QRcode的普遍成熟運用,現在農人可以透過【農務e把抓App】輕鬆地記錄、上網、連結到產銷履歷,輕鬆地讓「土地、食物、農人」透過網路與消費者重新取得連結,這種的QRcode瞬間連結,讓消費者對食物與農人的溫度與信任回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我相信有機友善農產品如果也能連結到這種既有高度又有廣度QRcode溯源,一定會把有機友善農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再提高到一個新高度。(註:據App系統人員透露與有機認證作業的對接已經在努力中)
2022年農糧署推動稻米產銷契作集團產區計畫,3萬公頃的產區中約有九成取得產銷履歷,這是透過契作以相對好的價格,直接鎖定農民的耕作標準,雖然還沒有走到有機友善的一步,但這種規模運作,也為邁向有機友善契作,提供了很好的典範。
消費者才是大地的守護者!
過去我們的政策推廣對象偏向供應端,也就是側重農夫轉型、有機技術、驗證以及相關的法規法令等問題。那時我們假設,只要農人生產得出來有機好食物問題就能解決。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相關的人才技術法規都已經就位,現在我們面對還是「沒人買、買不起」的根本問題。
其實,沒有農人天生愛噴藥,那是你(消費者)怎麼買,農人才會這麼種!也就是說農法不是關鍵,種出來有人買才是關鍵。仔細想想就不難發現,其實,有機消費才是一切的動力源頭,換句話說:其實農人只是有機大地的作業員!消費者才是大地守護者。
然而,消費者,買菜的媽媽們如果「太貴、買不起、不方便」那麼就很難下手,這使得有機一直以來都還是只能給不缺錢(還要住在城中區)金字塔頂端或有特別健康需求的人,但這2%實在不足以改變台灣大地,於是我們該想的是,要如何讓媽媽買有機友善食物當作日常,因為,真正能造就台灣有機大地的是買菜的普通媽媽。
有機的一些問題觀察
有機是我們共同的願景,「有機台灣」的成功更將成為台灣最驕傲最紮實的軟實力。2023的現在,台灣有機的覆蓋率有2%,倒過來說,大約98%的食物不是有機友善耕作,也就是說從台灣庶民有機食物比例其實非常少,就算首善之區的台北連有機餐廳也幾乎都看不到。這種「買不到吃不到買不起有機」正是我們想要挑戰突破的問題。
然而,就因為「有機」承載的不只是價值,還關乎著廣大庶民的錢包和健康,也難怪總是媒體炒作民粹抬頭爭議不斷,但這些只是讓政府官員大部分的時間和力氣,都被消耗在滅火消災的工作裡,每一次的食安風暴所帶來的,只不過是更多的檢查、更繁瑣的規則、更高的罰則,這些都只是讓相關的官員更累,讓有機農和有機通路成本更高更難做,結局就是有機產品的價格更貴,更少人吃得起有機,一直無法脫離一個「多輸循環」,這種在理想與現實中糾葛的問題其實也就是前面「犯人船故事」中利益相關方利益不協調的制度偏差所帶來的內耗困局。
從庶民的角度看問題,解決庶民所面臨的問題
真正有機的成功,一定是消費庶民與基層有機農友的普遍成功,也就是普惠眾生的雙贏與多贏的成功,其所伴隨的產業、機構、廠商也才會在一起茁壯發展。沒有市場一切都是白搭。
「有機不是很好嗎?為什麼這麼多年來只有2%的農耕是有機耕作?」這裡要尋常人的疑問來看關於「做有機買有機】的一些問答。就讓我們從這些看似尋常的問答中來找辦法:
- 台灣人不是沒有錢,為什麼很少人在買有機食物?
A:「就算有錢也不是很方便買到。」
對策:
1.1 網購:隨著網路購物、物流的方便與普遍化(現在連老人家都開始愛用網購),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更普遍化。
1.2 超市通路: 目前有機產品專櫃在超市持續向好推進,如果政策法規稅負上在加碼鼓勵,應該可以加速擴大有機專櫃的比例。
1.3 傳統市場: 這就是史詩級挑戰了!這會是個從滲透到翻轉的緩慢過程,我們可以想像,政府對傳統市場出台各種鼓勵獎勵有機友善攤位,並要求有QRcode溯源才有資格或獎勵,到最後連趕集賣菜的農友都必須貼上能讓人溯源的QRcode。那一天,有機島日子就近了! - 有機很好,為什麼你沒有吃有機的?
A:「有機雖然好,但是吃起來看起來卻感覺不出哪裡比較好。」
對策:
沒錯!無法直接用五感來感受到有機的好一直是有機推進的重大障礙。曾經用「有機比較好吃」這個說法是禁不起實證的,必須引導大眾轉換角度來看食物。
想想看,如有有一天你面對的食物包裝(或攤位)全部都有QRcode溯源(也不一定要是嚴謹的產銷履歷),那麼,沒有QRcode溯源的商品一定變得相對弱勢。可見QRcode能直覺地創造「對食物負責、珍惜」的信賴感,而不再僅能以色香味五感的直覺感受來評斷食物。 - 大家都知道有機比較好,為什麼大部分的人還是不買?
A:「太貴,買不起」
對策:
如果太貴,意思就是「其實有機不是沒人想買」而是「買不起」的問題。根據市場觀察,台灣人普遍願意花 1.3~1.8倍的價格買一個「比較好」的東西。因此,需要透過規模效率的運作來讓有機友善食物「高貴而不貴」。當然,這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說來容易做來難,但是知道如果要有大量巨量的購買,對的價格在哪裡還是很重要。
總之,「辦法總比問題多」,要放下「有機=高貴=高價」迷思,庶民化才是王道。 - 做有機補貼很多,又不用噴藥,農人為什麼不趕快轉做有機?
A:「做有機成本較高,賣相比不上化學的,連去果菜市場都很難賣,自己賣又不知賣給誰」
對策:
契作! 給訂單就能直接解決銷的問題。只是,現實來說,能涵蓋農人還是很有限。
其實,我一直相信,「能真正改變台灣農耕大地是廣大的底層農民」,而有機認證,包括比較容易的產銷履歷,對基層農民來說,還是一個門檻障礙。我認為更理想的情境是透過QRcode(如運用農委會的【農務e把抓App】)把消費者、農人、土地、食物透過有效地連結起來,讓食物的溫度和信賴度在農人與消費者之間自然建立,(至於有沒有產銷履歷系統認證對一般消費大眾並不是絕對重要,這證書對機構法人的採購才重要)。大家有沒有反過來想過:當消費大眾把食物溯源當作一個基本動作時,「認證(監督)」這個關鍵動作就又回歸到每一個消費大眾,這才是真正能改變整個農耕底層無所不在的力量!想想看,當一個賣菜的農夫攤上貼了一張QRcode,讓買菜的媽媽刷到他的種植記錄,查詢他的土地、個人、歷史記錄,你說,這種扎扎實實的溫度和信心度(也是扎扎實實的監督)是不是勝過在有機店或超市內貼著的冰冷證書。道理很簡單,農人也是人,面對買菜的人期待和監督,農人的自律自重就會自然而然的發生。(再反過來想,面對冰冷的認證系統,農人填寫製作資料時會是怎樣的心態)
一樣,我相信,當有機友善農耕庶民化,當農夫的菜攤都貼了一張QRcode,讓買菜的媽媽刷查時,台灣離有機之島還會遠嗎? - 做有機補貼很多,又不用噴藥,農人為什麼不趕快轉做有機?
A:。。。「更可怕的是如果一不小心被檢出什麼那就完了!」
對策:
由於基層農民外在環境的無能為力,對高科技檢驗顯得擔心害怕,這讓「轉作有機」更像是一場賭注,這讓許多農友傾向於繼續沿著慣行的老路前進。就算轉作有機,只要經歷了「賣不掉」的挫折,就很容易回到用化肥農藥拚產量拚沒蟲的老路。
還是一樣,契作!只要我們給農民契作訂單的承諾,讓農民站穩有機友善耕作,轉型成功的機率就大增。
也許,有機之島就近在我們眼前!
1996第一塊有機認證田到今天(@2022),約佔台灣80甲農地的2%。雖然,我們在全球來看也算是在前段班,但也可以看出全球有機農業都面臨著推展緩慢的困局。
難道這是個無解的宿命嗎?
我覺的有機農業的處境,也許就像AI在經歷了幾十年困局之後,在近一年中的重大突破(ChatGPT),過去的幾十年中,AI在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失敗中緩慢前進,直到卷積神經網絡模型(CNN)的出現才產生了爆炸性的成功。這些年來,有機農業也是在美好的願景中掙扎前進,也就等待一個關鍵性的突破。
今天,我所能看見的突破點有兩個: 大規模的契作 和 App的QRcode溯源的庶民化。而這兩種情境,其實也將隨著網路、App、網民三方的成熟而變得更容易進行。
大規模契作重點突破:水稻田
除了水稻田就是我們環境的核心重點之外,水稻田的有機技術、系統化分工、規模化都已成熟運作,再加上現代網路、社群、App以及高效率的物流,構成了從企業、家庭、個人都可以透過網路加入契作,於是【大規模翻轉水稻田】就成為有機島之路一個極佳起點。
好糧代耕網所提供的【企業CSR契作專案】以及【早鳥家庭契作專案】就是在這些想法所進行的活動。
QRcode溯源的庶民化:
以農委會【農務e把抓App】為例,他能提供給農民輕鬆定位田地、規劃管理作物、連結認證系統,更關鍵的是App把耕作內容過程,讓消費者透過QRcode瞬間把消費者、農人、土地、食物連成一個有溫度有信任的整體,顛覆了過去靠著公權力與冰冷證書的認證。 這樣的App不僅在執行契作時有用,在菜市場的賣菜的農夫更有大用!
我認為,當基層的消費者與基層農友完成了有機友善農耕的信任循環時,有機農業就進入到與過去不同的騰飛時代!
結語
以上所提的想法,大都是我這些年持續在農業現場的所行所見所思,雖然不是科班專業人士,但我所說的這些卻都是顯而易見的簡單道理,並不需要太多的學問。而我所提到的「食物轉程」「食物正義困局」,其實也只是把簡單的道理,說得好像很有學問而已。
近幾年,台灣也把友善耕作納入系統,產銷履歷持續推進,降低轉型的門檻和風險,再加上【農務e把抓App】的逐漸成熟優化,在我看來,這些都是台灣在政策法規以及輔導措施各方面都更務實更接地氣,更能激發來自基層有機友善的活力,這種庶民化必將更能讓有機的福祉普惠到普羅大眾。
人文只有實踐才有真正的價值
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我們也都有慈悲高尚的心念,但是如果沒有實踐就都一文不值。
願,我們的有機之島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