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邁向循環型自給農業—來養雞吧!

現在不少年輕人返鄉就農,或是也有人退休後購地閑居,晴耕雨讀。不管是想種稻米、蔬菜,或是果樹,都可以考慮一併養個雞。對剛開始從事農業的人來說,養雞有以下好處:

  1. 從孵化開始半年後,雞隻就可以生蛋,每日可收穫,保障收入。
  2. 採用不用花大錢投資設備的平飼放養,以殘羹剩飯和農作物的外葉、間拔幼苗等作為飼料,約一年可回收資金(以租用地為例)。
  3. 雞糞堆肥是很好的肥料來源。約50隻的雞就可以提供15公畝農地所需的肥料。
  4. 雞蛋與雞肉是自給自足生活的良好蛋白質來源。

(以上資料來源:農家が教える:自給農業のはじめ方;2008年2月第三刷;中島正;農文協出版)

另外,今年(2012)的一月一日開始,歐盟已廢止不人道的格子籠飼養,並明定市售雞蛋必須明確標示屬於哪種飼養系統,在越來越重視食物倫理的今天,讓雞隻回歸天性的飼養法,不啻是絕佳選擇。

MOA大仁農場為循環型農業的示範農場,因此包含了一座小小的牧場,養了十幾頭的乳牛與肉牛,還有900隻的雞,在此簡單介紹大仁牧場的養雞法,僅供參考。

大仁的養雞,其工作人員通常稱為平飼い(hiragai,日本一般通稱),檢視其法,卻是符合free range標準:無籠、雞可在室內外活動、室內有棲架、墊料、產蛋箱、可築巢、可砂浴、可覓食、抓扒(詳見這個〈蛋雞飼養系統與動物福利一覽表〉),因此在本篇文章中,暫且稱為「平飼放養法」。

清晨,湧向室外的雞兒們

適應平飼放養的品種赤玉雞、褐色雞、卵肉兼用種

有這麼個說法:相對於為了適應高密度格子籠飼養而改良的來亨雞,赤玉(紅蛋)種的雞具有耐病性、不挑飼料等優點,相對來說跟人比較能親近,產卵量或許沒那麼好,但卻是想入門平飼養雞的好選擇。

大仁牧場目前一共養了三種品種雞:後藤モミジ(momiji)、名古屋コーチン(kouchin)、烏骨雞,除此之外還有少量雜種。其中除了後藤モミジ為購入之外,其餘的皆為自家孵化。

後藤モミジ為赤玉種,由後藤孵卵場育種改良的日本國產雞,一隻雞的年產量約為300個,蛋殼為紅褐色,故以「もみじ」(紅葉)命名之。身體強健,非常適合平飼,森先生通常購入母雞,自己孵化公雞。

名古屋コーチン也稱為「名古屋種」,日本三大土雞之一。產蛋量年約250個,蛋殼為櫻花色。以肉質良好而聞名,但因為產蛋量不差且滋味良好,故分類上屬於卵肉兼用種。性格沉穩,不像一般的雞那麼神經質。

烏骨雞原產於中國,許多養雞場會飼養與其他品種雜交而成的「偽烏骨雞」,乍看之下外表雷同,但是細看之下爪子比正常烏骨雞的五趾少了一趾、雞冠不是散亂毛狀…等,要小心分辨。純正的烏骨雞蛋個頭小,約30克左右,年產量為50~80個而已,十分稀少。

左邊為烏骨雞蛋,右邊為後藤モミジ的雞蛋

另外烏骨雞個頭較一般雞小,所生的雛鳥也小,所以市販一般小雞尺寸的器具都必須重新調整;生長也慢,一般的雞五個月可以產卵,烏骨雞大約需要六到七個月。

健全飼育環境,乃是家畜的健康之本

MOA自然農法ガイドラインー営農のてびきー(MOA自然農法營農手則)中,關於家畜飼養是這麼規定的:

  1. 不造成家畜過多壓力。
  2. 確保家畜與土地親近的環境,將家畜視為「活著的個體」,身心共同飼養。
  3. 養雞的基本為雌雄混合的平飼,盡可能的創造低密度、日照與通風良好、能夠適度運動的環境。
  4. 損傷家畜的行為盡可能的避免。
  5. 盡可能的給予健全的土壤生產出的飼料,並且要與家畜的生理機能相合。避免使用化學合成的添加物與基因改造作物。

日本的平飼養雞僅佔5%,其餘的95%全為格子籠飼養,大仁牧場成立初始,為了達到「完全手作!第一次養雞就上手」的示範效果,於是使用人力,用鐵架、木頭、網子等搭雞舍,也因為當初為了試驗了不同品種,所以共有約八九座中小型雞舍。

關於飼養環境,大仁分為雞舍與運動場,雞隻白天可以自由進出,雞舍不用水泥,而是在泥土地上鋪上木屑,運動場則是草地,讓雞隻隨意啄食、砂浴。雞舍的日照、通風良好,完全沒有難聞的氣味,負責人森先生說:「一般養雞場在汰換舊雞的時候,雞舍往往需要消毒,這邊不用,將雞糞打掃乾淨了,就可以讓新的雞隻們入住。」

雞舍的飼養密度為10隻以下/坪,一般籠子飼養則是在30立方公分的籠子裡養了兩隻雞。為了生產有精卵,公雞母雞一同飼養。問起有精卵味道有比較好吃嗎?「很可惜,」森先生笑著說,「目前沒有什麼數據可以證明有受精的雞蛋味道比較好吃。我們只是盡可能的順應自然而已。

白天,工作人員在的時候,會讓雞隻「放風」到比運動場更寬廣的區域,和動量提昇之餘,還能藉由雜草、土裡昆蟲等補充飼料之外的營養。

「放風」的雞群

題外話,佔大宗的後藤モミジ已經將運動場的雜草們吃得精光,成為一片黃土;不像個性謹慎的烏骨雞,即使到戶外了,活動範圍只有運動場的二分之一不到,離雞舍稍遠一點都不行,十分有趣。

此外大仁牧場不剪喙、不用室內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維持一人1000隻雞以下的管理上限,盡可能的貼近自然、人道飼養。

將草吃個精光的後藤モミジ和看到我拍照就快速躲近雞舍的烏骨雞
名古屋コーチン

食:自家調配飼料+多樣化攝取

一隻成雞一天的飼料攝取量約為120~130克,大仁牧場的900隻雞一天約需100公斤的飼料,為自家調配,主要材料有米、米糠、大麥、小麥、玉米、大豆渣、乾燥牧草、小麥麩、魚粕、牡蠣殼粉、醬油粕等,按照一定比例,每天由工作人員製作。

目前還沒有辦法做到百分之百國產,其中30%是外國進口的非基因改造玉米及大豆,另外70%有透過MOA關係企業拿到的醬油粕、也有來自北海道的牧草和小麥等,米則是自然農法米和減農藥米各半。問起森先生是否有全部國產的可能,他笑說也不是沒辦法,「例如占了20%的玉米可以用米取代,將米的比例拉到45%。」另外透過關係拿到的醬油粕,一般似乎很難入手,因為雞隻們需要補充鹽份,可混入少許食鹽代替。

每天混合的飼料

普通的產卵雞的產卵極限為八個月,大仁牧場則是一年(年產量少的烏骨雞可達五年,名古屋コーチン約兩年),八個月後「上了年紀」的母雞們所產的卵,形狀有時會比較不好,蛋殼也會比較薄,為了改善這種情形,森先生會在飼料中混入少許的磨成粉的木炭給這些雞兒們食用(大仁從前有製炭小屋,目前雖然已經沒有繼續製造,仍然留存了不少木炭下來),炭有許多孔隙住著許多微生物,能夠增加腸胃的吸收率,除此之外,炭會產生負離子,有使精神安定、放鬆的效果,雞是一種神經質的動物,開始食用粉炭之後,不安定的狀況據森先生所言,改善不少。

除此之外牧場有少量生產起司。在製作過程中,只有百分之十的牛奶可凝結成起司,其他百分之九十為乳清。工作人員會將它混進飼料中,一樣有增加微生物、促進腸胃吸收的效果。這是同時豢養了牛與雞的牧場才能供給的。

最後,雞兒們還有一項重要的食物來源—農場內栽培的作物的殘渣、間拔幼苗等。拜訪當天,牠們正好享用了一頓大白菜外葉大餐呢。

總結來說,每天除了調配的飼料之外,乳清、木炭粉、野菜、雜草、昆蟲等等,沒有化學成分、不為了改變蛋黃顏色添加色素、豐富多樣化的飲食,就是雞蛋好吃的關鍵。

自家孵化

自家孵化雖然有雌雄比例趨近1:1的「缺點」(大仁牧場的希望比例為15:1,一般說法為10:1,有的養雞場則會拉到100:6),但是如烏骨雞和名古屋コーチン等難以入手的品種,通常是自家孵化。一般孵育雛鳥的適合季節為春天和秋天,大仁牧場則不分季節進行。天氣冷的時候,則藉由落葉堆肥發酵時產生的熱能進行雛鳥育成。

拜訪牧場的這天,正好有一批小雞出生。

打開孵卵器,甫出生的小雞們溫暖吵鬧的擠成一團。「這顆快出來了,」森先生拿起還未破殼的雞蛋說著,「其實由母雞抱蛋是最好的,烏骨雞和名古屋コーチン是比較原始的品種,所以還留存著抱蛋的天性,後藤モミジ是為了增加蛋的產量而改良的F1種,經過多次的交配改良,已經喪失了抱蛋的天性了。牠們進到產蛋箱裡,通常把蛋下完就走了,所以必須用孵蛋箱來孵化小雞。」

下蛋中的後藤モミジ

聽著不覺有些可怕。身體強健、產量高、雞蛋滋味佳…等,符合人類需求的F1種,卻有些部分永遠缺失了–這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有孵蛋器,所以不會是品種改良時的重點。

這樣的雞,似乎算不上自然。我這麼想。即使牠是平飼放養、吃最天然的飼料、喝最乾淨的水、自在的啄食野草和昆蟲。

但現實的是,沒有一定的產量,牧場經營不下去。一顆30~40日圓的平飼雞蛋,消費者尚且負擔得起;四顆300日圓名古屋コーチン雞蛋、六顆2000日圓的烏骨雞蛋,不是一般人買得起的啊。

理想與現實、自然與人為的間距。只能盡其所能的找到平衡點吧—然後,總有一天會找到兩全其美的方法的–因為從台灣到日本,我遇見了許多人,為了這個信念而努力著。

在品種問題解套之前,先好好善待這種有些神經質、有些膽小、喜好群居的動物吧,有好雞,才有好蛋;小農們或許可在田間放養幾隻,在每日每日的循環之中,一定能體悟些什麼。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