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年將至,台灣不少水果、青菜、水產貴稱為「龍」,餐桌上的「龍」產品多得超過你想像!紅龍果的「龍」是龍珠、烏龍茶的「龍」是人名?龍鬚菜有分「海龍」跟「菜龍」、龍膽石斑是大「龍王」、白帶魚在日本就可能是「龍」?
《上下游》請各方專家一起「擺龍宴」,探究這些田間、海裡的「龍」產品趣聞!
紅龍果是「戲龍珠」,龍眼「只給皇上吃」?
紅龍果英文為 dragon fruit ,因為它火紅、革狀的外表皮加上翹起的綠色鱗片,讓人聯想到全身都是鱗片的火龍。潮州果樹產銷班第 36 班班長陳坤信表示,看到紅龍果成熟,如同神龍嘴上燃燒的龍珠,若連同它修長的綠色肉質莖部一起觀察,更像是「綠龍戲珠」。
現在台灣還可看到不同顏色的「龍珠」。陳坤信舉例,紅皮紅龍果果肉就可分成白、紅、粉、雙色,也有黃色果皮的黃皮紅龍果,和俗稱燕窩果的黃龍果(與黃皮紅龍果是不同種)。
同樣冠上「龍」字的水果還有龍眼,果實撥開外殼後,透白的假種皮包覆渾圓的黑色種子,就像是一顆眼珠。之所以以「龍」尊稱,據《菜市場水果圖鑑》記載,應為龍眼古時多進貢給皇帝、平民很難吃到,與它普遍分佈全台各處的現狀差異甚遠。
另外龍眼也稱為「福圓」、「福眼」,古代平民以此避免「直呼龍名」而犯上,也具備祝福的意味。
烏龍茶名稱:外觀、茶種、也可能是人名?
烏龍茶風味因工法不同而多樣,如它名稱含「龍」的由來一樣耐人尋味。有一說是烏龍茶葉乾多為蜷曲的條狀,像一條烏黑的龍盤繞。不過蟬蘊茶負責人陳麗華表示,台灣也有球型的烏龍茶乾。因此有些烏龍茶乾是「垂直沖天」,有些則是「圓弧盤旋」。
此外,台灣許多茶農種植的茶樹為台茶 12 號「金萱」或青心烏龍,有時口語上會將「青心烏龍製成的茶」簡稱為烏龍茶。
另有一說是因為中國安溪的茶農。陳麗華分享,安溪的茶樹因耐旱、耐寒與病蟲害而受歡迎,但早期無正式名稱。
後來有位名為「龍」的茶農攜茶下山時,茶葉在背後籃子碰撞,「像製茶過程的浪菁」,泡出的茶湯更有果香、深受市場喜愛,加上茶葉乾色澤烏綠色,所以用「烏」形容茶葉乾顏色、用「龍」紀念那位茶農,變成「烏龍茶」。
台東鹿野近年以「紅烏龍」聞名。陳麗華解釋,鹿野的茶園海拔多不超過 400 公尺,烏龍茶風味略遜於高山茶園,因此茶農與茶葉改良場合作、調整工法,讓烏龍茶湯色澤為琥珀色、果香濃郁,因其類似紅茶茶湯而得名。
她興奮表示,自家有機生產的紅烏龍茶去 (2023) 年獲得全國有機袋茶 TAGs 優選獎,被讚譽「丘陵茶也能有高山茶的細緻」,證明「低地紅龍」也能飛出一片天。(搭配閱讀:「紅烏龍」浪潮來襲!)
.jpeg)
小小龍葵是「萬用好龍」
龍葵是田間常見的「野龍」,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邱晨推測,其名稱由來應是成熟果實烏黑透亮,如同小龍眼珠的關係。
她並表示,花蓮的原住民或風味餐廳經常以龍葵入菜。花蓮紅瓦屋美食餐廳負責人林鳳廷解釋,阿美族稱龍葵為Tatukem,意思就是「回甘」,食用時微苦卻甘甜、並能去腥解膩,從燉湯、煎蛋、炒海鮮、煮泡麵都很適合,是料理上的「萬用野龍」。
龍葵具有龍葵鹼,攝入過量會造成人體不適,常被大眾認為「有毒」。對此林鳳廷說明,除了成熟果實,大家食用龍葵時煮熟、搭配其他食材、並控制每次的食用量,就不用擔心「吃到毒龍」,可安心享用它的美味。(搭配閱讀:【闢謠】龍葵吃了會中毒?)

龍鬚菜有分海陸?
青菜攤經常可見嫩梢宛如蜷曲龍鬚的龍鬚菜,通常是佛手瓜的植株嫩梢與嫩葉。不過絲瓜、豌豆等植物也有捲起的嫩梢,但未被稱作龍鬚菜。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副研究員陳葦玲推測,台灣食用佛手瓜多取它的嫩梢,不像國外以食用果實為主,加上台灣已將佛手瓜嫩梢作青菜食用,才能奪下「龍鬚」之名。
田裡有龍鬚菜、海裡也有!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張睿昇解釋,屬於紅藻的「龍鬚菜」,藻體外觀細長、蜷曲也像龍鬚。這種海藻能在虱目魚等魚塭中養殖,並穩定魚池的水質,所以台灣西南沿海的魚塭經常養殖龍鬚菜。
張睿昇提及,龍鬚菜過去多製成洋菜膠,是果凍、布丁等食品的原料。漁民偶然發現半淡水半海水養殖龍鬚菜成效更好,因此改變養殖方式。無奈龍鬚菜雖然養得快,但膠質變差,因此被進口洋菜膠取代,現在主要當作九孔的飼料。不過台灣習慣食用海藻,而龍鬚菜產量穩定,近年有台灣業者專門養殖龍鬚菜,並嘗試開拓龍鬚菜的食用市場。

龍膽石斑、鱘龍身形大如「水中龍王」
石斑魚家族中的龍膽石斑,可說是石斑中的「龍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解釋,龍膽石斑在香港名為「龍躉石斑」,「龍」是形容它身形巨大、「躉」則代表體重可超過 100 公斤。
而台灣食用、養殖、貿易石斑與香港息息相關,因此沿用香港俗名,並取諧音為「龍膽」。不過龍膽石斑的體型較大,多為分切後食用,大家平常較少能看到完整的「龍體」。
龍虎石斑名字也含龍,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說明,龍膽石斑皮比較厚,且飼養較久才有經濟價值,後來作為父本,與較小型、但生長較快速的老虎石斑配種出龍虎石斑。龍虎石斑繼承兩者優質的魚肉、魚皮口感,生長較快且較能抗病,適合宴客時整條清蒸、煮湯,現在也是台灣養殖石斑的主流魚種。

海中蛟龍也包含鱘龍魚,因為出現的時間較早,骨骼介於常見的硬骨魚與像鯊魚等軟骨魚之間,外觀也似古時候巨型爬蟲類。黃之暘表示,鱘龍魚在國外多稱為鱘魚或鰉魚,在亞洲地區會加上「龍」字,以強調牠的外觀、食補功效與價格,並作為餐廳全魚料理的魚種。
郭建賢則指出,國外通常只專門養殖鱘龍母魚,取卵巢作為魚子醬,但鱘龍魚的魚皮富有膠質、魚骨較軟也能食用,因此台灣等亞洲地區會食用全魚。另外鱘龍魚可在溫度較低、清澈的淡水水域養殖,台灣谷關、烏來等地區都找到國產鱘龍魚。
日本稱白帶魚為「龍」?龍占、龍舌少見但美味
體型細長的白帶魚,在台灣與「龍」字較無相關,但湧升海洋創辦人徐承堉表示,日本會依據白帶魚的體型與鮮度分為四等級,其中較高等級、體型較大的白帶魚會稱為「極龍」或「龍」,可作為生魚片食用,同時形容身形如一條細長的龍;至於較小的白帶魚則名為「太刀」。
白帶魚產區位於東亞,台灣也習慣捕撈、食用白帶魚,通常是依據外觀、眼睛顏色粗分為白帶與油帶。黃之暘分享,台灣食用白帶魚除了常見的清蒸、紅燒、還會加入湯或米粉中、也可以切成一節一節後油炸與捲成魚捲,料理方式相當多樣。

在魚市場尋寶,偶爾能巧遇「龍占」或「龍舌」魚。龍占嘴巴突起,閩南語也稱作「龍尖」,而稱作「龍」的原因不可考。龍占並非主流食用魚,不過徐承堉表示,台灣沿海有許多野生龍占,澎湖也有部分漁民養殖,並以青嘴龍占最受歡迎,適用料理方式包含清蒸、乾煎、紅燒等,消費者看到不妨嘗試。
黃之暘介紹,龍舌多指短舌鰨、窄體舌鰨等舌鰨科魚種,魚體極扁、像是長長的舌頭,也俗稱為「牛舌」,「龍」舌由來則推測是為了名稱好聽,也方便與其它中小型舌鰨魚區隔。台灣尚無規模養殖龍舌,卻是西南沿海重要且美味的魚種,不論是加上豆豉、淡醬油等調味料清蒸,抑或油炸後撒上檸檬汁享用,細膩鮮甜的風味總受到饕客喜愛。


龍蝦多是「外國龍」,土龍最常泡成「藥龍」
龍蝦因身形偌大、觸鬚等特徵像是神龍而得名,也經常出現在台灣餐廳裡,做成沙拉、熬湯或切成生魚片,讓人感覺料理更加澎湃。黃之暘說明,龍蝦可粗分成多棲息在暖水海域、螯不明顯的「棘龍蝦」、以及主要在冷水海域、具有螯的「螯龍蝦」。至於現在較常見的「小龍蝦」,其實不是小隻的龍蝦,多是螯蝦科的螯蝦。
郭建賢表示,台灣也是龍蝦產區,但經大量捕撈後,野生龍蝦已相當少見,而龍蝦苗期飼養難度高,國內僅剩極少數養殖或捕撈業者。相比之下,澳洲等地區的龍蝦養殖成本較低,具有價格優勢,因此台灣的龍蝦料理多使用進口龍蝦。
在台灣西南濱海地帶,有時會看到「土龍」藥酒。徐承堉解釋,土龍多指波路荳齒蛇鰻等蛇鰻科魚種,名稱由來應是牠外型修長、經常躲在潮間帶或河口泥底、泥洞裡的緣故。他並指出,土龍離水也能活比較久、展現很強的生命力,故被認為是補品,中國會製作成藥粉、藥酒,台灣西南沿海也有吃土龍進補的習慣。
不過土龍較少作為鮮食使用,消費族群特定且少量。郭建賢補充,土龍習慣底棲在泥地,又擅長鑽入泥中躲藏,飼養與抓捕難度也很高,現在僅少數漁民抓捕野生土龍,價格相當高昂,市場也不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