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龍葵吃了會中毒?正解:煮熟可安心吃,生食一天勿超過5公克

衛福部食藥署今(3)日召開記者會,呼籲民眾不能任意食用路邊野草,特別點名苦楝葉、美洲商陸、臺灣馬桑、及龍葵四項植物之中毒案例,呼籲民眾避免誤食。但「龍葵」為農村常見食用野菜,更是阿美族生活中不可或缺食材,消息一出引發嘩然。

另外,根據衛福部於網站公布「可供食品使用原料彙整一覽表」資訊,「苦楝樹皮」被標視為「可食用」,但苦楝葉則被點名不能食用,《上下游》記者會後專訪今日以專家學者的身份出席記者會、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及衛福部官員,釐清真相。

苦楝皮可當中藥,有劑量上限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表示,所謂中毒,有兩個關鍵,第一個是食用劑量,第二個是食用方式。

以食藥署提到的苦楝來說,苦楝全株不可食,包含花、果實、種子、樹皮都有毒性,然而,樹皮卻是中藥材。事實上,很多人生病每天在吃的藥都有輕微副作用或是毒性,但人體會代謝,除非一次攝取超過人體所能負荷的劑量,否則毒性不會發作。拿苦楝的樹皮來說,一個成年人人至少一天要吃到400公克以上才有中毒問題,中醫上的藥材攝取量都在安全範圍內。

衛福部食藥署科長廖家鼎表示,苦楝是比較特殊的例子,目前也在與中醫藥師作討論,考慮在網站上直接標示為「不可食用」。

苦楝(圖片來源/衛福部)

龍葵為鄉間常見野菜,阿美族餐桌必備

野外常見的龍葵,屬於茄科,含有微量生物鹼(或稱龍葵鹼),也是台灣花東地區原住民經常食用的野菜。花蓮瑪布隆農場柯春伎表示:「野菜是阿美族的靈魂,龍葵更是幾乎天天都會在餐桌上出現的野菜。」

柯說明,龍葵在阿美族語唸作「Tatukem」,是阿美族傳統數百年來的料理食材,冬天及春天的龍葵特別嫩特別好吃,在市場上一大把只要20元,一般簡單川燙或是炒過,加點調味料就能上桌,甚至煮火鍋、煮泡麵都會加進來一起煮來吃。

除了葉子,龍葵的果實也妙用無窮,已經成熟的黑色果實,在過去是阿美族孩子隨手可得的零食,尚未成熟的綠色果實,則可以壓碎抹在水牛的鼻子裡,用來逼退水蛭。柯春伎認為食藥署發布的這則消息,提到民眾食用龍葵而中毒,會有誤導民眾的疑慮,甚至是可能讓民眾對原住民食物、原住民形象,造成負面觀感。

龍葵(攝影/蔡佳珊)

龍葵可安心熟食,生食、果實攝取則有克數上限

楊振昌表示,龍葵整株從莖到葉、果實都含有微量龍葵鹼,若要食用可先以水燙過(最好把水濾掉),將龍葵葉煮熟後即可安心食用。至於生的龍葵葉就有可能造成毒害,建議不要食用超過5公克(每公克龍葵鹼含量約在1.5-5.7毫克)。龍葵果實成熟雖可食用,但如食用超過50顆則很可能會導致中毒。

龍葵葉煮成湯可否安全食用,則與溶出龍葵鹼的濃度有關,無法完全定論。

今日記者會上發送資料提及,有一案例自述食用赤道櫻草與蘑菇所煮的湯後,出現中毒反應,可能是誤食了龍葵。楊振昌表示,該案例沒有帶回食用植物殘體,只能從中毒反應推測,症狀比較接近龍葵,但無法確定究竟是不是龍葵。

廖家鼎補充表示,龍葵中所含龍葵鹼毒性最多的是未成熟的龍葵果,建議民眾在食用後若身體不適,盡快打電話就醫,同時保留食用植物殘體,方便醫師判斷。

龍葵(圖片來源/衛福部)

植物辨識能力很重要,赤道櫻草可安心食用

楊補充說明,植物辨別能力很重要,市售赤道櫻草因為和龍葵外型相似,在野外可能會有民眾誤把龍葵當作赤道櫻草食用,因此若不確定或是沒有充分把握,最好不要隨意生吃。

楊再次呼籲,民眾食用野草野菜都要先查證或諮詢專家,確保安全性才去食用,若有任何疑慮,則最好避免食用,以保安全,另外食用野草野菜時會有植物及人體的差異性,生長在不同環境的植物,其體內所含營養成分及元素不同,而每個人能夠代謝消化的量、速度都不同,若已是敏感體質,食用還是小心為上策。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