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數位農業:資料所有權的新領域

在2019年的一個早晨,位於印度東部一處叫納亞托利村莊的居民醒來時發現,他們在一夜之間失去了自己的土地。這一次,將他們趕出自己土地的不是推土機或武裝份子,而是聯邦政府的一項土地登記紀錄的數位化計畫。新的數位登錄檔案將他們居住地的108英畝土地,全數歸屬給之前的地主,但該地主早在1973年就已將土地賣給了19個家庭。

 

這個看似簡單的技術失靈現象,揭示了快速部署數位化技術的一個根本問題:它會帶來更為深化的既有排它性、以及加速不平等出現的風險。

 

蘊含在數位科技中的權力不對等

 

我們經常聽到關於未來糧食的承諾是,數位科技將使糧食系統更具生產力、更加永續、和更加有效率,並且有助於解決日益加劇的全球饑餓問題。實際上,農業數位化的受益者將主要是大型企業,而小規模的糧食生產者、原住民和其他邊緣族群則有可能面臨被汰除的風險。小農們擔心,他們的資料會在未知會當事者且取得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被用於未來再銷售給他們的營利產品與服務的開發用途–這也加深了他們對外在行為者的依賴性,同時也讓企業的荷包越來越飽滿。畢竟,農村社區與跨國科技集團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權力不對等現象。

 

印度政府從90年代開始便展開土地登記記錄的數位化,並於2008年啟動了雄心勃勃的「印度數位國土記錄現代化計畫(Digital India Land Records Modernization Programme,DILRMP)」。到了2019年,恰爾肯德邦99%以上的土地登記記錄均已完成數位化。然而,在這一快速推進的數位化過程中,僅有2.3%的土地進行了實地調查,許多社區(如納亞托利的社區)的土地所有權和權利紀錄,都消失在新完成的數位化紀錄之中了。根據DILRMP的記錄,當那裡的村民試圖繳納自己的土地稅時,官員拒絕了,同時聲稱他們不能為不屬於自己的土地繳稅。此後,村民們開始嘗試更新數位登錄檔的資訊,但仍面臨重重的困難。

 

印度各地的社區都有相同的類似經歷,特別是小農和原住民,他們依循傳統,維持對共有土地、或集體性的土地所有權的權利。新的數位記錄無法將土地所有權的多樣化格式完整的保留下來,而進一步架空了這些邊緣化族群原本既有的權利。印度的社區並非單一個案:從巴西到盧安達,從喬治亞到印尼,人們都面臨著同樣的挑戰。

 

數位農業的陷阱

 

國土記錄的數位化是糧食系統進行快速、徹底轉型的一部分,有時也被稱為「數位農業。」印度政府於2021年宣佈,完成數位化的土地登記記錄將被納入 Agri Stack,這是一個由印度政府所支持的資料交換中心,可將土地資料、農民檔案和其他非人工來源的農業資料(天氣、土壤健康、水文等)整合在一起。其正式目標是創建一個整合性的資料庫,為農民提供客製化的產品和服務。

 

但是,與其他經濟領域一樣,人們正在爭奪有利可圖的數據、以及可收集和處理數據的技術,包括人工智慧。近年來,一些全球領先的農企業與Alphabet、微軟和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建立了合夥關係,這些公司提供基礎技術設施,如以雲端為基礎的系統和人工智慧,作為農企業向農民銷售的一系列新型應用和服務的基礎。在2020年9月,來自大量農民的抗議,挑戰了印度議會甫通過向企業開放印度農業部門的相關農業法案,新法案與Agri Stack的發佈背景不謀而合,更加深了農民對新一波以資料為驅動力的土地掠奪的擔憂。

 

公正的數位化

 

從印度和其他國家的社群經驗中可以得到兩個重要的教訓。首先,數位化技術的發展和使用,已深深地根植於特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之中。技術不會從泡沫中發展,而是由金錢和權力決定其方向與用途,而這兩者都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家大公司中。其次,數位化的影響不僅只侷限於資料保護和隱私權,更具體地說來,數位化影響著公平性、以及資源和財富的分配。我們必須更加積極主動地為數位化塑形,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公正,並防止排他性和歧視的模式再現。我們目前亦迫切需要建立以人權為基礎的強有力的治理架構,為在糧食和農業領域使用的數位技術制定操作準則和標準。

 

各國政府和聯合國似乎終於開始面對此一挑戰。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最近通過了一項針對「新興數位技術與人權」的決議,該決議在強調這些技術應用潛力的同時,也認知到它們可能對人權造成的風險,包括對原住民族和農村地區居民等邊緣化族群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帶來的風險。此外,該決議還呼籲各國應建立治理架構,用以預防、緩解和修補數位化科技對人權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使科技公司的相關活動符合法律規範。

 

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最近也就糧食安全和食品營養方面的資料收集和使用,做成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議。該份文件包含首度正式嘗試描述數據和相關科技如何影響糧食系統,並就如何管理相關的機會和風險提出指導意見。更重要的是,於2023年10月通過的這些建議,承認農民、原住民族和其他小型糧食生產者是其數據和相關知識的權利擁有者,有權利獲得及分享來自該數據所產生的任何收益。

 

這些全球性倡議是否有助於在糧食和農業領域,以支援人權的方式使用數位化的技術,還有待觀察。然而,這些倡議內容亦清楚地表明,數位化帶來的問題本質是政治性的,我們不能讓科技人員和公司企業來塑造我們社會的未來。

 

從印度農民的大規模動員中可以看出,糧食生產者組織正在提出另一種願景,即技術是為人類和地球服務的,而不是為經濟利益服務的。

 

摘譯文章出處:

Philip Seufert. September 22 2023. Digital agriculture: A new frontier for data rights. Open Global Rights.

https://www.openglobalrights.org/digital-agriculture-new-frontier-data-rights/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