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點名台灣多項「貿易障礙」,含美國米、豬牛、馬鈴薯等,要求基改食物可進校園

昨(3月31)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向川普總統及國會提交《2025 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TE),再次點名台灣對美豬、美牛、馬鈴薯、稻米、基改食品、米酒稅率等限制為「不必要的貿易障礙」,要求我國調正政策,甚至直接要求,取消學童營養午餐不得使用基改食物的禁令。

我國政府回應,這些措施是為了保障國民健康與食品安全,會繼續與美方協商。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食品標準非台灣獨創,若美國有任何疑慮,應該透過協商或 WTO 的機制來進行。

NTE報告再度點名,台灣牛豬進口有限制

根據報告內容,台灣自 2003 年美國爆發「狂牛症」(牛海綿狀腦病,BSE)後,禁止進口美國牛肉及相關產品,直到 2009 年才重新開放部分美國牛肉進口。台灣雖在 2021 年解除對 30 個月齡以上美國牛肉的禁令,卻仍禁止進口絞牛肉,並對部分美國牛內臟產品施加繁瑣且「非基於科學」的檢驗程序。

在豬肉方面,台灣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對進口豬肉的肌肉、脂肪及肝臟採用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訂定的萊克多巴胺殘留標準,但對豬腎臟設定更嚴格的標準。

美方認為,台灣對豬內臟的風險評估未考量實際消費情境,且在檢測萊克多巴胺殘留時,使用的方法與國際標準不符,可能導致不準確結果。此外,台灣至今未建立其他乙型受體素化合物的殘留標準,也未提供政策依據,這點同樣引發美方關切。

《2025 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提及台灣對豬肉及牛肉規範限制(圖片來源/報告)

美方質疑台灣進口豬肉標示規定

除了檢驗標準,台灣對進口豬肉的標示規定也成為美方批評焦點。

根據台灣法規,2021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進口豬肉產品不論是否含有萊克多巴胺,都須標示原產國及是否含有該成分。美方認為,這項措施可能誤導消費者,暗示美國豬肉存在食品安全風險,因此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技術性貿易障礙(TBT)機制提出異議,並在雙邊貿易會議(如 TIFA 會議)中多次要求台灣檢討相關政策。

美方對台灣稻米採購、基改原料、米酒稅率皆有意見

報告中也指出,台灣曾因美國稻米價格過高,超出台灣設定的底價,導致美國稻米出口商投標台灣的採購案都受阻。另外,2022 年,台灣只採購了美國稻米配額的 61%(39,355 公噸),而非配額的 64,634 公噸。雖然 2023 年和 2024 年情況改善(買足 100%),但美國政府與相關業界對於稻米市場准入的問題仍然持續關注。

另外,台灣要求玉米和大豆等「基因改造」和「非基因改造」原材料需分開進口,並劃分不同的關稅項目。不過美方認為,基改食材的安全性與非基改是相同的,可以視為一種原物料來混合使用,台灣將兩種原材料分開徵稅的作法,並無科學或技術上的依據。

此外,報告中也提到自 2015 年 12 月起,台灣禁止在學校餐飲中使用含有生物技術成分(基改)的食品或加工食品,例如基改玉米或大豆食品,美國對這項禁令的科學依據表示關切,並持續要求台灣撤回這項措施。

報告中也指出,台灣對「烹飪米酒」徵收的稅率較低,但美方認為,米酒也能當作一般酒類飲用,為何稅率低於其他威士忌、葡萄酒等飲用酒類?呼籲台灣調整稅制,對所有酒類徵收相同的稅率,避免貿易不公平。

美國馬鈴薯因發芽限制遭拒,美方盼放寬規定

同時,報告也提到台灣自 2018 年起,對進口馬鈴薯(特別是用來製作洋芋片的馬鈴薯)實施「發芽限制」規定,導致台灣偶爾會拒收美國的馬鈴薯貨櫃,即使發芽本身並不構成食品安全風險。

在 2018 年之前,美國馬鈴薯進口到台灣時,發芽的部分通常會在篩選過程中去除,不會影響整批貨物的進口,但新規定讓台灣直接拒收整批貨物,影響美國馬鈴薯的出口。美國政府和相關產業正在與台灣進行雙邊討論,希望解決這個問題,讓美國的馬鈴薯能更順利出口到台灣。

農糧署:台灣稻米進口符合 WTO 規定,無貿易障礙

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表示,根據 WTO 的規定,台灣每年需進口 144,720 公噸稻米,其中 65%由政府採購,有關稅配額;35%由民間進口,需競標關稅權利金。

政府採購稻米,以美國為大宗,每年額度為 64,634 公噸,不過政府採購有「底價」的規定,而稻米底價依照國際糧價來決定。倘若流標三次(即投標價格超過底價),即可改為全球採購,這也是 WTO 的規範。

黃昭興表示,加州為美國主要的稻米出口區,過去加州曾因為稻米產量不足,價格較高,不符合台灣的底價而失去進口資格,不過近年生產順利,稻價穩定,已經沒有「投標不成」的狀況。

學者:需謹防美國要求配額擴大、降低關稅

逢甲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教授楊明憲指出,台灣稻米採行關稅配額進口,配額外則不限進口數量,但每公斤會課以 45 元的關稅。美國為以關稅政策為主的國家,關切的是台灣稻米零關稅配額外的稅率太高,因此或是希望我們配額外的進口稅率可以降低,或是可以擴大美國稻米的零關稅配額。

楊明憲表示,加州從秈稻改種稉稻,稻米專區有詳細的出口規劃、米價也遠比台灣來得低,台灣人雖然在乎米的品質,也慢慢建立品牌忠誠度,「但集中在 30% 左右的家庭自用米市場」。以台灣現在的外食比例高達六成的情況,餐飲業者一定會以價格來考量用米。一旦政府對美國稻米放行,將嚴重衝擊台灣稻米產業。

台灣禁基改食品入校園,為健康考量

校園午餐非基改共同發起人陳儒瑋指出,美方過去十年來,持續主張台灣營養午餐禁基改食品是一種貿易障礙,但對台灣來說,基改食品就是有健康上的風險,不該讓還在成長的學童受到影響。為防止基改、非基改食物混用, 2016 年在民間團體的倡議下,將兩者分列不同的稅則編號,方便業者辨識。

「事實上我們還是進口了非常多的基改玉米和大豆」,陳儒瑋表示,並沒有因為稅則分列或營養午餐禁用,而阻礙了進口的機會。

陳吉仲:產地標示符合 WTO 規範,不針對特定國家

國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特聘教授、首任農業部長陳吉仲表示,產地標示不是針對「食品安全」,而是要讓消費者清楚、透過、正確地知道食材的來源,「這是政府的責任」,也符合 WTO 的規範。而且台灣法規並非針對美國豬肉、牛肉有所要求,而是所有國家一視同仁。

陳吉仲表示,台灣是 WTO 的模範生,WTO 的衛生與植物檢疫措施要求各國在制訂貿易措施時,必須基於「科學依據、不歧視、透明度」三大標準,馬鈴薯進口也是依照這些準則來把關。他強調防疫是為了不影響國內的生產環境,且標準也不是台灣獨創的。他認為美國如果對農產品進口到台灣來有任何疑慮,應該透過協商或 WTO 的機制來進行。

農試所根莖類作物研究室副研究員黃哲倫則補充,馬鈴薯發芽有沒有食安問題與「茄鹼」含量有關,要依食藥署的規定來檢驗,不過更嚴重的問題是防檢署擔心發芽馬鈴薯若被種植,可能會影響台灣農業環境。

豬農、消基會:產品標示不應成為貿易談判籌碼

中華民國養豬合作社聯合社總經理張青斌回顧當年開放美國豬肉進口時,全台豬農群起抗議,政府為了平衡政策,才推動產地標示,讓消費者能夠清楚區分。他強調,如今政府仍背負著豬農的期待,「我覺得政府不會退讓」。

台灣養豬青年聯盟發起人郭嘉育認為,產地標示並非專門針對美國豬肉,所有進口豬肉都須遵循相同規範,標示制度不僅是為了保護台灣豬農,更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惟中表示,「無法認同『標示』就是貿易障礙的說法」。他提到如果美國豬肉有優勢,標示產地當然可以幫助消費者指名選購,美方反對標示,等於承認自己的豬肉不夠好吃。他並指出,產品標示是國內的法規,不該提升成為貿易談判的籌碼,「我認為政府不應該在這件事上讓步」。

政府強調管理措施合理,持續與美方溝通

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指出,美方業者認為,台灣主管機關對進口商、經銷商及餐飲業者的查核方式不合理,且查核頻率影響正常營運,導致部分業者不願使用美國豬肉。

各國政府基於國民健康、安全及產業結構等考量,通常會實施不同程度的貿易管理措施,對於這些政策的合理性,各國之間難免有不同看法。台灣政府一貫秉持善意立場,持續與各國溝通,針對美方提出的意見,各主管機關將以專業態度與美方展開對話。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