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會不能只坐在辦公室開會,而是要像企業一樣衝市場,為農民賺錢!」這是農會直營精米工場廠長張耀裕 30 年的經營心法。斗南農會事業體一年營業額十億元,涵蓋直銷站、精米廠、馬鈴薯、胡蘿蔔與竹筍加工等,更培養許多年薪超過百萬的農民。
遭逢美國關稅戰及後續「進口零關稅」談判,張耀裕強調,台灣面對氣候變遷和中國的侵擾,糧食若出現問題,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以糧食去交換工業製品的訂單為「罔顧國安」。他並呼籲,政府不該再削減稻米研究經費,需加緊研發產量更高的品種,才能降低台灣米的成本,站穩腳步。

從選擇品種到產銷履歷:張耀裕的胡蘿蔔革命
張耀裕是斗南子弟,從雲林工專資訊管理科畢業後,僅在外地工作半年,就進入斗南農會服務至今 30 年,歷經供銷主任、農會秘書等歷練,如今為農會精米工廠廠長,可說一生都奉獻給農會。
2002 年台灣加入 WTO,休耕農地激增,斗南農會引進機械化,並由青農組成大佃農團隊活化休耕農地,成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的濫觴,張耀裕正是在這時加入推廣部門。當年總幹事張有擇由日本引進甜脆、當時台灣無人種植的「向陽 2 號」品種,以「差異化」打入市場。
在「小地主、大佃農」結構下,農會供應種籽與農機,農民專心種植、賺取工錢。這套模式要求品質與數量,也確保經濟效益,使斗南幾無休耕地,農會更跨鄉鎮契作四湖、元長,甚至彰化與台南農地,以稻米與馬鈴薯、胡蘿蔔輪作,開創新局面。
「向陽 2 號」胡蘿蔔在斗南落地生根後,張耀裕的夥伴們不僅讓它們在台灣發光,還計畫賣回日本,但他不滿足於當原料供應商,更希望打造品牌,讓台灣胡蘿蔔有身份、有故事。

承擔風險,與農民共進退
憑藉資訊管理背景,他架設系統,為每根胡蘿蔔貼上「身分證」,消費者掃描條碼即可查詢產地、生產過程與農藥殘留檢測資訊,提升透明度,也讓斗南農會的胡蘿蔔與一般販運商區隔,成為日本進口商信賴對象。台灣農政單位後來推行的產銷履歷制度,正是受此啟發。
這套作物追溯系統也打動台灣市場,清楚的「身世」與檢測報告提升購買意願,銷量穩定成長,改變本土胡蘿蔔產業生態。
然而,農業不只靠技術與行銷,還需承擔風險、與農民共進退。2011 年胡蘿蔔大豐收,根莖類蔬菜市場消化不及,價格崩盤,斗南農會仍按契作價收購,即便慘賠 2700 萬元也未動搖。隔年市場回溫,營收 3300 萬元,不僅填補損失,也讓農民安心耕種。
「作生意本來就有賺有賠」,張耀裕語氣平靜,卻透著堅定,「我們有社會責任,不能在崩盤時放棄農民。」這種穩健經營理念,使斗南農會不只是交易對象,更是可靠夥伴。
打造自營米廠,挑戰越光米的市場競爭
2010 年,傳出政府討論廢除公糧收購制度。斗南土壤多為黏質土,不適合種植其他作物,水稻幾乎是唯一選擇。前總幹事張有擇意識到,若政府不再收購稻米,農民該何去何從?於是指派張耀裕籌劃碾米廠,經過三年思索,以「自營糧」解決問題。
張耀裕認為,台灣米市場競爭激烈,若只走大眾路線,最終只會被市場「秤斤論兩」消耗。因此,他建議改種頂級越光米,專攻高端市場,並推動農會投資興建精米廠,向銀行貸款數億元,引入日系精米設備。「碾米與精米不同,我們要用最高標準,才能立足市場。」
即便公糧制度仍存,斗南農會依舊鼓勵農友契作良質米,不繳公糧,「日系斗南町越光米」品牌形象深植人心。農會不僅保價收購天災受損稻米,優質者還有加碼獎金,讓稻農收入只有地板、沒有天花板。

斗南農會:「新鮮」是台灣米出口優勢
除了內銷,斗南鎮農會也經營外銷市場,張耀裕表示,農會早年經營澳洲市場,後來轉向美國,在政府獎勵稻米出口政策下,將產量高、成本較低的台南 11 號推向國際市場,並專注於業務用銷售。
雖然有人主張台灣應該出口精品米,但他認為台南 11 號品質優良,且西方國家對米的要求並不像台灣人這麼講究,「不需要執著精品米」。
張耀裕也指出,台灣稻田面積大,水路系統本就是為稻米產業而建,且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應該發展高產量、強調新鮮的雙期稻作,以「新鮮」作為市場差異化的關鍵。他也站在作生意的角度思考,建議儘快開拓外銷市場,才更能保障農民的利益,「與其花三年倉儲費存米,不如趁新鮮時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賣出去。」
農會帶頭,竹筍農分紅利
斗南農會的「做生意」思維也延伸到竹筍等農產。張耀裕認為,農會不能只被動協助,而應主動介入,設立農業經營專業區,穩定產業鏈,確保農民穩定獲利。因此,農會購地建集貨場、添購冷藏設備,並輔導農民組成產銷班,讓竹筍產業有規模、有秩序地運作。
由於不像稻米、胡蘿蔔有保價契作,農會為了因應竹筍的市場波動,會抽取銷售貨款的 1% 作為安定基金,當價格低於市價時,農會便啟動基金補貼價差,穩定農民收益。另外,產銷班在分級包裝時收取的費用,每年 11 月結算盈餘,再依據當年度農民提供的特、優級竹筍比例,分配紅利,確保合作模式長久運行。

斗南農會的變革,不僅體現在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也深深影響內部團隊的思維與文化。斗南農會業務經理楊雅惠表示,「他討厭沒有想法的人,只會被動執行主管交辦的事最讓他受不了。」楊雅惠認為,張耀裕不僅鼓勵創新,也擁有極高的容錯率,讓團隊成員能不斷嘗試、跌倒再站起來。
她笑說,剛開始大家都勸她遠離張耀裕,因為「跟著他會做到沒日沒夜」,但她後來體會到,這份工作不只是執行任務,而是能夠結合產官學,讓農會成為幫助農業活化的基地,這才是真正的價值。

美國米壓境,台灣米恐將陷入生存戰
今年,農會再度面對空前挑戰,川普政府引爆關稅戰,台灣政府宣佈將以「零關稅」為基礎展開貿易談判。張耀裕指出,如果讓美國米零關稅進入台灣,「嚴重打擊台灣米產業」是保守的說法,他認為更可能的結果是台灣米「穩死」。
張耀裕分析,美國米大約一公斤 30 元,台灣米至少要 45 元,價差近 1/3,佔盡價格優勢。針對外界認為「美國米不好吃、無須擔心」,張耀裕表示,美國米進口台灣多年,多數都混在台灣米裡、走餐廳等業務通路,但美國也有非常好吃的越光米,「別以為美國米只能搶低價市場」,這場競爭,遠比想像中還要激烈。
他也指出,如果美國米真的零關稅倒進台灣,斗南農會除了經手政府收購的公糧之外,原本內銷的米糧將沒有去處,即便作多少品牌行銷,舉辦多少活動,都不敵低價美國米的競爭。農會將無法再與稻農契作,稻農失去穩定販售管道,收入勢必大減,甚至被迫放棄耕作,而他能做的,也只是眼睜睜看著整條產業鏈瓦解,卻無力阻止。
張耀裕進一步強調,水稻種植面積占全台耕地約 1/3,稻作對農民生計仍具關鍵地位。他並補充,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一環,台灣面對氣候變遷和中國的侵擾,糧食若出現問題,不是用錢就能解決的。面對貿易談判,用糧食去交換工業製品的訂單,是罔顧國安的作法。
張耀裕:台灣米應以食安、新鮮闖天下
張耀裕表示,如果美方要求台灣支付 32% 的關稅,基本上等同關閉台灣米輸美市場,但去不了美國,外銷台灣米可以另尋出路,澳洲、紐西蘭甚至歐盟都有機會。
他認為台灣米種植成本高,一定要銷往更在乎品質和食安的國家。例如,歐盟的藥檢非常嚴格,但市場卻很大。台灣應該設立至少 100 公頃起跳的稻米外銷專區,一方面配合訂單國的要求統一用藥,二來也可以避免鄰田污染。
他強調「台灣米應該用『食安』和『新鮮』來闖天下」,同時,政府不該再削減稻米研究經費,需加緊研發產量更高的品種,才能降低台灣米的生產成本。

獨特的斗南食物日
為了培養對土地的認同感,斗南農會推動校園農田計畫多年,讓學生親自耕作,從播種、管理到採收,最後參觀精米工場,並親手烹調、食用自己種的米,培養對土地的認同感。
此外,每月 15 日是「斗南食物日」,學校午餐須使用當地食材。農會邀請生態廚師設計菜單,讓學生品嚐在地農產。活動期間,學生可至農產直銷站領取當季蔬菜箱,並上傳料理照片和影片至臉書,累積按讚數,農會則至學校頒獎,鼓勵親子共廚,深化食材認識。
張耀裕認為,若餐飲業者理解台灣農產品價值,便更願選用本土食材。因此,他積極舉辦講座介紹台灣米,即便業者不向農會採購,也能提升認識,進而改變烹飪方式。他相信,「只要飯煮得好吃,大家就會願意吃台灣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