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驟變重傷酪梨,屏東酪梨僅剩 2 成,全國酪梨產區恐都不樂觀

今年水果流年不利,除了芒果因寒害全面減產,酪梨也嚴重欠收。去年颱風損傷果樹樹勢,年初氣候忽冷忽熱,授粉不良嚴重落果,最早收成的屏東酪梨恐將銳減八成,其他產區災情恐也不樂觀。

嘉義農試所聘用助理研究員蔡惠文指出,農試所會協助陸續勘災,農糧署會再視情況決議是否啟動天災救助。另外,面臨極端氣候,選育抗逆境的品種,雖短時間無法應急,但長期來看十分必要。

天氣變化導致今年酪梨授粉結果不良(圖片提供/立委鍾佳濱辦公室)

颱風受損在前、溫差傷害在後,屏東酪梨只剩一成

萬丹鄉農會總幹事張枝烈指出,去 (2024) 年的山陀兒與康芮颱風讓酪梨樹勢受損,葉子掉很多,光合作用效率變差。今年年初遇到寒冬,但氣溫又不時回升,「一下子很冷,一下子很熱」,結果率非常差。

里港農會推廣股顏主任提到,酪梨雖然是果樹,但根系相對其他果樹比較短淺,容易受強風影響。去年幾個颱風造成果樹受損,今年又有溫差的折磨,「早生種的幾乎全掛」。她提到近日送農會拍賣的酪梨每天只有 20 公斤,但過往 4 月每天都會有 200 多公斤,等於收成只有往年的 一成。

去年颱風影響酪梨樹勢(圖片提供/陳昱詮)

高樹農會:需面對極端氣候,酪梨需要保險

高樹農會總幹事洪銘聰表示,忽冷忽熱的天氣讓酪梨授粉狀況很差,原本嘉林一號、黑美人等早生品種現在已經開始採收,但果園中沒幾顆大果。他還仔細觀察酪梨的蒂頭,發現不是健康的綠色,而是紅色,代表果樹仍舊不健康,營養輸送不足,「強風一吹,大雨一下,這些酪梨就會落果了」。

面對一棵樹上長不出五顆可以採收的酪梨,洪銘聰感歎老天弄人,他說高樹許多農民砍掉檳榔種酪梨,而且選擇早生種,避開台南的收成,就是想要搶得市場先機。且近年國人重視養生,酪梨的益處在廣被宣傳的情況下,國產酪梨需求日增,「甚至有農民砍掉蜜棗、芒果來種酪梨」,沒想到今年會有這麼嚴重的災情。

洪銘聰強調,既然極端氣候是農民必須面對的風險,他希望農政單位多傳授應對的方法,讓農民學習;他也強調,政府可以考慮推出酪梨保險,提供果農有更多保障。

天氣變化導致今年酪梨授粉結果不良(圖片提供/立委鍾佳濱辦公室)

果農班長籲:產量剩兩成,切勿追價賣未熟果

萬丹鄉酪梨產銷班第十班班長吳讚旺表示,今年氣候異常,經常一天內溫差達十度,酪梨落果嚴重,尤其是紅心圓、嘉林等品種最悽慘。他提到正常狀況下,一分地種 25 至 30 棵酪梨果樹,五年齡一棵可以採收 200 顆酪梨,「現在有許多班員種 70 棵,沒有一棵超過十顆酪梨」,整體來看,產銷班的酪梨大約僅剩下兩成。

吳讚旺也觀察到,去年此時,酪梨拍賣均價為每公斤 220 元,但現在的拍賣均價飆升到 390 元,「因為量少,價格看漲」。他擔心農民為追高價,不等酪梨成熟就採摘,讓消費者買到「啞巴果」,會影響消費信心,呼籲農民不要短視近利。

萬丹青農阿彰在兩分地內種植 56 棵酪梨,以早生種黑美人為主。他提到不計地租與人力,一公頃酪梨約需 5 萬元的肥料與 1 萬元的農藥,一公頃 8 萬元的天災救助起碼可以彌補農民部分成本,「幫助非常大」。

農試所:研發抗逆境品種勢在必行

嘉義農試所聘用助理研究員蔡惠文指出,台灣酪梨前五大產區分別為台南、嘉義、台東、屏東及南投。屏東地處台灣南部,果農又多種植早生種酪梨,因此開花較早、災情也較早發現,但「全國酪梨可能都出現問題,災情應該會陸續傳出」。

蔡惠文表示,酪梨不同品種分別從從 12 月到 4 月都在開花,開花時若氣溫忽高忽低,會讓「雄花、雌花花期錯亂」,當兩者開花時間不同調,就很難授粉完全。同時,氣溫急遽變化也會影響花粉的活力。她預估今年屏東的酪梨結果率只有一、兩成,接下來農試所會陸續勘災,再視情況建議政府是否啟動天災救助。

為預防低溫對作物造成不利影響,蔡惠文建議可以在低溫時進行果園灌水保溫、增施鉀肥與鈣肥以提升作物耐寒力,並於果樹迎風面設置防風林,以減少冷風直接吹襲。她也提到,雖然「選育比較抗逆境的品種」無法在短時間見到成效,卻是必要的工作,未來會持續努力。

今年酪梨結果率差,果實也長不大。(圖片提供/蔡惠文)

農金署:酪梨保險研議中

農金署副署長周妙芳表示,新保單的設計需要收集很多資料,進行各種評估,酪梨保單已在研議中,她會再商請保險公司加快開辦。

不過周妙芳也坦言,現有的多張果樹保單銷售狀況低迷,多少會影響保險公司開發新保單的意願,「他們會更審慎評估」。政府會再加強宣傳力道,希望農民都能在保險中受惠。

延伸閱讀:

全國芒果受寒災,滿樹皆是空包彈,芒果險亟需推廣,投保面積僅有 0.4%

芒果大事不妙,寒害影響授粉,土芒果、愛文、蜜雪產量大減,價格恐飆升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