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防制法》草案因業者抗議暫緩,監委:專法今年一定要上路

為終結檳榔三不管的局面,衛福部於去(2024)年預告《檳榔健康危害防制法》(以下簡稱「《檳榔防制法》」)草案,要求檳榔攤商登錄,引發強烈反彈,衛福部決議暫緩草案。為持續推動檳榔管理,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消基會」)昨(23)日舉辦論壇,針對專法、轉作推動等實務問題進行探討。

監察委員趙永清指出,檳榔已嚴重危害國人健康,每年罹癌人數破萬,《檳榔防制法》今年一定要上路,「倘若行政院怠惰、延宕,監察院不排除彈劾」。檳榔工會幹部則質疑,檳榔與口腔癌未必直接關聯,也提出轉作其他作物面臨的銷售難題。農糧署回應,未來轉作將提供技術指導及強化產銷連結。

監察委員趙永清要求,《檳榔防制法》應於今(2025)年上路。(攝影/林怡均)

檳榔致癌、風險遞延讓口腔癌人數居高不下

國際癌症總署(IARC)證實,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研究亦指出,嚼食檳榔與口腔癌的發生有顯著關聯。衛生福利部口腔健康司司長張雍敏表示,數十年來,國人的嚼檳率明顯下降,但口腔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並無顯著變化,因為檳榔健康危害有遞延效應。

張雍敏說明,相關研究指出,若連續 10 年、每天嚼食 10 顆檳榔,後續即便戒掉檳榔,罹患口腔癌的風險仍會持續 10 年以上。

監察委員趙永清強調,檳榔產業百億產值,竟是以國人健康為代價,「簡直駭人聽聞」。過去嚼檳族有百萬人,雖然近年來略降至 80 萬人,但每年健保支出中,食道癌和口腔癌的支付金額從 80 多億元增至 140 多億元,每年罹癌人數破萬、口腔癌死亡人數更超過 3000 人。

衛福部口腔健康司司長張雍敏說明,國際已經證實檳榔的致癌性。(攝影/林怡均)

《檳榔防制法》因產業反彈暫緩,監委:今年一定要過

《檳榔防制法》草案規定檳榔攤商需申請登錄,核准後才能合法販售。張雍敏強調,《檳榔防制法》草案內容比照《菸害防制法》,共分成七個章節,僅禁止供應未成年人、孕婦嚼用檳榔,目的為減少國民健康危害,並未禁止檳榔產業存續。

然而,檳榔攤多數無營業登記,業者人人自危,並認為草案嚴重影響生計,全台檳榔工會奔走陳情,醞釀上街抗議、預計動員超過萬人。今年 1 月 21 日,衛福部口腔健康司與檳榔產業進行溝通會議,決議暫緩「登錄」,並針對檳榔行銷、場所宣導等研擬配套。

趙永清表示,監察院從 2013 年便持續關注檳榔,調查過農藥、荖葉等問題,並提案糾正行政院,儘管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曾承諾跨部會處理,但卻不了了之,直到去(2024)年,行政院終於提出《檳榔防制法》,然而,公共政策參與平台留言卻是 95% 反對、要求延緩實施。

趙永清認為,因檳榔而遭受口腔癌等疾病風險者,多為中年勞動階級,經濟狀況處於弱勢,卻也是家庭支柱,一旦罹癌、死亡,會使家庭陷入絕境。《檳榔防制法》今年一定要上路,監察院會再與行政院、立法院溝通,倘若行政院怠惰、延宕,監察院不排除彈劾。

《檳榔防制法》草案共分七個章節,包含衛生、警語、業者登錄。(攝影/林怡均)

檳榔轉作將朝向連結銷售

檳榔是台灣第二大作物,2023 年仍有 3.7 萬公頃,栽種面積僅次於水稻。農糧署雜糧特作組組長莊岳峰坦言,中央過往對檳榔採三不政策,在監察院關注下,農業部自 2014 年起推動檳榔轉作後,檳榔面積減少約 8499 公頃,降幅達 15%,而後防檢署也公告檳榔蟲害防治用藥,2022 年起,農糧署也開始執行檳榔安全用藥抽檢計劃。

儘管栽檳榔市場正在縮小,但現階段檳榔產業依然存在,推動檳榔轉作是協助產業重要的轉型方向,莊岳峰指出,2023 年至 2026 年檳榔廢園轉作計畫,已經針對過往問題調整,允許申請人可一次或分三年分階段廢園,並依該年廢除比例撥付經費。

農糧署每年設定的廢園面積為 200 公頃,2024 年檳榔廢園面積為 185.71 公頃、轉作面積 15.25 公頃。莊岳峰指出,檳榔廢園轉作過往思維停留在「生產、改變作物」,但農民轉作後需要收入,轉作前確保銷售才會讓農民有信心,目前農糧署提供轉作選擇有 19 種作物,也會持續檢討如何納入更多作物,且接下來輔導也會朝媒合契作通路進行。

農糧署表示,檳榔廢園大多轉作長年果樹,例如珍珠柑、榴槤,以及油茶。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是推動檳榔轉作油茶的關鍵,基金會倡導組主任莊麗真說明,基金會提供一條龍服務,讓檳榔農能以最低成本轉作,轉作過程提供生產技術輔導,並建立穩定的產銷機制,媒合金椿茶油工坊對農民保證收購,農民有利可圖才願意轉作。

農糧署雜糧特作組組長莊岳峰表示,未來輔導轉作將加強產銷連結。(攝影/林怡均)

法案應考慮原民需求,國外防制也需時間醱酵

《檳榔防制法》影響範圍也包含原住民,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高齡健康促進與照護管理原住民專班副教授怡懋.蘇米表示,對原住民來說,檳榔是文化產物,國內現在 16 族都有檳榔相關記載,且至少六個族群將檳榔視為定情信物。儘管目前 51% 原住民居住在都會區,但基於價值觀、情感、祭儀、文化的聯繫,嚼檳率仍然很高。

然而,原住民罹癌第三名便是口腔癌,怡懋.蘇米認為,《檳榔防制法》制定過程缺乏與原住民溝通,但原住民通常面臨更高的健康風險、缺乏癌症的認識。農業部盤點的轉作項目應納入原民需要的品項,政策佈達與衛生教育宣導過程則應善用部落耆老、意見領袖。

論壇也分別邀請來自印度和泰國的頭頸癌外科醫師 Pankaj Chaturvedi、Patravoot Vatanasapt,印度防制檳榔是產官學強烈連結,檳榔產品上有警語、每間檳榔攤更擺放口腔癌照片,讓人民清楚檳榔的危害;檳榔原本是泰國文化的一部份,但在某任總理宣誓下,檳榔食用量下滑,但必須經過很長一個世代才能看到防治效果。

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教授張育銓則線上發表意見,罹癌的成因是由不同因素累加,防制上應從多面下手,若只針對檳榔,等於是放任其它導致口腔癌的因子繼續危害國人健康。他質疑,《檳榔防制法》若讓國內檳榔嚼食率降低,卻仍有高口腔癌發生率和死亡率,此時才來證明單從檳榔防制無法有效防治口腔癌,「這難道不是政策殺人?」

彰師大教育學院高齡健康促進與照護管理原住民專班副教授怡懋.蘇米認為,《檳榔防制法》必須納入原住民的意見。(攝影/林怡均)

檳榔農擔心轉作,消基會願協助推轉作作物

檳榔產業人士也參與此次論壇,南投縣國姓鄉檳榔聯誼會前會長趙重權表態支持《檳榔防制法》,也希望檳榔添加物納管。但他認為,不該把檳榔與致癌畫上等號,許多病友同時有抽煙喝酒習慣。此外,山區檳榔廢園轉作不易,更面臨山豬、猴子危害,他申請 30 公頃廢園,「沒有全部成功」,因為山區轉作果樹根本不夠山豬吃。

另一位屏東檳榔農坦言,早期許多檳榔農轉作可可,卻失敗收場,讓農民失去信心。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陳秀熙則表示,法案目的在於保障國人健康,有專法才能讓高風險族群篩檢,而檳榔轉作不見得是在現有框架中,例如:發展特殊要用作物,或是發展加工品才能創造三贏。

南投縣國姓鄉檳榔聯誼會前會長趙重權表示,支持《檳榔防制法》,但希望政府不要把檳榔污名化。(攝影/林怡均)

口腔癌病友侯龍生認為,嚼檳、罹患口腔癌者多為男性,一旦發病便會傷害家庭經濟,以他為例,發病時接受治療時,孩子剛上小學,家庭經濟壓力沉重,推動《檳榔防制法》無需質疑,法案延宕一天,便有更多國人受害,政策應鼓勵大型建設、貨運公司避免將檳榔帶進工作場所。

儘管產業、學界諸多意見,但消基會副董事長侯勝博表示,口腔癌才是最大的敵人,後續若是在地檳榔轉作,發展出優良品質的農產品、食品,消基會幫忙推動「責無旁貸」。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