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確保台美貿易談判保障國人食安及產業權益,立法院今(24)日邀請相關部會進行專題報告。行政院經貿辦公室對談判細節三緘其口,僅表示會通盤考量國人需求。值得注意的是,WOAH 已認定美國牛肉為狂牛症風險可忽略,且美國已超過 10 年未發生狂牛症,過去的管制部位如:牛內臟,有開放的可能性。
根據《華爾街日報》,英國財政大臣公開表示,在與美國的貿易談判中,英國的食品安全標準(如禁止荷爾蒙牛肉和氯洗雞肉)將不會讓步。針對立委質詢,台灣是否在談判中堅守現有食安標準?衛福部僅表示,「食安優先」是最大原則,但談判前不能掀翻底牌。

台美貿易逆差 28 億美元,加權平均關稅僅差距5.3%
台灣是美國第八大農產品出口國,美國則是台灣最大農產品出口國,台灣對美國農產品為貿易逆差,逆差額為 28 億美元。
行政院經貿辦公室副總談判代表顏慧欣說明,以關稅角度來看,台灣對進口農產品的簡單平均關稅稅率為 16.6%,美國對進口農產品關稅為 5%,但若以「加權平均關稅」來看,台灣對進口農產品關稅為9.3%,美國對進口農產品關稅為 4%,兩者差距僅 5.3%。
台灣銷美主力農產品為蝴蝶蘭、吳郭魚、毛豆等,美國輸台主力農產品則是玉米、小麥、黃豆。農業部次長杜文珍表示,以產業角度來看,台美貿易是互補的,特別是玉米和黃豆,榨油後的豆粕及玉米都作為畜牧業所用飼料。
美豬、牛限制是否修正?食藥署:談判前不掀底牌
3月底,美國發布《2025 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NTE),點名台灣對美豬標示、美牛局部禁令、基改食品等限制為「不必要的貿易障礙」,要求台灣調正政策。總統賴清德則於4月投書《彭博社》,表示與美國談判將從「零關稅」談起,並承諾將採取具體步驟,解決非關稅貿易障礙。
出席立委大多針對 NTE 及總統投書內容質詢,民眾黨立委陳昭姿等人詢問,行政院是否堅守進口豬內臟的萊劑殘留標準、豬肉原產地標示的原則,以及是否會堅定不全面開放牛肉產品。
對此,衛福部食藥署署長姜至剛回應,進口豬內臟的萊劑殘留標準,主要考量到國人、特定族群食用內臟的特殊需求;豬肉的原產地標示則是對所有國家一體適用,並無歧視美國。
姜至剛補充,食藥署近年查察業者時,發現到違規標示問題並不局限於美豬;牛肉是否全齡開放,則需依科學證據分析判斷。他強調,「食安優先」是最大原則,不過談判前不能掀翻底牌。
經貿辦:將於「適當時機」對外說明
國民黨立委王育敏、楊瓊瓔等人則詢問,台灣對美國談判時,美豬、美牛是否為談判議題,且是否作為談判籌碼?對此,顏慧欣回應,基於台美談判的互信基礎,現階段無法對外揭露談判內容,但全球各國都以自身最大利益談判,未來若有「適當時機」,將會由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率團對外說明。
美國 4 月 10 日宣布暫緩加徵對等關稅 90 天,目前已過 14 天,何謂「適當時機」?《上下游》近一步詢問,宣布時機會在緩衝期 90 天結束後,抑或是提早說明。顏慧欣則回應,目前無法保證時間點,但絕對是台美雙方談判後,雙方認為合適的時機說明。

WOAH:美牛的狂牛症風險可忽略,是否開放要評估
針對美國關切台灣是否開放全齡、全部位美牛輸入,我國《食安法》第 15 條明令,禁止輸入近十年內發生狂牛症國家、地區之牛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及其他相關產製品,但美國已超過十年未發生狂牛症。
牛內臟、頭骨、脊髓、內臟等部位俗稱雜碎,從農業統計來看,美國牛雜碎輸台數量從 2004 年起明顯大幅降低,2024 年僅進口約 13 公噸的牛橫隔膜。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詢問,美國是否已脫離狂牛症疫區、未來是否會全部位開放?杜文珍表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目前已認定美國牛肉的狂牛症風險是「可忽略的」,且美國已超過 10 年未發生狂牛症。
意指,目前美國的牛頭骨、腦、眼睛、脊髓、絞肉、內臟,已從紅燈禁區進入閃爍不定的黃燈區,正式輸台或許只差一紙正式公告?但若開放,則須面對輿論、民情的壓力,本次台美貿易談判,是否將全面開放美牛輸台?姜至剛僅回應,還需依據科學證據、國人飲食習慣重新評估。
不只玉米,也可加大採購便宜原料做飼料用油
民進黨立委鍾佳濱則表示,美國黃豆過往 52% 銷往中國,但隨美中貿易、關稅戰白熱化,接下來短期內可預見無法銷中的美國黃豆出現超額供給、價格下滑,對於台灣畜牧業來說是好消息,以養豬產業為例,飼料約佔飼養總成本 63%,而在以 LYD 三品系肉豬的飼料配方來說,玉米約佔 55%、大豆粕佔 18%,另有 27% 為飼料用油。
鍾佳濱指出,動物飼養用油多來自屠宰時的下腳料,飼料廠反映缺乏便宜原料,建議行政院可加大對美採購飼料用油脂,既能幫助達到貿易平衡,也能協助產業降低飼料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