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支大型風機闖關東海岸,能源政策缺配套,地方自力救濟,杯葛開發說明會

台灣陸域風機開發超過 20 年,經濟部並未針對陸域風機制訂引導機制,讓業者四處搶地插旗,台亞風能的「東海岸風機」計畫,即是典型案例。該案擬在東海岸插上 33 支風機,其中台東大武鄉幾乎每 1.2 公里就會豎立一支鋼鐵巨塔,引發全國怒火。

輿論狂燒逼得環境部、經濟部出面滅火,表示不支持該案,但在政策架構未改變之下,開發商持續闖關,昨(12)日舉辦環評說明會。在場外震耳欲聾的抗議聲中,廠商於場內獨自宣讀簡報,最後自行宣布已完成法定程序,為台灣風電開發史再添一頁驚奇。

廠商在居民震天響的抗議聲中「宣讀」說明簡報,並自行宣布「已完成法定程序」。(攝影/楊語芸)

南迴居民怒擋計畫,廠商獨自宣讀簡報

由台亞風能子公司「東風電力」提出的「東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擬在太麻里大竹溪出海口至達仁鄉南田村長達近 27 公里的海岸線上,插上 33 支風機,按照環評程序,東風電力必須辦理地方說明會,昨(12)日晚間原訂六點半召開的會議,還未開場,抗議行動便提前引爆。

下午四點半起,居民拉起寫滿反對口號的大型布條,還用機車、桌椅層層封鎖會場入口,呼籲鄉親「不要進去簽到」,村長、民代、居民輪番發言,強烈表達南迴反風電的立場,會場外的人潮越聚越多,連土坂、台坂、新化部落等非臨海部落都來聲援,長濱、達仁鄉也有支持的力量出席。

南迴反風電自救會會長潘美緣怒吼,台東不歡迎風電。(攝影/楊語芸)

在幾乎沒有任何民眾進場的情況下,東風電力執行長李建勳與總監謝智超輪番上陣,逕自在會場內宣讀簡報。大武居民此時衝入會場,對廠商高喊「滾回去」,氣氛劍拔弩張,險些爆發肢體衝突。最後,在警方保護下,廠商宣稱「程序已經完備」倉促離場。

不過,南迴反風電自救會會長潘美緣表示,自救會與現場所有民眾均不承認這樣的程序,並強調「我們有錄影為證,廠商根本沒有完整唸出任何內容,現場完全無法辨認」。她呼籲,本次說明會應被視為「不成立」、「未完成法定程序」。

YouTube video

廠商盼理性溝通,強調風能助企業減碳

李建勳表示,政府對減碳目標日益重視,企業也需在 2030 年前達成供應鏈減碳,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成為主要可行方案,這也是該東風案推動的背景之一。雖然事先知道會有抗議與反對聲音,但仍希望能理性、和平地與居民溝通。他認為部分鄉親在資訊被誤導的情況下,做出錯誤判斷,「十分遺憾」。

謝智超表示,說明會是依照環評程序規定辦理,也是向鄉親報告本案環境影響評估結果的機會,更希望透過說明會匯集不同意見者的聲音。但反對的居民連說明會都不讓辦理,也是在剝奪想要理解的人的權利。「要讓大家都有表達的機會,才是民主社會的風範。」

東風陸域風力發電計畫開發位置示意圖(藍色點為風機)(照片截自環境部)

東風計畫逼近,居民憂成東海岸破口

潘美緣提到,自己中年返鄉原本只想安靜耕耘,讓根紮在土地上,「我今天站出來,是因為這件事已經燒到我家門口」。她強調,大武雖然「又老又窮又弱」,卻不會沉默,必須奮力反抗,「長濱已經擋下說明會,如果大武立了風車,就會成為東海岸的破口」。

潘美緣也指出,大武的夜晚本該是浪聲與微風低語的世界,風機一旦進駐,取而代之的將是日夜不歇如地鳴的低頻噪音。她更擔憂,那片被稱作「台東藍」的天海之色,將被鋼鐵巨塔生硬地劃破,留下無法癒合的傷口。

她也批評,西海岸的風機政策已經失敗,不該再複製到東海岸;南迴四鄉最重要的產業是觀光,年輕人近年接受地方創生的補助,努力返鄉經營民宿與餐廳,即使接連受到風災、地震打擊,仍慢慢站穩腳步,「風機對觀光就是大減分,自然的美景才是吸引遊客的長期保證」。

台東漸層藍吸引無數國內外旅客,插上風機勢必破壞美景。(照片提供/潘美緣)

部落青年拒補償,守海景不讓步

「不要跟我們談什麼補償金、回饋金」,大鳥部落青年會會長成宇翔強調,部落需要的建設應該是從人出發、符合在地文化,部落應該用自然的元素發展,不是用鋼鐵填滿海岸線。他批評廠商連開會通知都不是寄送給每位居民,遑論未來會提供工作機會,「我們無法信任他們」。

部落青年吳優則擔心風機的安全性。台灣十個颱風有八、九個從台東登陸,風機在迎風第一排真的能抵禦強颱嗎?他說自己是部落長大的孩子,維持在地景觀是使命也是責任,而風機預定地正是族人的生活領域,「台東立風機,只是成就都市人需要電而已」。

大鳥部落青年會會長成宇翔強調,部落不要補償金,唯望所有建設以「人」出發。(攝影/楊語芸)

守護淨土拒風機,居民憂壓迫感與生態危機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士忠指出,大武沿岸距離聚落極近,巨型風機一旦豎立,恐對居家安全構成威脅,更帶來無形的壓迫感。「苗栗的朋友告訴我,(風機)一、兩公里外都覺得吵,我們這裡距離更近,怎麼可能不受影響?」

協會經理張玲芬身為母親與在地導覽工作者,長年推廣深度旅遊、介紹東海岸的自然與人文。她雖然認同綠色能源的理念,但對風機與候鳥遷徙路徑重疊以及風機對生態平衡的衝擊深感疑慮。「再多補助也無法彌補失去的自然資產」,她強調保護故鄉不是選項,而是責任。

返鄉青年憂低頻噪音與光害 盼讓長輩聽懂真相

返鄉青年李玫昌四年前辭去媒體工作回到大武,只為陪伴家中長輩。他憂心,「連汽車開過去都會把老人家吵醒,低頻噪音的長期影響可想而知。」大武人口高齡化,長輩睡眠品質普遍不佳,一旦再受到聲波干擾,健康勢必受損。他還指出,光害同樣不可忽視,「車窗反光都讓人不舒服,更何況是風機葉片折射的閃光。」

在地青年趙健宏回憶,成長歲月中,海邊始終是生活與休憩的核心場域——從戲水、垂釣到看日落,都是深植心底的風景。他憂心高聳的風機若佔據視野,將徹底改變海岸的純淨樣貌。「這裡是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不應被外來設施破壞。」

在地青年趙健宏表示,台東淨土不應被外來設施破壞。(攝影/楊語芸)

為下一代守海護山,青年憂觀光與生態雙受損

退伍返鄉的在地青年鍾志鴻提到,他帶領部落青年打籃球,努力營造宜居、宜教養孩子的環境。如今面對風機計畫,兒子的一句提問:「可以幫我們守住這片海嗎?」讓他深感慚愧。「我們這一代沒有權利替孩子決定未來,自然的資產必須留給他們。」

近年返鄉經營民宿的葉宜臻,推動以巴塱衛山為核心的生態旅遊,她表示,這裡有許多值得駐足的風光——有開車可直達的「小百岳」,也有專程遠道而來欣賞月光海的旅客。她憂心風機一旦設立,不僅會削弱觀光吸引力,也會讓她對家鄉感到失望。

集結40多個店家的「南迴永續旅行聯盟」發起人撒武恩.卡羅觀察到,近年從地熱、小水力到最新的風力計畫,台東已成為國家推動綠能的熱區,但無論在配套措施或地方溝通上,皆顯得薄弱,甚至給人「強行過關」的印象,讓地方盛傳廠商與政府存在利益關係,也削弱了居民對綠能的信任。

近年返鄉經營民宿的葉宜臻憂心風機設立會削弱觀光吸引力。(攝影/楊語芸)

地方民意明確,縣議長與立委齊聲反對

台東縣議長郭秀華表示,4 月初議會曾舉辦「台東縣海岸線風力發電設置案民意座談會」,當時出席的各鄉鎮長、縣議員、鄉鎮民代表與多名村里長,均一致反對在台東海岸架設風機。她今日再度到場,重申議會立場,呼籲廠商「知難而退」。

立法委員黃建賓指出,先前民調顯示,大武鄉反對設立風機的比例高達七成。平日沉穩的居民,因家園面臨威脅,才在說明會現場展現罕見的激烈情緒。他說,這並非拒絕對話,而是民眾已明確表態,「不必再聽一個我們不要的計畫」。

黃建賓補充,台東並不反對綠能,但地處颱風第一排,居民擔心風機在颱風來襲時反成災害。更重要的是,風機並非如政府所言般「永續」,在眾多不確定風險下,犧牲自然環境並非正確政策。

立法委員黃建賓強調,台東居民已經明確表態,不希望風機出現在台東海岸。(攝影/楊語芸)

延伸閱讀:

失控的陸域風機任廠商獵地,經濟部、環境部不同調,凸顯綠能政策混亂

33 支陸域風機矗立南迴海岸線?恐衝擊生態,低頻噪音影響健康,專家籲審慎評估

中研院研究登國際期刊,台灣風機與民居過近,低頻噪音有害健康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