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卓越盃」(COE, Cup of Excellence)咖啡國際競標今(29)日凌晨傳來好消息,本屆冠軍得主──七彩琉璃咖啡莊園蜜處理的藝妓豆──以每公斤 12,500 元的高價成交,刷新歷屆紀錄,為台灣咖啡再添亮眼成績。
這場創紀錄的拍賣,讓國際買家看見台灣精品咖啡的潛力,也凸顯 COE 在打開國際市場的關鍵角色,然而,舉辦 COE 需要龐大資金與人力,長期多由業者自籌相當吃力,由業界認為,若政府能進一步支持,將更有助台灣咖啡站上國際舞台。

台灣咖啡踏上國際舞台,COE 評鑑助農民翻轉價值
台灣咖啡產業策略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召集人林哲豪指出,COE 是全球最具公信力的精品咖啡評鑑制度,核心精神在於建立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樑。各產地國會先舉辦國家級評鑑,由國際與在地評審團盲測後,選出最高分的咖啡,再將生豆寄送給潛在買家試飲,最後透過網路公開拍賣成交。這樣的模式往往能拍出高於市場行情的價格,讓農民直接受益,也推動咖啡產業升級。
COE 已經舉辦 25 年,台灣則於前 (2023)年試辦,今年舉辦第二屆。林哲豪指出,以「台灣」之名參加國際活動並不容易。隨著中國咖啡市場快速發展,他們同樣有意加入 COE,一旦入會,可能會阻擋台灣的資格。因此他急於在前兩年推動,率先以「台灣」之名成為會員。

經費拮据靠自掏腰包,COE 在台辦理陷困境
辦理 COE 賽事與國際競標,需要龐大的資源投入。從前期的農民說明會、收件與樣品檢驗,到國際評審的接待、翻譯協助,場地布置與專業杯測設備,以及拍賣樣品的國際快遞與各國海關檢疫,事後還需追蹤買家回饋、拍攝咖啡農影片進行行銷等,林哲豪直言,「單靠民間組織實在非常吃力,其他產國也都是由國家級單位承辦。」
2023 年台灣試辦 COE 時,聯盟曾提出 1200 萬元計畫並獲農委會支持,活動期間,時任副總統賴清德也到場背書,強調「咖啡是台灣農業的新未來」。但經費卻遲遲未核發,林哲豪只得先行墊付,最終僅獲核定 500 萬元。
2024 年,時任副院長鄭文燦明確指示「要辦理 COE」,林哲豪全力投入,「我還解約保單、定存,先行代墊」,最終未獲任何補助。今年賽事,林哲豪在立委蘇巧慧協調下,再度提出補助申請,經過三次修正,最終仍未核發任何經費。
林哲豪坦言,農糧署確實在其他面向支持咖啡產業,但在他看來,幫助台灣咖啡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透過 COE 站上國際競標舞台。他認為,國產咖啡既無關稅保護,農民也缺乏保險作後盾,平均來看,咖啡是每公頃獲得農業部照顧最少的作物。如今聯盟只要求推動 COE 這個最關鍵的一步,卻遲遲得不到政府支持,讓他灰心喪氣。

咖啡元老郭章盛:國際競標讓台灣藝妓咖啡價值翻倍
神農獎得主、咖啡界元老郭章盛表示,他的藝妓在台灣只能賣到每公斤約 3,000 元,但去年 COE 拍賣開標價格就超過 6,000 元,去年競標的買家包括美國 Blue Bottle、中國北京以及沙烏地阿拉伯的業者,連台北知名的興波咖啡也競標走他的咖啡豆。「我種咖啡快 30 年,從沒想過會有阿拉伯人喝我的咖啡」,這個國際舞台讓他備感榮光。
郭章盛還提到,有外國買家表示,喝了他的豆子後才知道台灣也有咖啡,而且品質出色,甚至有人因此認識了台灣這個國家。他直言,「辦這些賽事對台灣真的很重要」,等於替台灣做國際性的廣告,希望政府能給予更多支持。
「咖啡王子」方政倫:COE 評審肯定提升產業信心
另一位神農獎得主、「咖啡王子」方政倫也強調 COE 的重要性。他指出,「很多國際評審來台灣,他們通常也是國際咖啡買家」,透過他們杯測後的評價,台灣咖啡的品質才能獲得國際肯定。
過去台灣咖啡只能銷往「愛國牌市場」,農民常須費盡唇舌向消費者解釋為何成本偏高;然而只要在國際競賽中獲獎,就等於最有效的宣傳。政府不支持 COE,農民難免失望,認為如此重要的國際舞台未獲正視。
方政倫認為,咖啡產業要往上發展,不能依賴零散的小農,但許多咖啡農又經營民宿、餐廳,又種茶葉、果樹,產量與專注度有限,難以形成完整產業鏈,這是因為他們看不到遠景。COE 則提供了明確的目標與鼓舞,讓產業看到「有量能」的重要性,進而思考如何擴大種植面積、持續生產高品質咖啡。
總統獎得主林言謙:COE 競標助台灣咖啡在國內外皆受矚目
國姓咖啡農林言謙指出,政府長期認為咖啡產值不高、不值得投資,但他認為咖啡具有潛力,他的「向陽咖啡」就是透過參加 COE 競標,才讓他認識自己的品質水準。當其他莊園多以風味出色的藝妓咖啡參賽時,他選用肯亞進口、台灣馴化的 SL34 品種,也標出上萬元台幣的佳績。
「向陽咖啡」連續兩年在 COE 競賽與競標中獲得總統獎(得分 90 分以上),並以高價成交,甚至吸引消費者指名購買,使他在台灣市場也能售出好價格。台灣種咖啡僅十餘年,就能與世界頂尖莊園同場競爭,實屬不易。林言謙也坦言,他原以為政府會全力補助,但後來才知道這兩年所有經費都是由咖啡產業策略聯盟墊付,「哲豪很不簡單,我得說句公道話」。

農糧署:經費有限,重點放在國內產業升級
雜糧特作組組長莊岳峰表示,近十餘年來,農糧署對台灣咖啡產業已提供相當支持,包括田間種植輔導、加工設備添購等措施,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傾向將資源投入國內生產與消費最需要的環節。
莊岳峰指出,農糧署肯定 COE 的重要性,也肯定咖啡產業聯盟的努力,但台灣咖啡產業多由小農組成,在國際競標場合雖能脫穎而出,卻缺乏足夠產量支應訂單,「可能讓國際買家覺得我們在吊胃口」。因此,農糧署認為應先擴大種植面積、穩定生產,再透過國際競爭提升行情。
目前,農糧署每年撥付約 2,000 萬元經費支持台灣咖啡,包括各產地農會與地方政府活動、技術提升,以及約七、八百萬元與咖啡產業聯盟合作的「咖啡產業統籌示範計畫」。莊岳峰表示,將經費優先用於國內產業升級,是與聯盟討論後取得共識的作法,「不能因為政府沒有補助 COE,就認為不支持咖啡產業或聯盟」,莊岳峰強調。
咖啡農:政府補助應聚焦精品咖啡
方政倫指出,政府補助應聚焦真正有潛力的農民,而非「雨露均霑」,因為台灣咖啡成本高,無法與進口豆拚價格,只有走精品路線。若將資源分散投入所有咖啡農,反而無法提升品質,對產業是一種浪費。在政府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扶植具實力的農民,並透過國際舞台提升台灣咖啡知名度,才是兩全其美的作法。
林哲豪強調,台灣咖啡的品質已達國際水準,卻缺乏國內消費者的認同。他舉例,麵包、果醬等產品都是在國際競賽獲獎後才打開市場,讓消費者理解「高品質必須支付高價位」;國產咖啡同樣需要這樣的舞台。
他表示,雖然目前市佔率僅約 2%,但因單價約為進口豆的十倍,若以交易金額計算,已占兩成市佔率。他認為透過 COE 的國際肯定,有望讓國產咖啡進一步擴大市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