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花東縱谷的花蓮縣光復鄉是一座美麗的慢城小鎮,以阿美族文化、濕地生態與農業聞名。這裡有逾 2500 公頃的平坦農地,八成的居民都以務農為生。9 月 23 日下午,馬太鞍堰塞湖溢流,徹底改變了光復的命運。洪流夾帶泥沙無情碾壓,帶走 16 條無辜的生命,數千人驚慌逃難,賴以維生的農地成了一片灰泥。
《上下游》在災後第二天抵達光復,儘管滿目瘡痍,但我們看見收容中心安置災民,教會與志工投入清理與物資支援,展現光復鄉人面對天災的韌性與互助精神。《上下游》將以系列報導,傳遞光復的真實處境,透過新聞參與重建之路。
泥沙掩田,光復稻農憂連明年都難收成
今日雨停,光復鄉稻米產銷班第二班班長劉德來帶著《上下游》,來到被污泥淹過的田地。班長表示,稻米是光復最主要的作物,這裡有四個產銷班,光他這一班就有近 200 公頃私有土地投入耕作,若不種二期稻作,則以玉米、大豆為主。
這次堰塞湖災情中,部分班員田區平安無事,但也有人損失慘重,且至今仍有少數班員失聯,劉德來搖頭,「要重新站起來,恐怕很難」。其中,班員李秋妹的損失最嚴重,超過 30 公頃稻田全數毀損。

原本栽種的台南 9 號、台粳 2 號及黑糯米眼看就要抽穗,如今卻盡數泡毀,「屍骨無存」。農田被小腿深的泥沙覆蓋,田、路、溝界線全失,遠望只剩電線桿勉強指示道路位置,宛如一片死寂的湖。
「雖然知道山上有個不定時炸彈,但不種就沒有收入。」李秋妹說,她務農超過 30 年,稻米是唯一收入來源,如今肥沃土層被泥沙掩埋,沙土沒有養分,若要清理勢必要投入龐大資金與時間,恐怕連明年都難以復耕。她提到,即使有微薄救助金,可能也直接流向地主,實際種田人還是只能靠自己。

家園盡毀,採訪到一半,接到消息「快撤離」
張維庭的稻田位於光復鄉東富村「阿托莫」地區,田區多在 193 縣道以東,僅有部分地塊被泥沙掩蓋。真正的損失則來自 193 縣道以西的住家與農機設備,包括兩輛卡車、收割機、插秧機、烘乾機、堆高機、搬運車全數報廢,估計損失超過 200 萬元,還有兩台轎車在洪水中漂走,至今下落不明。
「當時我們正在吃中餐,想說吃完飯要來移車。」張維庭回憶,沒多久便聽到「碰」的一聲,大水撞上廠房骨架,根本來不及搶救,只能緊急帶著家人逃上二樓,眼睜睜看著水位漫上,約五個小時後才慢慢退去,之後還再度遭遇第二波溢流。「那一刻只想到,什麼都沒了」,他慶幸至少家人平安。
記者採訪過程中,張太太忽然大喊「要撤離」,據傳又有溢流狀況,只能匆匆結束訪談,彼此互道保重。這場天災讓人措手不及,農民不僅失去田園,更失去辛苦累積的心血,重建之路想必艱難。

香蕉覆沒 農民盼重建卻憂心未來
彭成中在花蓮溪堤岸邊耕作香蕉與稻米。原本正要開花的香蕉,如今已有一半被流沙掩蓋,他無奈表示,「應該沒辦法救了」。雖然口頭上說著「農民靠天吃飯」,語氣帶點樂天,但仍感嘆,「從來沒見過這麼嚴重的災情」。
他也提到,許多農民心裡其實都認為堰塞湖早晚會潰決,與其長期提心吊膽,不如早點潰決,至少以後不用再擔心,能夠做長久規劃。然而,真正溢流時,災情卻遠比大家預期更加嚴重。如今農田盡毀,前景未卜,農民只能盼望政府與社會的援手,協助他們重新站起來。

有機農場重創 保種田一夕覆沒、損失逾 500 萬元
邦查農場經營者蘇秀蓮種植五公頃有機蔬菜,包括青椒、長豇豆、空心菜與丹蔘,原本正值夏季銷售旺季。她在政府要求撤離的前一天先把年長家人送到瑞穗,「除了開車走,什麼都帶不了」。隔天返回家園時,眼前卻已是一片爛泥:溫室骨架被沖垮扭曲,農機翻覆,冰箱傾倒,田區只剩下零星青椒支架露出地面,初估損失超過 500 萬元。
最令她心痛的是經營五年的保種田全數毀於一旦。這些年來,她與夥伴一步步復育出四種台灣原生旱稻,原本計畫再挑戰第五種,並擴大種植,如今努力化為烏有。「那是祖先的糧食,也是我們最想守住的味道,現在卻要從頭來過。」
農場裡的動物也未能倖免。幾隻白鵝從泥流裡掙扎逃出,羽毛卻全被染黑;一隻公山羊更在災難中失去懷孕的伴侶與小羊,只能孤零零地在農場裡低聲哀鳴,似乎仍在尋找家人身影,景象令人不捨。
蘇秀蓮回憶,桃芝颱風後,她曾趁農場重建的機會,將婆家的慣行農場全面轉型為有機,至今已經堅持了 23 年。如今面對滿地泥沙與廢棄物,她說,沒有資金能全面清除泥層,只能先整理垃圾與鐵線,並不斷翻耕土壤,等待大地恢復元氣,可能需要好幾年才能再耕種。即便如此,她仍堅定表示,無論眼前多麼艱難,「我們一定會再把農場撐起來。」

農會:光復鄉農業受創,面積有待統計
光復鄉農會總幹事張明發表示,光復鄉除市區以商業為主,約八成居民從事農業,族群組成約四成漢人、六成原住民,主要分布於太巴塱和馬太鞍兩大部落。農產以水稻、玉米、花生及部分特作為主。
他指出,光復鄉地勢平坦、灌溉便利,農業用地面積約 2,800 公頃,適合大規模耕作;其中二期稻作總面積約 500 公頃。近期災情中,許多農民的田地遭受嚴重損害,主要影響二期稻作及大豆,但受損面積仍在統計中,他坦言,「這個打擊對光復鄉來說很嚴重。」
民宅被泥沙淹沒,水資源最缺
從農田離開,記者回到重災區的街道,學士街、佛祖街及敦厚街淤泥堆積至少 30 公分,許多車輛疊撞在一起,或卡在電線桿上,可見洪水夾帶泥沙的強大衝擊力。
記者採訪期間,有民眾在二樓呼救表示急需飲用水,例如學士街的孫先生因洪水來襲未及時撤離,家門已被泥沙堵住推不開,政府未來仍需加強私人住宅門口的清淤與協助。
另外,由於災後道路仍在清淤,許多路段僅能單向通行,交通狀況吃緊。國軍積極協助災後重建,並以直升機空中巡視。還有許多掛著「xxx 民間團體救災」的卡車也載運物資在災區的大街小巷來回巡邏,提供免費食品與生活用品。光復糖廠前的 7-11 甚至堆滿泡麵、餅乾與飲用水,災民可自行領取。
收容中心也有大批志工,像是來自苗栗的義煮團隊、東華大學學生協助指揮交通。全國各地送來的衣物、被毯及貼身用品數量龐大,志工協助登記發放,這些即時的援助,讓淹過泥沙、失去家園的人們感到被看見、被守護的人情溫暖。

教會與志工齊心,支援部落物資與生活重建
教會則第一時間就投入救援行列,太巴塱基督長老教會與西富天主堂都提供免費物資讓災民領取。長老教會甚至動員來自全國的志工協助部落清理家園、恢復生活秩序。牧師 Namoh Arang 表示,教會早已提前佈署,但目前仍急缺清潔與消毒用品,「主要是缺水,才更需要消毒用品。」
水資源短缺是當前最大困擾。根據台水公司統計,全鄉停水戶數達 4,378 戶,目前已有 2,124 戶恢復供水。至記者截稿前,台水公司尚未回應何時能全面恢復供水。災民和志工都在焦急等待,希望水源能儘快回復,讓清理與生活恢復能順利進行。

收容中心暖心守護,災民暫獲安身與支持
光復鄉原本設有多處安置收容中心,目前主要集中在大進國小(收留 638 人)及光復鄉托兒所(80 人)。收容中心有床、有被,還有各種物資,生活無虞。家長們日間若要回家清理,還有世界展望會的「托育中心」幫忙照看兒童。大進國小甚至提供軍用沖澡設施,讓已三天無法漱洗的災民能好好「沖」個痛快,也讓大家在困境中稍微恢復基本生活品質。

入住收容中心的災民各有遭遇。黃太太帶著三個小孩匆忙撤離,只記得帶一歲女兒的奶粉,其他物品未及收拾;她說,由於家在小巷內,不清楚政府何時能清理,暫時無法回家。林先生住在光復國中附近的重災區,洪水來時先待在二樓,但缺水又無法煮食,幸好有鄰居被教會接送到收容中心,他才跟過來暫時安置。朱小姐則因突如其來的大水被困一樓,幸虧鄰居先幫忙清理阻擋物,她才能上二樓過夜,最後也選擇到收容中心與其他災民共度困境。
災民普遍表示,在收容中心有吃有睡就已心安。雖然離家仍有不確定性,但能在災難中找到安全與照顧,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支持。
災區小幕後:記者與爛泥的「生死對決」
為了到災區採訪,記者穿上新的雨鞋,才發現踩爛泥是一場對核心肌群的終極考驗。爛泥表面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泥層若尚未乾透且深度足夠,一踏下去就很難將腳拔出來,且愈掙扎愈深陷。邦查農場的厚重深泥就是個「狠角色」,記者的雨鞋整個埋進泥裡,重心一歪便跌倒,只記得高舉昂貴的相機,自己卻狼狽不堪成了「人間泥塑」。
便利商店本來是記者出門採訪的好朋友,可以解決生活大小事,但因災情也暫時關門,只能遠走他處暫解需求。不過一走進收容中心,各式物資和志工熱情的「餵食攻勢」立刻迎面而來,既溫暖又讓人手忙腳亂。回到民宿寫稿時,看到早上還關門的便利商店已打理乾淨、重新開張,頓時有種「重遇老友」的感動。小小的幸福感提醒著我們,即使災難肆虐,生活中仍有亮點與希望。